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国庆假期,重庆又火了一把,成为最热门的旅游城市。凡是来过重庆旅游的人,99%会去一个景点——磁器口。

你看,今年的磁器口有多挤。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其实不仅是节假日,就算是平日里的磁器口,也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

走到磁器口深处,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总是排满了队。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站在横街的一处石梯上,眯缝着眼睛朝远处望去。街口,这家店铺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游客,声浪起伏。

“小妹,给我拿 10 袋。”

“紫薯和怪味各要5袋。”

“嗯,这三种口味各要 10 袋!”

最吓人的一家游客出现了:“这8个口味,每种口味一袋,8袋一套,一共12 套。”

12套加起来就是96袋。店员手忙脚乱。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陈昌银面无表情,却心如潮涌。80年前的磁器口高石坎,一个中年汉子挑着盖着白布的担子,一边爬石梯坎一边吆喝:“麻花,麻花,又香又脆的小麻花——”

这人叫陈景洪,陈昌银的爷爷。

20世纪30年代,时局动荡,合川人陈景洪结束了在北方的漂泊生涯,回到老家合川金钟村。回家,当然得给家人朋友邻居带点礼物,学得一身麻花炸制绝技的陈景洪便支起油锅炸麻花,送给乡亲们,没想到广受欢迎。

于是,陈景洪挑上炸制麻花的家伙什儿赶往重庆,要去开辟更大的市场。走到磁器口,他停下了脚步。

这一年是 1937 年,风云激荡,重庆成为战时首都,磁器口成了商贾云集的著名水码头——平日里停靠在码头的各种船只多达数百艘,真正是“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就是这里了。陈景洪制作的小麻花迅速在磁器口走红,街坊邻里、走卒贩夫甚至客居在沙磁北碚 一带的文化名人,都喜爱上了甜香酥脆、入口化渣的小麻花。久而久之, 大家都不喊陈景洪的名字了,直接叫他“陈麻花”。

若干年后,磁器口这个名字通过父亲之口,深深印在了陈昌银心底。

60年后,1997 年,42 岁的合川农民陈昌银和妻子进了重庆城。儿子陈建兵考上了重庆交通学院,夫妻俩陪儿子来报到上学,缴完学杂费,陈昌银口袋里只剩下50元钱。

夫妻俩商量后达成了共识:必须来重庆打工挣钱。两人在江北城暂住了一个星期,没找到工作。陈昌银一咬牙,扛起扁担麻绳,当了一个“棒棒”。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有一天,陈昌银正在菜园坝汽车站帮人扛货,突然看到一个小贩挑着一些麻花在叫卖,5元一袋,生意爆好。陈昌银脑袋“嗡”的一声开了窍:炸麻花?我行啊!爷爷和爸爸的手艺附体,炸麻花那真是水缸里捉乌龟——手到擒来。夫妻俩没有马上动手,而是回了一趟合川老家。

回家干什么?做试验啊。他闭关修炼多日,炸好的麻花全部免费请村里的老人们品尝,让大家提意见。“这回搓得太细了,你看,一炸就起泡了。”“嗯嗯,这批麻花有点涩,得加花生油、核桃油。”“不错了,这些麻花味道很好,要是再加点糯米粉,就会更酥脆。”这些老人可是吃过正宗陈麻花的吃货,嘴巴刁得很。

不过正是这些挑剔的舌头,让陈昌银炸制的小麻花越来越美味,无意中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外形漂亮而内里酥脆这一点,可能因为老人们牙口不好,反复提出无数意见,结果是陈昌银的小麻花特别酥脆。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两个月后,出山的日子到了。陈昌银的麻花挑子悄然出现在江北城老街。金黄玲珑的小麻花,还没靠近就香气扑鼻,轻轻一咬,“咔咔咔”碎人一嘴。陈昌银的小麻花在江北城卖疯了,一天50斤、80斤、100斤地噌噌往上涨,看不到头。陈昌银在租赁房里起早贪黑地炸,都赶不上销量的疯涨。

