古代的對外貿易到底圖了個什麼?

0倚欄聽風0


對外貿易主要是貨物的互通有無,古代農耕上海,西方小國居多,各國用羊毛換小麥、用木材換牛肉,用葡萄酒換奶酪。中國曆來是大國,物產豐富,從漢朝開始到清朝末年,壟斷全球的絲綢、茶葉、瓷器出口貿易近二千年。(這三種商品只有中國能出產),西方國家向中國出口咖啡威士忌,中國根本不需要,他們只能用白銀來購買,因此,幾乎耗盡西方國家的國庫白銀。英國來華商人,17世紀偷了中國茶樹苗,到印度錫蘭種植,百年後打破了中國的茶葉壟斷,法國商人到中國偷學瓷器工藝,懂了高嶺土是瓷器原料,也就是十八世紀,歐洲才開始製造瓷器。後來發生鴉片戰爭,實際上就是貿易戰。西方國家國庫白銀枯竭,英國人想出歪門邪道,用鴉片代替白銀跟中國貿易,然後就爆發了鴉片戰爭。


楊周彝


少荃經史屋,給你講點不一樣的東西。

貿易,最根本的目的是解決矛盾與衝突

記得前些年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條信息:“索納裡海盜被一個日本大叔打敗了”。文章的標題很是吸引人,點進去閱讀後發現,原來是一個日本壽司商人,同索納里人達成商貿合作,讓其在印度洋海域進行金槍魚的漁獵活動。不僅傳授捕魚技術,投資冷庫倉儲,還幫助其加入印度洋金槍魚協會,讓貨物能在國際上進行貿易。這個日本商人最後進行收購,以創造索馬里人的就業機會和條件,以此減少索納裡青年人加入海盜。

雖然此新聞是真實存在的,但並沒有文中說的那般誇大其詞,最多是通過商貿的形式“輔助性”地幫助國際社會解決索納裡海盜問題。但不得不承認,通過對外商貿折射出來的安定可持續發展確實是一種有效的形式。因為商貿的根本,就是為了解決矛盾與衝突。

交換,是解決物資缺乏的友好形式

就拿中國古代的百姓生活來說,長城以南的漢人以耕種為生,有蔬菜瓜果,而北邊則是以放牧為生的蒙古部落民族,有大量的牛羊。北邊的人想吃糧食作物,友好的方式就是以牛羊來換取,而這樣正好也解決了南邊人對肉類皮草的需求。雙方都能通過交換的方式來滿足各自對稀缺物資的需要,因此能形成相互發展的和諧局面。

當然,總會有些人既不想失去自己的物資,又想得到對方的資源,因此就通過戰爭的形式進行掠奪。但戰爭並不是一項穩定可持續的項目,因為同樣存在“投入產出比”,且這種投入產出極不穩定。有時能以極低的代價換來極高的利益,但有時也能入不敷出,甚至降臨滅頂之災。

所以從另個角度講:商貿活動是除戰爭以外較為穩妥的奪取資源的方式。

終止對外貿易,歷史告訴我們會引起戰爭

不說遠的,就以明清歷史為例,很多大大小小的戰爭都是因終止對外商貿的根本而引起的。

朱棣北征蒙古三大部落(韃靼、瓦剌、兀良哈),目的是讓北邊部落稱臣納貢一勞永逸。但從 戰略角度看,即使朱棣將蒙古人趕到了漠北,但廣袤的草原領土並不會成為明朝漢人的居留地,漢人任舊是要撤回長城以北的。一勞永逸是不可能的,最多安定幾十年。

如果朱棣改成同蒙古三大勢力進行“貿易制衡戰略”,打擊三者中的強勢方,扶協其中的弱勢方,視利弊來同其進行聯盟合作,或激化三方的矛盾讓其進行內部消耗,明朝以絕對優勢的地位平衡三者間的關係。

二十世紀的英國不就一直隔海遙控歐洲大陸的局勢嘛,明朝通過貿易滲透的形式隔長城就能實現遙控北邊,這才是真正的一勞永逸。

還有嘉靖朝的倭寇海患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明政府嚴令沿海地區的民間海外商貿活動,因此滋生出了走私集團,加之無官方授權的保護和維護,勢必產生武力組織,一旦失去控制,就造成了嚴重的倭患。

還有晚清的鴉片戰爭。英國人無法在同大清國的貿易中扭轉逆差,因此卑鄙地進行鴉片貿易。在清政府明令禁止後最終選擇發動戰爭。(鴉片戰爭的根本還是工業經濟衝擊農耕經濟,艦船力炮只為打開能輸入產品的大門)

野蠻向文明的過渡,就是資源獲得方式的發展史。從開發到交換,從掠奪到貿易。

錢,到底是什麼?

