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這個世界很大,這個世界很久。大到航海時代都未曾征服的星辰和大海,久到現在的地球歷經悠悠千古依舊生機盎然。

世界無界,然目之所及,終有界。世界並不是我們看到和想到的那樣:

英國人並不都熟悉莎士比亞的戲劇,法國人也不都在埃菲爾鐵塔下並且浪漫香粉,巴西也不全是沙灘和足球,日本人也不全因浮世繪而驕傲。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只見樹木,未見森林

我們都太習慣於給城市貼標籤了,貼久了就撕不下來。等到我們親身經歷的時候,會發現曾經的標籤欺騙了我們。

其實是我們欺騙了我們自己,我們一直只看到了樹,沒有看到森林。

我中學學歷史的時候,很羨慕18世紀英國上流社會貴族的生活,香車美酒,霧都佳人。甚至想穿越到那個時代,去簡奧斯汀筆下的倫敦後花園,追尋生命的真諦。

可事實是當時的物質生活水平遠不如當今中國的中產階層,理智地想一想,在現代化的當下,根本沒有必要去幻想過去。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而俄羅斯曾經帝國的輝煌,也只不過是街上商店的空空如也;美國人引以為傲的二戰後格局,也只不過是各類疾病發病率,交通事故率最高的時期;英國人沉湎的維多利亞時代,其實一直被工業化的汙染所荼毒。

現在我所在的城市叫上海。黃浦江畔,東方明珠,這些熟悉的標籤早已刻在全國人民的腦海裡,這裡有著人們對繁華的一切向往。

我暫時住的地方離陸家嘴中心不過五公里,每天上下班都可以看到上海中心、金茂大廈那幾座地標建築。

可是我周圍依舊有著很多破舊的平房,古老的多層建築,以及被鎖匠和沙縣小吃籠罩的陳舊商業街。單看周圍,你根本想不到這裡是上海,還是離上海最高地標建築不到五公里的陸家嘴金融區。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人們會把看到的東西記入腦海,東西越少,就越以為是事情的全部。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那些舊的認知,需要和更多新的認知去融合,進而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世界。

時間在變,變是不變

這個世界是時間和空間組成。我們除了認知到空間標籤——即城市標籤的真實性,還應該看到大片時間裡的真實性。

古往今來,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時間的流淌。而時間在變,也成了最一成不變的事情。

那過去的時間是不是如我們想象的真實?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從狩獵時代,到農耕時代,再到工業時代。我們傾向於給前兩者貼上“自由”“閒適”的標籤。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而現代繁重工作下的人們,除了上班,偶爾還有加班,彷彿是穿行於人海車流之中的機器。

在這種錯覺下,自然地會認為古時人們的工作更輕鬆。其實在古代,人們還是一樣地忙碌,甚至不比現在的工作輕鬆。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明朝有這樣一件事。明宣宗朱瞻基在給父親上墳後,突然一時興起,決定徒步走回皇宮,只帶了幾個隨從。

途徑一塊田地時,朱瞻基看到一個老農在辛苦地耕耘,就親自來到老農面前,詢問了老農一些關於種地的情況。

老農並不知站在他面前的是當今皇上,就抱怨了起來,說道:“我們春天播種,夏天耕耘,秋天收穫,一刻都不敢耽誤,即便是這樣也只能算是勉強生活了,哪裡還能掙錢啊。“

朱瞻基聽聞後,一臉尷尬,羞紅了臉又問道:“那你們冬天總該能休息了吧?”老農又訴起苦來,說道:“冬天朝廷的徭役又下來了,比以往更累。”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要知道,明宣宗可以說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勵精圖治,體察下情,開創了仁宣之治的佳話。就在這樣一個仁君的盛世下,勞動人民還是不分季節不分晝夜地辛勤工作。

而現代化,智能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地去臆想古時候輕鬆自在的工作?

我們的認知就是如此的侷限,我們一邊看著當下的生活,一邊覬覦著陌生的過去。而在這個久遠的時間裡,我們能看到多少;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我們又能看到多少。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與之前的不同,只是第一步。而那些歷史長河裡的須臾,或宏偉,或悽美,或奢華,也終究是鏡中花,水中月。

我們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得更遠。我們只有站在足夠久遠的時間裡,才能看得更清。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但是在庸常的生活裡日復一日的我們,又如何更上層樓?

答案其實很簡單:讀書。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我一直覺得,讀了一本好書是一件非常令人羞愧的事情。因為你只花了幾十塊錢,卻得到了另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大徹大悟。甚者你在書裡,走過了別人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如果這個世上有一種投資不會虧損,那就是讀書。讀書的另一種解讀是,用少量的金錢,買大量的時間,甚至買過去的時間。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用時間換金錢,這個過程叫做工作。而少部分的富翁,就是用金錢換別人的時間,這個過程叫做致富。

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們讀書,就是致富;文字打敗時間,我們讀書,就是永恆。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終有界?

茨威格寫過一本書叫《人類群星閃耀時》,它說歷史其實不是一條長河,而是由一個又一個閃耀的時刻組成的。

比如說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那一刻,牛頓被蘋果砸中豁然開朗的那一刻,美國人贏得獨立戰爭大喊Freedom的那一刻。

如此,我們讀的書越多,我們瞭解那些閃耀的時刻就越多,那些不太真實的城市標籤,那些不太貼切的華麗生活,也就都隨風而去了。

偌大的世界裡,雖目之所及終有界,然心之所向,終無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