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本书或电影明明感触很深,却表达不出来,你有这种经历吗?

写读后感肯定很多朋友都经历过,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总是被老师要求读一本书后写读后感。更有甚者,不单是读后感,观看一部电影,做一次志愿活动等等,都会被要求写下感受。当时这种强制性的写感受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因为当时可能就单纯享受那个过程,根本没有想那么多,也就没有那么深的思考,就算写也是浅尝辄止,应付了事。

对某本书或电影明明感触很深,却表达不出来,你有这种经历吗?

慢慢的,经历的越多,对周遭的感受越多,就越能体会感同身受。有时候深夜里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情到深处也会黯然神伤,潸然泪下。看一本好书,就像是在看自己。记得当时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压抑压的喘不过气来,多少次和人物一起感受世事的艰辛,感叹人生的无常。而在读完《三体》以后,黑夜里仰望星空,都会有种莫名其妙的亲切。这种感觉真是奇怪非常,无法言表。

对某本书或电影明明感触很深,却表达不出来,你有这种经历吗?

但是这时候感受有多真切,头脑就有多空泛。我可以和书中人物一起嬉笑,一起流泪,但是就是不能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种词穷有种鱼鲠在喉的感觉。常常让我有种一败涂地的空虚。

对某本书或电影明明感触很深,却表达不出来,你有这种经历吗?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刻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看一本书的时候着重人物关系的梳理,对感触很深的句子和段落单独做笔记,不再针对一整本书,而是针对某一段文字或者某一人物做笔记,最后再整合到一起。带着目的去读,然后写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了。

对某本书或电影明明感触很深,却表达不出来,你有这种经历吗?

这也是读书和看书的区别,读重在思考和理解,主要是过程,而看只是从头到尾的结束,主要在结果。

不知道你对此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