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宦官在古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封建社會皇權專制下的產物,是一群可憐人。但著實讓人無法產生同情的共鳴。本屬於弱勢群體的他們,更多的卻揹負著“宦官亂政”的標籤。其中漢朝、唐朝及明朝尤為劇烈,而又以明朝最為突出。從卑微走到巔峰,一言就可定人生死,一言就可定帝王更替。可憐的背後,隱藏的是慾望、殺戮和畸形的人生。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宦官制度最早誕生於周朝。作為天子的周王,當時坐擁龐大的後宮佳麗,為了避免成為綠油油的“鐵帽子王”,防止紅杏出牆的花邊事件發生。所以制定了後宮制度,在外部,禁止其他男人靠近後宮,在內部,將所有服侍妃嬪的男性全部閹割,以此來維護後宮的專屬性,而宦官誕生正是源於此處。直至滿清滅亡,宦官才徹底淡出了歷史舞臺,前後延續了三千餘年,前仆後繼從未斷絕。而宦官之人的來源,大概有五大類:

1)古代罪犯的子孫後代,未滿十六歲的男性(十六歲以上的處死--要麼死,要麼屈服)

2)窮苦人家的孩子,無法養活時,被迫賣身

3)被拐賣的兒童

4)戰爭征服的戰犯後代

5)無賴流氓,投機主義者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而無論是何種情況,太監的出身都不是非常的光彩,而是大多來自於社會的最底層,在被迫或無奈的情況下,被逼著走上了一條悲慘的道路。因出身卑微和生理上的缺陷,特別是在傳宗接代思想為主導的封建社會,受到歧視就成為了必然。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僅僅會在萬般無奈的情況選擇的道路,這也註定了社會地位低下的窘狀。

但宦官所服務的群體,恰恰又是國家最頂尖的一部分人,接觸的是皇親貴族,是功勳權貴的士大夫。在這些人眼中,宦官卻一無是處。宦官想要融入到這個群體,那是格格不入。所以,相對而言,他們屬於一群被拋棄的人,普通百姓接受不了,士大夫更是不願與之為伍,這注定了他們孤寂、偏激的性格。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在長期受到歧視的環境裡,身為弱者,卑躬屈膝是活下去的基礎,隱忍是活下去的秘密。長時間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憤怒和反抗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越來越劇烈,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大多是不能用正常思維理解的宦官或者行為。心理畸形、變態、殘暴....等等標籤,好似就是為宦官而準備。當然,這其中一部分摻有士大夫、文人的添油加醋,但基礎的情況還是存在的,這就好比暴發戶一般,宦官一旦掌權,雖然高高在上,但依舊與士大夫集團格格不入,受到的是排斥和敵視,所以證明自己,報復和打擊就是常態。不再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在漢朝時,特別是東漢時期,皇帝年幼的情況時常發生,所以這給外戚和宦官專權,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平臺。在君主、權臣相爭的時候,宦官慢慢走近了權利中心,逐漸佔據了有利地位,成為了東漢政治最重要的參與勢力。這為東漢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在唐朝,太監卻成功地從宮內走到了宮外,軍權、政權再也不是士大夫的專利。比如,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雖身為宦官,但唐玄宗時期,“內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經其手,頗能謹慎從事,進封渤海郡公,寵任極專。肅宗為太子時,以兄禮事之。累官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雖是太監,卻是桃李滿天下,門生遍佈軍政兩界,而且自己還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在古代,就算是宰輔的權利也不過如是。

無論是霸氣側漏的大漢王朝,還是強盛無匹的大唐帝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走上了滅亡的道路,而對於其滅亡的原因,後人給出了許許多多的原因,有很多角度,同時也有很多的論證。但是我認為,對於王朝真正失敗的原因,他的對手和繼承者才是最清晰的。朱元璋作為漢人王朝的繼承者,他對於歷代王朝滅亡的總結,其中一點便是宦官治亂,在他的理念中,宦官是皇權和動亂的禍根。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所以,在朱元璋開創大明帝國後,就頒佈了一個政令,限制宦官的權利,嚴厲限制宦官的自由和能力。不允許宦官參與朝政,不允許讀書識字,並且“不得兼內外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官服,官無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嘗鐫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預外事,預者斬。’諸有司不得與文移往來”。從根源上,杜絕了宦官參與朝政的能力和根基,徹底關上了宦官專政的大門。

但是真實的歷史上的宦官之亂,明朝卻位居榜首的位置,這不得不讓人深思。追其原因,並不是朱元璋總結錯誤,也不是朱元璋執行出現了問題,而是他的後世子孫,忘記了他總結的教訓,在禁閉宦官權利的大壩上,從撬開一角,到徹底打開這個罪惡的大門。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宦官才從一個得力助手變為了明朝的掘墓人。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撬開一角的便是他的兒子朱棣。朱元璋去世後,由於皇長子朱標早逝,所以,皇孫朱允炆登上了帝位。面對天下各處的藩王叔叔們,總是念念不忘,總是幻想著,在他睡下的某一個夜晚,面臨兵臨城下的局面,而站在自己床前的,就是拿著屠刀的叔叔們。所以在他登基不久,決定先行發難,於是就推動了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

