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本書或電影明明感觸很深,卻表達不出來,你有這種經歷嗎?

寫讀後感肯定很多朋友都經歷過,在我們上學的時候,總是被老師要求讀一本書後寫讀後感。更有甚者,不單是讀後感,觀看一部電影,做一次志願活動等等,都會被要求寫下感受。當時這種強制性的寫感受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因為當時可能就單純享受那個過程,根本沒有想那麼多,也就沒有那麼深的思考,就算寫也是淺嘗輒止,應付了事。

對某本書或電影明明感觸很深,卻表達不出來,你有這種經歷嗎?

慢慢的,經歷的越多,對周遭的感受越多,就越能體會感同身受。有時候深夜裡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情到深處也會黯然神傷,潸然淚下。看一本好書,就像是在看自己。記得當時讀《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被那種撲面而來的壓抑壓的喘不過氣來,多少次和人物一起感受世事的艱辛,感嘆人生的無常。而在讀完《三體》以後,黑夜裡仰望星空,都會有種莫名其妙的親切。這種感覺真是奇怪非常,無法言表。

對某本書或電影明明感觸很深,卻表達不出來,你有這種經歷嗎?

但是這時候感受有多真切,頭腦就有多空泛。我可以和書中人物一起嬉笑,一起流淚,但是就是不能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這種詞窮有種魚鯁在喉的感覺。常常讓我有種一敗塗地的空虛。

對某本書或電影明明感觸很深,卻表達不出來,你有這種經歷嗎?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刻意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在看一本書的時候著重人物關係的梳理,對感觸很深的句子和段落單獨做筆記,不再針對一整本書,而是針對某一段文字或者某一人物做筆記,最後再整合到一起。帶著目的去讀,然後寫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下筆有神了。

對某本書或電影明明感觸很深,卻表達不出來,你有這種經歷嗎?

這也是讀書和看書的區別,讀重在思考和理解,主要是過程,而看只是從頭到尾的結束,主要在結果。

不知道你對此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