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抱怨,这四种沟通障碍让你公司活不过百岁

沟通障碍为企业带来的麻烦

我在进行企业文化调研的时候,经常遇到企业员工关于上下层级沟通、跨部门沟通障碍的吐槽,从几万人的大企业到几十人的小公司,反应的问题表现基本一样。

这里列举几个我在在企业文化调研中的员工原音讲述:

横向沟通:

Ø 内部部门之间的互相支持比较欠缺的,相互服务的理念都说过,但没有落到实处。

Ø 部门本位主义严重,没有站在公司全局看问题,还有一些更恶劣的人,把职责当权力,这就有问题,潜意识里有这种想法,本来一个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搞的大家从内心深处感觉不舒服,抵制,相互之间对抗情绪,内耗太大,效率不高。

Ø 所谓的后勤机关,更多是给生产提供便利和服务,要给基层提供方便。管理意识强是没问题的,但不能人为设计障碍。

Ø 推诿责任,不懂的人来指挥懂的人。两个部门沟通的时候,一个事情和对方说清楚了,但就回到各自部门就会变味。

Ø 最大的问题,我的地盘我做主,条块划分,从上到下,横向协调都有问题,条块太明显了。

Ø 只要职责界定清楚的,沟通都不存在障碍,职责界定比较模糊一点,沟通方面就会出现自扫门前雪,相互推诿的现象。还是职责界定的问题。现在的氛围,职责界定不清,不敢跨过界的顾虑。

纵向沟通

Ø 下面基层员工,普遍形成的意识,不愿意提建议,提建议的价值很难体现,提了建议也白提,没有意义。采纳不采纳,采纳后,工作如何开展,落实程度如何?至少应有一个回馈。

Ø 有信箱,但是没用,存在中梗阻现象,传达层面有问题。

Ø 我们没有信息渠道了解上面的想法,浮于表面。

Ø 职代会每年都是一样,走形式的。讨论工作报告,提出的东西基本没用,都是形式。 没有征求员工意见的过程,没发言的机会。公司发展感觉不关我们员工什么事。

Ø 和总部的沟通感觉不是很顺畅,有很多工作上面通知给我们,感觉对我们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组织内部的存在横向、纵向沟通障碍,既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也属于企业文化的范围。

三人行必有抱怨,这四种沟通障碍让你公司活不过百岁

企业中的沟通障碍普遍存在,这些沟通障碍总结一下大概分四个类型:

1、 上级到下级的信息传递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层的核心思想、战略设想、关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等无法百分百传递到基层员工,员工缺乏对企业发展状况和领导层想法的清晰认知,正式渠道无法得到相关信息,导致公司内部小道消息满天飞。

2、 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基层员工的诉求、想法、建议等无法及时传达到企业高层,高层认为基层没问题、很和谐,基层认为高层领导不关心、不理解群众。

3、 横向部门推卸责任、协作不畅。部门边界划分不清楚的地方,责权利不清晰,造成部门自我利益为中心,各人自扫门前雪,不能从大局着眼考虑问题,跨部门协作任务效率低下,工作推动缓慢。

4、 职能部门官僚主义,大爷作派,本来是为一线部门提供服务支持的职能部门,以自我部门利益为中心,卡流程、卡规章,不是提供服务,而是被人求着。很多决策部门,不了解一线生产和运营状况,却要负责一线的资金、人力、生产需求的决策,造成外行指导内行,决策偏离实际的情况出现。

沟通障碍造成的成因

企业原本是没有边界的,一个初创企业,四五个人一起做事情,有任务共同做,有困难共同担,有求助主动帮忙,目标一致,分工明确,不需要过多的叮嘱和沟通,也不会产生过多内耗。初创期的企业,是最有激情和活力的。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组织扩张、人员增加,靠简单的口头沟通无法覆盖全体人员,员工的各种行为也无法全盘掌握在高层手上,于是就需要设立不同的组织部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明确各自职责、岗位规范等,上下之间也多了很多道沟通程序。

设置各种部门、制定岗位职责,增加沟通程序,本意都是为了企业运行的有序性和科学性,让每位成员都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在自己的岗位上按部就班的履行职责。

但边界问题随之产生。

机器人生产流水线,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机器人负责操作,他们的岗位职责非常明确,操作非常精准,没有一步多余的动作,也不会遗漏一步动作。自己岗位的操作完成后马上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机器人。生产流水线效率非常高。

但企业是由人构成,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部门的职责划分是大概性划分,具体职责并不是百分百的清晰,制度也并未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其中还会牵涉到各种利益纠葛。在责权利不清晰、制度不合理规范的情况下,人的本性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从自我本位出发,做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如推脱敷衍、回避问题、拒绝合作、外行指导内行等等,造成企业内部沟通障碍的产生。

边界问题产生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不统一,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统一的目标导向,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缺少企业愿景,大方向不知道,就只有在自己内部相互搞来搞去,这是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

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人的本性都是趋利的,制度的指挥棒指到哪里,人的意识就会去往哪里,组织和制度设计但凡出现一点漏洞,就会被人性钻空子,衍生出与组织大方向不一致的各种弊病问题。

如何解决沟通障碍问题?