而朱棣為了反擊朱允炆,同時也為了自保,就在皇宮大內安插眼線,以便刺探宮中情報。就這樣,太監走入到了朱棣的視野,“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不久就爆發了“清君側”的戰爭,隨著“靖難之役”的勝利,太監作為功臣,成為了朱棣的新寵。朱棣一邊清算朱允炆殘餘勢力的同時,一邊打起了繼承朱元璋衣缽的口號,但是,對於宦官方面,朱棣卻動了一點小心思。將朱元璋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改成了內臣不得擅自做主。雖然僅僅數字之差,但是內在含義卻是天差地別。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在明朝朱元璋之後,取消中書省及丞相之職,獨攬大權於一身,可謂是日理萬機,在這種情況下,勢必難以長久,所以這給宦官留有了一線機會。在朱元璋時期,朱元璋雖然也任用太監,但相對比較警醒,正如他所言:““閹寺之人,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際,聲音笑貌,日接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君心。”宦官充其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輔助者或者助手,地位還是非常的低下。宦官依舊是被皇權關在籠子裡的“怪物”,偶爾出來放風,也絕對在朱元璋的管控範圍之內。

但是,到了朱棣時期,隨著東廠的成立,宦官權力從無到有,先後獲得了出使、專征、監軍、分鎮與刺臣民隱事之權。其中最權勢最盛者,莫過於數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在朱棣時期,無論是鄭和還是其他太監,雖然看似權利很大,但依舊是輔助者的角色,對於朱棣而言,更多的是爪牙,是維護統治的幫手。對比於朱元璋的放風而言,朱棣選擇的是在某些領域進行“特赦”,對於朝堂和政局依舊不存在致命威脅。畢竟無論在軍事還是在素質上,沒有任何文化知識的宦官群體,依舊是弱者,無足輕重的角色,對治國並無較大幫助,更多的是幫助朱棣做一些髒活、累活或者一些不能言明之事。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在歷代統治者中,讀書是統治階層固有的權利,作為貧民百姓,是很難擁有讀書條件。而讀書卻是成為貴族十分必要的條件,也是參與朝政或者國家管理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讀書很重要,但是宦官不得識字、讀書,這就是在根本上斷絕了宦官參與朝政的基礎。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宦官充當帝王的助手,才是可以放心的,很難干涉朝政,禍亂朝局。

這是禁錮“宦官專權”最後的防線,也是最核心的重點。朱元璋守住了,朱棣雖然偷奸耍滑,但是也守住了。而到了朱瞻基這裡,卻徹底地失守了,罪惡的大門,自此洞開,留給了後世無窮的禍患。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朱瞻基即是明宣宗,在古代帝王之中,是頗有作為的一代君主,在明朝諸多帝王中,更算得上是一個勤政愛民的楷模。在其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仁宣之治”便是他的傑作。被後人比之為“周之成康,漢之文景”,評價不所謂不高。(明仁宗、明宣宗)

前文講到,明朝朱元璋時期,就留下祖訓:“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後世子孫禁止再設丞相一職,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帝王的重擔。所以在朱棣時期,開始藉助宦官的力量來輔助自己,減輕部分負擔,但更大部分,還是太子時期的明仁宗分擔了大部分的壓力。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放眼望去,真正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雖然,任用“三楊”、賽義、夏原吉等賢臣輔政,但是專權的體制,部分權利也是不允許朝臣碰觸的。所以朱瞻基就把目光轉向了宦官,期望通過他們,來輔助自己完成國家治理的工作。

為了培養宦官具備專業的管理能力,於是,徹底地打破了朱元璋“內臣不許讀書識字”的訓誡。在宮中設立了“內書堂”,由翰林院學士當教書先生,招收十歲以下淨身兒童二三百人,教育他們讀書、識字,學習儒家經典。

提拔其中優秀者,擔任秉筆太監,協助朱瞻基用硃筆批文,以此來減輕宣宗批閱奏文數量巨大的政務負擔。而明宣宗會根據批文的情況,不定期的抽查秉筆太監的批文情況,以確保不會出現較大的紕漏出現。而自此之後,宦官讀書就成了明朝的定製。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據《酌中志》載:“凡不識字而秉筆者,穆廟時孟衝,神廟時張明,先帝時魏忠賢、王朝輔,止四人耳”。可見,讀書成為了宦官必經之路,也是通往權力巔峰的必經之途。關鍵事件便是朱瞻基賦予的“批紅權”。這為明朝後期,宦官在昏主執政時干預政治,作出了重要的鋪墊。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朱瞻基利用宦官輔助處理朝政,在一定程度上,雖然保證了帝王專權,限制內閣內的目的,但同時也讓宦官掌控了“批紅”權。這對於勤政的帝王而言,並不會出現失控的情況,而到了昏庸的帝王執政時,就成了帝王懶政的依靠。秉筆太監就變相地成為帝王的代言人,權利甚至凌駕於內閣首輔之上。這就是明朝宦官之禍較歷代劇烈的原因所在,所以才有了“歷代奄禍,豈非皆自宣宗造之”的感慨之言。

宦官的特性,註定了地位的特殊性。身處在權利中心,難免產生存在窺探權利的慾望,所以歷朝歷代對於宦官都抱有謹慎處置的態度。特別是朱元璋,在吸取了歷朝歷代的教訓之後,深刻地體會到了宦官專政的禍患之猛。所以在建國之初,就嚴令禁止太監參與朝政的祖訓,關閉了宦官的權力之路。

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卻被朱瞻基打破,這為大明王朝留下了無窮禍患

而朱瞻基卻違背了朱元璋的祖訓,放開了太監讀書、識字的禁錮,打開了宦官專政罪惡的大門,致使宦官勢力空前猖獗,為宦官干政提供了保障,對明代後期,宦官亂政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明朝滅亡的鍋,朱瞻基該背還是要背。

E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