題主的疑惑是“對外貿易,用真真切切的實物,換取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的白銀,到頭來白銀越多,勢必貶值,這是圖了什麼?”

白銀貨幣的真正價值,是用來讓資源進行高效流通的。

題主的問題是一個理想模型,即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存在大範圍的貿易順差,導致實物流出,白銀流入。白銀越積越多到底有什麼用?確實,如果一個國家在資源上佔有如此高的優勢,那白銀流入的最大作用就只有供這個國家的內需流通了,對外貿易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理想終歸不是現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各方面資源所需上佔有絕對地位。白銀能夠流入,則勢必有流出的需要。

還有一點,貨幣不一定是金銀,但金銀天然是貨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金銀有其特殊優勢能夠天然地充當代表社會資源的職能。擁有金銀,就代表了你能夠得到社會上幾乎任意的財富。


少荃經史屋


古代貿易本質上講屬`易貨貿易′或`互通有無′。如古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盛產的絲綢,茶葉及瓷器等運往歐州中東等地,換回對方的如胡椒,大蒜,胡蘿蔔,各種毛織品包括陶瓷繪畫用原料蘇麻離青以及西洋鐘錶等等。


夢迴樓蘭68


對外貿易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古代最出名的就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的絲綢之路,還有明朝開通的海上貿易。這些對當時的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開通貿易可以增加國庫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古代國家需要花錢的地方都是非常多的。如災害之年,賑災救民,為了預防洪澇災害,來修水渠,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不知花了多少錢。

其次,可以保障國家的軍事強大,古代打仗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打仗都是需要花錢的,沒有足夠的糧餉戰爭不用打就先輸了。漢武帝出兵匈奴,全靠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礎,國家富足,才有了足夠的錢糧來支持衛青霍去病對匈奴的戰爭。

再次,可以宣揚國威,對外貿易是一個宣傳國家強大的很好機會,讓別的國家不敢輕易起覬覦之心。明朝鄭和下西洋,就是宣揚國威於海外,使萬國來朝。沒有足夠的錢糧支持,哪裡可能支持鄭和七次下西洋。

綜上所述,古代對外貿易對國家的內政穩定,還有對外戰爭都是非常重要的


華夏長河五千年


銀本位制度和金本位制度最大的優越性就是不會通貨膨脹!!!銀子是實實在在的,不同於紙幣。


尉藍星空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關於古代的對外貿易究竟圖啥,其實我只需要跟您列舉一個朝代,您就知道了,那就是宋朝。

兩宋偏安一隅,無論是疆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都與漢唐有很大差距。

然而就是史學家口中的弱宋,卻創造了中國古代史上數一數二的空前繁榮的經濟社會。比起盛唐的“萬國來朝”,兩宋受限於陸上絲路斷絕,主動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將江南地區發達的城市經濟與製造業的成品(絲綢,瓷器,手工業品等)主動出口海外,一方面打開了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將國家急需要的流通貨幣(金銀銅等貴金屬)拉回國內,以兩宋相比較於其他大統一王朝的國家資源更為缺乏的情況下,卻還能立國三百年,海外貿易帶來的稅收及財富,是佔主要因素的。此外,我需要告訴您的是,中國與其他世界上的國家有所不同的是,幾千年來,我們的貨幣體系是銀本位,而不是金本位,中國一直都不是銀礦富有國,無論從礦藏量和開採量來看,中國一直都缺銀子,甚至明朝中葉年間,還出現與日本以銅易銀的海商貿易(日本富有銀礦,卻缺銅,銅器在日本很珍貴,同時日本出名的鳥銃也需要銅打造)這種情況延續到清朝末年,試問一個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一直是短缺狀態,我們會嫌棄銀子少嗎?

以上,手打不易,希望您能採納,謝謝!


半支菸換半支菸


如果你身在古代,你或許能隨著出海的豪華船一起,見識番邦的大好風光,當然這或許是古人對外貿易的表徵,那他們到底圖什麼?