人类社会中一个自然发展出来的组织,如果不进行意识的统一,不进行思想的管理,任其自由发展,组织内部很快就会产生分裂,即便组织中只有三个人,也会分成两个派别相互指责。

基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统一的思想意识。

企业内部构建统一的企业文化系统,找到企业使命,明确企业愿景,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设定各项管理经营的指导理念,梳理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通过一整套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让全体员工建立使命感和目标感,形成全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避免内部分裂的基本措施。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并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真正能够起到意识统一和凝聚作用的思想力量,意识的领域,你不用正能量思维占领,就会有其他负面思维去占领。

其次,从边界产生的根源处着手,通过组织制度变革,让边界问题严重的企业组织重新回到无边界的时代,打破边界,重构融合。

杰克韦尔奇对GE公司边界问题的处理对于当今企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三人行必有抱怨,这四种沟通障碍让你公司活不过百岁

韦尔奇执掌GE以后提出“无边界”概念,进行组织变革,打破边界,把GE改造成一个无边界的企业,“无边界”组织变革的几个主要措施:

1.减少管理层次,缩减决策层级,消除上下层之间的沟通障碍,提升效率。韦尔奇废除了“事业部”管理层,经过改组,GE的主要决策层由过去的五个层次减少到三个层次,行政管理人员从1981年的1700人减到1987年的1000人,再到1992年的400人。

2.适当授权和缩短工作流程。集团把一部分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权力下放给工厂,让一线员工具有更大的责任与权限,同时简化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流程,合并、删减步骤,提升工作效率。

3.创立听证会制度,实施工作外露计划。韦尔奇认为,一线人员最了解工作,他们抗争官僚的无奈,他们不为人注目的鲜活的灵感,他们心头的激情与创造的冲动,都需要一种坦诚的交流和一定的载体,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创造的欲望才会被激发起来。“工作外露计划”给了不同层级员工一个充分抒发自己意见和想法的机会,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不会收到上层的干预和压力。

一个典型的“工作外露计划”座谈会,会邀请40—100名员工参加,整个会议持续2-3天。会议由外部专业人员主导,公司经理只在会议开场时发表讲话,然后离场。此后2-3天,外部专业人员引导员工进行讨论,最后把大家反映的问题分类列成清单,提交反映给公司领导。最后,领导到场对每一个问题当场做出决定。他们必须对75%的问题给予是或不是的明确回答。如果有问题不能当场回答,那么对该问题的处理,也要在约定的时限内完成。

“工作外露计划”的实施,疏通了内部意见的沟通程序,使不同部门的各级成员都能直接参与确定公司目标、决策及成果,不同部门层级的员工在其中都可以动脑筋想办法,消除了各自岗位上多余的环节或程序,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4.倡导“非正式性”和无拘无束,主张思想自由流动。无边界管理就是要打破部门间的人为障碍,鼓励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横向交流与合作,学习一切新思想,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为了促进跨部门的合作,公司广泛采用了矩阵式组织结构和项目小组制。

韦尔奇创立了一个“公司行动集团”(业务拓展部),以促进员工坚持不懈地分享各自最好的思想。业务拓展部聘请外脑担任总负责人,由 20名左右的MBA组成。

业务拓展部不仅要促进新理念的传递交流,而且要帮助企业领导实施这些理念。“公司行动集团”不仅传播思想,也在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思想。“每天发现一个更好的办法”是当时GE最流行的口号。

5.推动全球化进程。通过大力实施收购兼并“数一数二”企业的战略,打破企业地理上的界限。

6.打破企业与外部的界限,提倡“顾客至上”、“服务第一”。如“让供应商参与我们的设计和生产过程,而不仅仅视他们为卖主”,建立企业与顾客的联系和交流等。

“无边界”管理概念的提出,不是简单地破除等级制度,更重要的是让思想技术的交流突破等级界限,使具有创造性的灵感迅速付诸实施。一切现实的、既定的、成型的、经验的、有效的永远都要纳入新的环境进行检验,永远都要推陈出新。 这样才能够永葆企业的发展活力,不被守旧、本位的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停滞不前。

通过“无边界”组织变革,韦尔奇把昔日官僚制严重的GE改造成了一个无边界的组织、一个学习型组织,成就了GE的辉煌。

解决沟通障碍的表面问题,根本在于解决存在于人心中的无形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的沟通障碍,都是基于流程正确的,看起来完全符合程序,表面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运行效率就是不高。问题的本质是存在于人心里的无形的问题。

解决表面上的沟通障碍,根本上就是要解决人心里的无形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文化的意识统一和凝聚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组织架构和制度制定上对症下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善,设计出能够激发员工沟通的积极性、减少沟通的表面阻力和心理压力的有效机制,运用制度的指挥棒,引导人积极沟通、愿意沟通,双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沟通障碍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