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紐約時間1月23日晚間,位於紐約唐人街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的藏品倉庫遭遇大火。近8.5萬件記錄美國華人移民史的珍貴藏品很可能在救援過程中被水浸,難以修復。這家博物館蒐集並記錄了華人近200年在美國大量的生活片段以及各個領域取得的成績,包括19世紀華人赴美以來極為珍貴的信件、照片、報紙、身份證件及1882年排華法案文件等。今天,我們跟隨攝影師一起來看看80年代的唐人街影像,瞭解那些鏡頭下的人和事。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月23日晚火災現場

紐約時間1月23日晚間,位於紐約唐人街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的藏品倉庫遭遇大火。近8.5萬件記錄美國華人移民史的珍貴藏品很可能在救援過程中被水浸,難以修復。

這些文物被消防水浸泡後,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它們帶到了洛克蘭郡一家工廠的冷凍空間中,用以拯救這些藏品。

3月底,在經歷了2個月的乾燥處理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得以進入冷凍空間,整理、篩選這些檔案。雖然部分文物有幸保存,但例如《中美時報》等報刊的處境則較為糟糕。直到1970年代前,這些報刊記載了紐約華人的生活、文化和政治。

目前,博物館方面已準備好步入重建復原之路,正在為修復文物發起籌款,而著火原因依舊在調查。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美國華人博物館

據瞭解,華人博物館的主館與檔案館分設兩地,此次起火的是茂比利街70號大樓的四、五層,博物館的檔案館位於二樓,慘遭殃及。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博物館-主館外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博物館-主館內

1980年,美國華人博物館成立於曼哈頓唐人街,前身是由歷史學家John Kuo Wei Tchen以及Charles Lai發起的紐約唐人街歷史項目,其目的是增進對華人歷史和身份的瞭解,並解決“如果沒有口述歷史,沒有照片記錄,沒有任何研究和收藏,老一輩的歷史將被人遺忘”的問題。

2005年,在當時紐約市市長Michael Bloomberg的捐贈下,博物館獲得了Carnegie Corporation 2000萬美元的部分基金款。

2009年,博物館遷至中心街215號,主館設計師為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林瓔,林徽因的侄女。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林瓔接受採訪

華人博物館蒐集並記錄了華人近200年在美國大量的生活片段以及各個領域取得的成績,包括19世紀華人赴美以來極為珍貴的信件、照片、報紙、身份證件及1882年排華法案文件等。在鞏固華裔一步一腳印的奮鬥史的同時,定期舉辦主題展覽和交流教育活動,不斷鼓勵參訪者參與到當代議題及歷史的對話之中。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會聚:收集和記錄美國華人歷史”展覽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檔案館內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檔案館內

80年代的唐人街影像

1980年代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來自香港、臺灣和中國大陸的移民大量湧入紐約,這波移民潮為唐人街帶來了新的生活。

剛成立的華人博物館,委託攝影師巴德·格里克(Bud Glick)記錄唐人街在鄰里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街頭生活、人和家庭場景。

在巴德的鏡頭下,不帶獵奇,我們看到的是30多年前唐人街的真實生活。農曆新年街上散落的爆竹衣,紐約某製衣工廠坐在堆起的布料中勞作的女工,還有“光棍公寓”裡吃飯的男子等等。這個拍攝計劃記錄下了唐人街所經歷的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比張幹琦拍攝美國紐約唐人街的要早十多年。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4年,紐約唐人街農曆新年。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4年,紐約擺也街(Bayard St)上的農曆新年。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1年,紐約加薩林街27號,Frankie Wong站在他的雜貨店前。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顯利街。

在加薩林街和顯利街交界,Frankie Wong擁有一間海鮮店。顯利街(望到東曼哈頓大橋),店外員工在街道上的海鮮進行分類和搬運工作。Frankie的兒子,Freeman告訴Bud,正在吸菸及搬運一袋帶子的男子是他一位叔叔,已身故的Yee Lam Chan。Yee Lam的兒子Tseuk (Joe) Chan,在圖中右邊望向箱子裡。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3年,中央街202號3樓Geolan運動服裝廠。