1999 年7月的一天,陈昌银挑着麻花担子无意中走进了一家杂货店。店主伍礼兰见他家麻花好吃,人又老实,就跟他聊天,教他做生意的一些窍门,还借给陈昌银一个小摊位卖麻花。陈昌银说,伍姐对他帮助很大,让他学会了怎么做生意。后来他在江北一个市场花 5000 块租下一个摊位,准备大干一场。

谁知两个月后,这个市场因为旧城改造要拆迁。他只好又挑上担子,走街串巷。就在这时,一个人出现在陈昌银面前:“磁器口,欢迎你来。” 这人叫单大国,当时磁器口管委会的负责人。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2000年,磁器口刚开始旅游开发,急需引进特色民间风味小吃。陈昌银的出现,让正在为寻找合适项目发愁的单大国眼前一亮。他一番摸底调查,发现火爆江北城的小麻花,居然和六十多年前风靡磁器口的陈麻花之间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于是他软磨硬泡,非要把陈昌银引到磁器口来。

磁器口?陈昌银心里一动。爷爷陈景洪白手开创“陈麻花”的故事, 不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吗?

虽然单大国给出的条件很优厚,但陈昌银夫妻去磁器口考察了一番后,大失所望。这地方到处都是破烂房子,冷冷清清没有人气,下午买菜都买不到。“我们在江北城,一天至少要卖上百斤麻花。在这儿肯定直接做死了。” 接连考察了三次,夫妻俩都不看好那里,最后谢绝了磁器口管委会的邀请。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然而,陈昌银还是没有完全放下,因为磁器口这地方,是他爷爷曾经辉煌过的福地。隔三岔五他都要去逛逛,有一次碰到了毛血旺店主张秀英,张秀英问他吃饭吗?陈昌银说自己是炸麻花的,磁器口有没有卖麻花的店家呢?没有没有。

一攀谈,陈昌银和张秀英还是合川老乡。张秀英力劝陈昌银来试一试,还说大家乡里乡亲的,可以把自家一个小门面租给他。陈昌银心里一动,问,租金一个月多少呢?张秀英说,80行不?

2000 年 5 月,陈昌银的麻花铺子在磁器口开张了。尽管有心理准备,但一天下来,麻花只卖出三四十斤,比江北城差远了。

但是,好戏在后头。从 6 月起,磁器口的宣传推广力度猛增,越来越多的游人涌进了这座千年古镇,每天的人流量超过万人。陈昌银的麻花铺子本来就小,人一多,他只好把油锅支到铺子口,现场炸制小麻花。

每次陈昌银在街头现场炸制麻花,游客就会围得水泄不通看他表演, 时间一长,“陈麻花”的绰号穿越80年时光,又在磁器口出现了。当时的陈麻花有多火爆呢?一天要卖掉上千斤麻花,根本做不赢。陈昌银不得不实行“限购”,每人限购两斤。可越限购买的人越多,排出的长队把街面都拦断了。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陈麻花成了磁器口的招牌之一。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陈昌银,图片来自于《重庆宝贝·美食》

如今,陈昌银今年64岁了,“陈麻花”这副担子已全交给了儿子陈建兵,他现在最喜欢在磁器口的街巷里瞎逛,一个人。

逛什么呢?看看谁家的东西做得实在,瞅瞅哪些后生小伙做事专心。就像19年前第一次来到磁器口,就像80年前爷爷第一次来到磁器口,充满好奇,充满自信。

本文节选自 《重庆宝贝·美食》

来重庆旅游的人90%都去排过他家的队

《重庆宝贝·美食》

作者:罗磊 华勇 著

晋毅 摄影

定价:78.00 元

出版时间:2019.8

《重庆宝贝·美食》作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的第一本,以美食作为切 入点,甄选了40项国家级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 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美食非遗”的前世今生, 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