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主观情绪是模糊和歪曲事实的根源,当我们以自己的认知去评判事物和左右事物的同时,也背离了客观事实的根本。

而人生的觉悟提升,就在于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抛开自己的主观,而让自己顺应客观,这样也能避免问题的出现。

道德经: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01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而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受崇敬;不自我夸耀,反而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而长久。

一个人不以自己的主观认知刻意评判和左右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才能得到良好的存在和持久的发展。

人的劣根性之中,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以自己的主观作为判断世界是非的标准。

以自以为是的标准判断对错,但是人生所有的祸患都是因为这样主观判断而起,我们的认知只是存在于“人”的角度,当自己带着主观情绪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背离了客观。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当我们以自己的主观情绪去判断一件事情,必然会过度趋向于好,过度排斥于坏。

道德经: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正如《道德经》中说: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人的本性,厌恶的就是孤单、寡和、不圆满,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站在自以为是的角度过分趋向于自以为的好。

就像生活中那些刻意追求完美的人,而所有的过度都会造成人生的失衡,对于每一件事情来说也是如此。

所以,一个人能够避开自己的主观臆断,从客观天道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认知是非,让自己的心顺应自然而存在,接受所有事物好和坏,才能更好的去生活。

道德经: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时的人们,他们的认识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从哪个角度达到极高水准呢?有一种认识,认为宇宙太初状态是空无一物的,这就是最高层次的认知,尽善尽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庄子的这一句话,延伸的就是《道德经》的思想,道生出万物,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就好像事物之中都存在着两面性一样。

这是事物的本质,这也是站在天道客观的角度,去认知事物得出的结论。

《道德经》中说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出初始的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阴阳,阴阳二气调和生三,混合的三生出万物。而万物则背阴而抱阳的状态,阴阳二气交合作用,而生成和气状态。

道德经: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02

在道家思想中说,道是万物之源,而万物又有阴阳两面,所谓阴阳就是事物的好和坏,从通俗的角度来说,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坏的影响。

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万事福祸相依”的道理,这是从天道的角度去看万物的得出的结论,而人的认知和天道的角度,却有很大的矛盾。

天道生成万物之后,万物本身就带有阴阳平衡,而人认知万物的时候,因为人有着趋利避害的心思,所以看待万物的时候,就会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评论万物的好和坏,然后趋利避害。

在趋利避害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过度,而过度则引起物极必反,从而生成坏的一面,这是很多,这是人的主观意识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道德经: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所以庄子说: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意思就是说:它以生命为基础,以智慧为标准,靠这些来驾驭“是非”,确实存在着名称和本质的区别,并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当作名、实判断的尺度,让人符合自己的指导方针,因而产生以死殉节的事情。像这样把显亲扬名看作聪明,把默默无闻看做愚蠢,把通达看作荣誉,把困窘看作耻辱。是非难定,现在的世人,他们见解是同知了,学鸠一样无知。

这段话评判的就是世俗之人对于认知的偏颇。

我们拿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本质好坏区别的是非标准,希望外界的事物能符合自己的设想去发展,这却忽略了正确的客观存在。

所以世人总把去荣耀当做成功和聪明,把默默无闻和贫困,当做愚蠢耻辱,这就是人的主观给自己人生带来的问题根源。

道德经:从天道认知是非,让一切顺应自然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世界是一个无常的演变,所有事物出现的同时,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去判断好和坏和过度选择和排斥,而是用一种顺应和接受的状态去体悟,这也是让自己排除主观,进入“客观”的智慧。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