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占有率达72%,国货占据大众视线

近年来,有一个非常热门的商业风口——国货。

从今年夏天大火的元气森林,到如今正准备上市的完美日记,再到冬天即将要卖爆的波司登,一轮轮的国货消费热潮令人应接不暇。

今年双十一,国产品牌也纷纷迎来了爆发,在成交过亿的品牌中,有16个入驻天猫才3年不到,其中大部分是国产品牌,例如完美日记、花西子、小奥汀、三顿半等。

当然,还有一些更“老牌”的国产,例如东阿阿胶,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线上销售的爆发,全网销售额达1.32亿元,同比增长20%。

新锐国货乘风而起,瞄准消费者需求,准确切入新赛道;老牌国货则积极探寻转型之路,以期在线上重新迸发活力。

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线上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达72%,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车里平均每10件商品中有8件都是国货。

今天,国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但没有人忘记,国货曾经的姿态是卑微的。

说人们崇洋媚外也好,说物以稀为贵也罢,真正让国货声誉一落千丈的,还是最核心的品质问题。国产品牌的质量丑闻,在偏见的基础上,让国人对国货又多了一层偏见。

特别是2008年,《东方早报》报道了三鹿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一事之后,人们对国货的信心直线下降。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就在2006年,三鹿奶粉还被《福布斯》评为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中,乳品业的第一位。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手父母卖奶粉,优先考虑的还是国外品牌,很多奶粉广告也会标注“新西兰进口乳源”之类的关键词。

从以上种种销售数据、市场份额来看,国货品牌的闲鱼大翻身似乎已经成功。

然而,当我们扒开这一层表面数据,深入思考,会发现,国货离真正的崛起还有一段路要走。

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是谁在买国货?

要搞清楚一个领域的发展,最先着手的不是上下游供应链,而是市场需求。知道谁在消费你的产品,尤为重要。

分析这些所谓崛起的国货,我们先要把国货分为两大类:新锐品牌和老牌国货。

新锐品牌的消费者是年轻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完美日记的小红书官方账号粉丝高达 194 万。而其他本土大牌如百雀羚、玛丽黛佳,粉丝不超过10万。在小红书中,25-35 岁的用户占了 63%。

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这些新锐品牌的主要发力渠道是线上,在线上营销、在线上销售,正因如此才能在众多品牌中逆势突围。

很多老牌国货的消费者,依然由年轻人构成。

要不是因为这几年的国货潮,很多老牌国货恐怕早就被时代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线下商超已经很难寻到它们的影子。

以著名的国货之光标婷维E乳为例,在种草平台由博主安利而爆火,官方旗舰店更是月销十几万,买它的恐怕还是80后、90后居多。

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那么,这群年轻人有怎样的消费特点呢?

就美妆行业而言,华兴资本研究了近 100 家美妆品牌,得出结论:80/90 后选择品牌时更偏向于“自己喜欢”“朋友推荐”“最新潮流”等因素,单纯的商品品牌和口碑质量已不再那么重要。

将这一结论放到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

而且年轻人实现冲动消费的前提,是产品有较高的性价比。完美日记营销副总裁 Christy曾表示,公司定价策略就是极致性价比,产品平均售价(<100 元),不足知名国际品牌的 1/3。

大部分国货的热销,只是有幸踩中了这两点:营销、性价比。它们是时代的产物,吃到了流量的红利,但缺乏真正的护城河。

还是以国货彩妆为例,代工生产模式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差的就是个包装设计营销。随着出货量的逐渐增大,品控就出现了问题,完美日记甚至被消费者吐槽“用心做营销,用脚做产品”。

这不是消费者所期待的国货。

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很多国货的骨子里,还是底气不足

元气森林听起来像不像一个日本品牌?

无论是瓶身醒目的日文商标“気”字,还是背后的“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気森林监制”字样,亦或是甜美的日系广告,都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们来自日本!

其实元气森林来自河北。

而所谓的「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气森林监制」,是元气森林为了做戏做全套,去日本注册了一个公司,自己监制自己。

明明是地道的国货,却要裹上“洋包装”提高档次,这一点虽让人诟病,但你不得不承认,元气森林之所以这么火,也是多亏了它身上浓浓的日系风。

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有伪日系,当然就有伪欧美。

犹记得当年的美特斯邦威、雅戈尔YOUNGOR、欧时力Ochirly、马克华菲……这些带有“洋气”外文名的品牌让不少人以为它们来自欧美。

然而上网一搜,这些品牌不是来自广东,就是来自浙江。

现在的UR、Me&City等国产品牌同样如此。

点进UR的线上旗舰店一看,清一色的欧美模特,URBAN REVIVO的商标尤为显眼。走进UR的实体店,你会以为自己走进了Zara,事实上,它就是模仿Zara起家的。

现在说国货崛起,还为时过早

不可否认,UR能够赶超Zara等国外快时尚品牌,的确是在质量上做了提升,在服装的版型剪裁上也更加贴合中国人的身形,但是试想,假如UR剥去了这件欧美风的外衣,它还能发展得如此顺利吗?

其实,国产假洋牌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还是消费者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在作祟。以为洋品牌就高人一等,希望通过价格和品牌来彰显自己的收入情况和社会地位。

而国产品牌底气不足,才会戴上洋牌面具去迎合消费者。

什么时候,国货不用再刻意伪装成洋品牌时,才是真正的崛起。

作者: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