Bud在單身公寓遇上的Mo Sze Keung,叫他到工廠找他,工廠主人開門時對Bud相當懷疑。但Mo在為Bud說話後,廠主向Bud展示微笑,邀請他進去拍攝。工廠於90年代關閉。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3年,Geolan 運動服裝廠,Mo Sze Keung。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1年,紐約加薩林街27號,Frankie與朋友的店鋪的後方打麻雀。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擺也街單身公寓內,68歲的吳先生。

因為種族歧視及排華法案,一群男士會在單身公寓中一起居住。

Bud在長者中心的一次活動中,遇上吳先生。他不懂得說英語,但不知怎地,他們安排到讓Bud為他拍照,他與3位男士居住在這間公寓內。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柏也街單身公寓。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1年,紐約,趙太太在她的公寓中。

Bud在唐人街長者中心遇上趙太太。由於美國移民法律原因,她與丈夫的婚姻大部分時間也是分隔兩地。在她移民不久之後,他離世了。她獨自在Pearl街的公寓內生活。

Bud在長者中心為她拍了幾張照片,印製了出來送給她,問她可否在她的家中拍攝,她同意了。她家中設有一個丈夫的神位。她把Bud拍攝的照片,放置在丈夫神位旁邊。Bud記得,她是一個堅強樂觀的人。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3年,紐約愛烈治街9號,Kam Ho Lee與他的外孫Vincent Lee。

Vincent記得他的爺爺來自古巴:「他說西班牙語,他在一間餐館工作,在1965年來到紐約。來到紐約後他退休了,在我們年幼時,每當父母出外工作,他便照顧我們。」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柏也街,一位貨物經銷商人。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PS1遊樂場。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肯莫街41號。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1年,紐約鮑德溫 ,周生與周太太。

“周先生是活潑、擅於說話的男士。他在一間舊式手洗洗衣店打工,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非常討厭。他對自己在這個國家的經驗感到痛苦,因為他離開了自己的妻子(在中國),30多年來沒有再見到她。最終,他妻子成功申請來到美國與他團聚。當他們再遇之時,已不認得對方。這是個悲慘的人生,但他慢慢已學會了承受它。他對他太太很好。對他們來說,每天在一起已是最珍貴的事情。” 口述歷史學者Yuet-fung Ho說。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茂比利街46號,Wah Nan公司。

在店鋪的後方,這是一群男子的社交聚會地點,在這裡Bud拍攝了更多照片。人們會把信件放在這裡,有人說,店主會為不懂寫字的人們寫信。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Rebecca與她的孩子在廚房裡。

Bud在位於44號東百老匯大道,即他們辦公室樓上的唐人街員工及工人協會(Chinatown Staff and Workers Association)辦公室遇見Rebecca與她的丈夫。其後Bud到他們的公寓拍攝。

對Bud來說,這張照片對這個拍攝計劃非常重要。大批年輕家庭來到,唐人街正在經一個歷史性的轉變,這張照片有助訴說出這個故事。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布朗克斯,Sam Wah洗衣店。

錢女士的丈夫Quock,在1981年12月29日,於Creston大道的一宗洗衣店搶劫案中喪生,時間點正是Bud拍攝這張照片的幾個星期前。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2年,紐約擺也街單身公寓。

帶你看看被大火“毀”掉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裡,80年代唐人街的影像

1983年,紐約東百老匯大街2號三文治店。

據悉,紐約市政府已經在市府所有的建築內為已經或即將修復的藏品確保貯藏空間,同時也在聯繫其他文化機構為博物館提供幫助。博物館近日也發起了修復檔案文物的籌款活動。無論從歷史意義還是學術價值而言,華人博物館意義重大。官方決定重建的消息令人欣慰,希望能有更多文物可以修復成功,也希望博物館能夠早日重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