說到古代的對外貿易,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主要是陸路貿易為主。大家所熟知的張騫出使西域,不僅為漢王朝帶去中原王朝的友好示意,也帶來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從那時候開始,中原各族人民才知道,嚯,原來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這麼多好玩好吃的東西。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已經不滿足於美麗的內陸西域,人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於是出現了海陸並進的外貿道路。於是有了後人熟知的鑑真東渡,有了日本人所感恩的遣唐使。到了元明清時期,還是海陸並進,但由於東南沿海一帶海盜猖狂,中原王朝逐漸採取閉關政策,到了清朝已經是徹底閉關鎖國了,幾時輝煌一朝喪。

通過上面的嘮叨,我們可以知道古代的對外貿易歷史可以說很是悠久,那麼為啥能進行這麼久,圖啥?我再來嘮嗑嘮嗑:

首先,古代貿易以政府委派為主,一般規模較大,也比較奢侈。以鄭和下西洋為例,浩浩蕩蕩的寶船載滿寶物,去往番屬國,賞!換回來的是啥,土特產!所以,這種公派的貿易圖的就是中央王朝領導人的開心,去宣揚王朝威嚴,進行國事訪問,宣告領土主權。

其次,以民間資本為主導的對外商務貿易。這一類的對外貿易,那真的是真金換白銀,實打實的公平貿易。我們主要出口瓷器、茶葉、紡織品等,換回外國的香料、工藝品等。這才是互通有無,快樂你我。

最後,文化傳播。這一類的主要就是各種文化名人了,從秦朝的徐福、漢朝張騫、唐朝玄奘、鑑真等,這些人圖的就是不同於中華的文化,並且希望把這些文化嫁接到自己國家。

所以,感謝這些古代的貿易吧,他們圖的豐富了我們現在。




愛鏟屎的貓


古代的的貿易最出名的就是絲綢之路了,西漢的時候,為了能夠聯合西域的大月氏等國家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派使張騫出塞。雖然第一次沒有成功,當霍去病幾次痛擊匈奴,封狼居胥後,匈奴被迫西遷。張騫的第二次出使才算真正完成與其他國家的往來。這條絲綢之路遠達地中海,不僅促進了各國的經濟貿易,同時還對文化的交往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西方的佛教就是在漢哀帝的時候從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當然後世人對絲綢之路的評價不一樣,比如李頎就感慨“年年戰骨埋荒外,空間蒲桃入漢家”。但是從歷史的長遠意義來說,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通其積極的影響深遠的。

到了唐朝,其實和西漢差不多的國情,西漢受匈奴的威脅,唐朝也受突厥的侵擾。唐朝打敗突厥後,絲綢之路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外國的好多東西進一步湧入中國,比如在音樂上就有篳篥,箜篌等在中國盛行。唐玄宗也因此開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梨園春,被尊為梨園之祖。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繁榮,當然這中間肯定也有統治者的貪圖享樂在裡面,但是歷史意義同樣巨大,促進民族大融合。

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達到繁榮,這次的對外貿易更多的是為了炫耀明朝的國威,後來明朝政府由於下西洋的耗資巨大而最終不能進行下去。清朝後當然就是直接的閉關鎖國了,大家也都知道,就是閉關鎖國才導致清政府落後世界,最後被西方列強侵略奴役。

所以古代的貿易並不只是見到的東西換白銀。它參和著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各個方面。它的歷史影響意義遠遠大於只是物品與金錢的交換。





鬥草階前


白銀怎麼會沒有用呢?

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啊,貨幣多會通貨膨脹?

據我說知並不是這樣的,紙幣多了才會通貨膨脹,因為紙幣本事是沒有價值的,而是國家通過強制手段使他成為了能夠代表價值的價值符號。

但是白銀卻不一定,白銀由於其自身的穩定性,和產量的一定行,並不會出現價格大漲大落的情況。他能夠永久的代表財富,而且全世界通用。

所以,白銀有用,有大大的用處,不會通貨膨脹,它是硬通貨。

迴歸正題對外貿易圖什麼?

互通有無

通過對外貿易,可以把國外優質農作物的種子傳入中國,到如今我們平常所見到的,果子,農作物有很多都是從外國傳入的,例如西瓜,番茄,棉花,香料等等。

漢朝是大宛的戰馬,更是稱為漢朝的重要馬匹來源。

進口奢侈品

中國古代的達官貴人也是需要奢侈品的,特別是御用的東西很多都是從國外買來的。許多的樂器也是西方傳入。

萬國來朝

我國通過對外貿易,在後世有很大的目的是想要營造萬國來朝的盛世,例如鄭和下西洋正是為了達到這種效果

經濟作用

對外貿易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特別是在宋朝,對外貿生意所收取的賦稅甚至成為了那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總之,古代的對外貿易是十分有用的,這是開放自信的表現,利於民族之間取長補短,相互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