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灌陽縣伍家灣

在桂林市所屬的17個縣區中,部分山區少數民族聚集地採用幹欄式的木樓建造房屋,臨近山區、木材豐富的平緩區域百姓,採用全木結構建房,其餘地區的建築,只要稍有錢的,一般是採用磚木結構來建房。

現存的明、清、民國時期的磚木結構房屋,乃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大多如此。

進入20世紀的七十年代後,由於建築材料開始大量使用鋼筋、水泥,構建形式也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市區到縣城,繼而到鄉鎮、村屯,房屋建造逐漸變為了火柴盒式的磚混或鋼混結構。

桂北鄉村的傳統磚木結構,一般以“湘南式民居”為主,是中國傳統民居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築的一個重要分支,源於徽州的徽派建築。

桂北鄉村民居為何又以“湘南式民居”為主呢?

筆者經多年的鄉村行走和田野調查得知,這些建築大多為“湖南師傅”所建造。湘南式民居應該為徽派建築南流後與本地民俗相結合的產物。桂北鄉村建房,大多請技藝嫻熟、吃苦耐勞又相距不遠的湖南師傅來主理,不少本地工匠也學習了這些先進技術來承攬活路。是故,這類建築在桂林鄉村廣泛存在。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平樂縣屯塘村

細究之下,還可看出,桂林市區以北的湘南式民居建築,徽派的韻味重一些;而市區以南,尤其是平樂、恭城等地的鄉村古民居,已有閩粵的元素雜糅其間,但建築的總體風格還是湘南式民居。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灌陽縣洞井村的二疊式風火牆及拱頂門樓

湘南式民居外觀有一顯著特徵,那就是建築群落中廣為建造的馬頭牆。馬頭牆又稱風火牆、防火牆、封火牆,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築的重要特徵,源於徽州。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灌陽縣月呤村

馬頭牆的設置,起因是為防火。因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防火的問題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而在住宅的兩邊山牆頂部砌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可以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特殊風格了。馬頭牆牆頭都高出於屋頂,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根據民居的大小有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之分;牆頂排簷磚,上覆小青瓦,是湘南式民居“青磚小瓦馬頭牆”的重要組成部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靈川縣迪塘村的二疊式風火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灌陽縣洞井村院落間的二疊式風火牆及防火隔道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灌陽縣江口村唐景崧故居的二疊式風火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靈川縣熊村的三疊式風火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灌陽縣官莊的四疊式風火牆

馬頭牆的垛頭頂端安裝有“座頭”(“馬頭”), 座頭有“鵲尾式”、“印鬥式”、“坐吻式”等數種。“鵲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作為座頭;“印鬥式”即由窯燒製有“田”字紋的形似方鬥之磚,但在印鬥託的處理上又有“坐鬥”與“挑鬥”兩種做法;“坐吻式”是將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獸類。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主人對“讀書做官”的追求。

在桂北古民居的馬頭牆垛頭,也有根據主家愛好和泥匠特長而雕塑其他吉祥圖案、彩繪的,南邊的平樂、恭城等地一些古民居的馬頭牆垛頭,不時有裝飾龍爪、鳳爪的,數量有數十種之多。不管細節上有多少變異,但所有的馬頭牆的垛頭都是雄赳赳、氣昂昂的如奔騰戰馬,顯示出一種翹首向上的動態美感。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平樂縣屯塘村緊鄰的風火牆

品味桂北的馬頭牆

灌陽縣官莊村

近年來,作為文化自信的載體之一,中國的傳統建築在快速回歸,就連傳統村落的保護也上升到國家層面。很多地方都在維修、興建傳統建築,但傳統工匠的斷代和傳統工藝的失傳,已對傳統建築的維修和新建形成了硬傷。例如現在市區和不少縣鄉的一些新建或改造工程在修建馬頭牆時,做得不那麼昂揚了。如果找文化學者稍做諮詢,或是去周邊鄉村轉轉,對那些古建築的馬頭牆多觀察,領會一下精神、琢磨一下工藝,情況應該能好得多。

馬頭牆的精髓,在於其賞心悅目、催人奮進的精氣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