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1.室友變冤家

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某小區一幢三層的居民樓,第一層合租給了李家與呂家,客廳為公用。

由於空間有限,所以平日裡兩家會把一些生活物品,擱放在各自房間門口。

2018513日,呂家的孩子在客廳玩耍時,不慎撞倒了李家放在門前的暖水瓶被燙傷。

為此,李家支付了1500元錢的治療費用。

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被燙傷的孩子換了兩次藥,產生了一些新的醫藥費,兩家的矛盾也隨之產生。

呂家認為:李家應賠付全部醫療費用,以及大人的誤工費用。

李家認為:事件的發生雙方都有責任,治療費用不該完全由一方負責。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自此,這一壺開水產生的芥蒂,橫亙在兩家人心中。

2.燙傷事件再度發生

2018618日,距離燙傷事件的糾紛也就一個來月。前一天,民警才處理好治療費用的問題。

突然,民警再次接到報警,案發地點居然還是李家與呂家的合租房。

這一次,是李家的孩子被燙傷了。

孩子的哭聲令人渾身發麻,整個背部都被嚴重燙傷。

當民警抵達現場時,李某的父母正朝孩子的後背不停衝著涼水,懷有身孕的李某,因受到刺激一度昏倒在地。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案發當天是端午節,李某一家在大廳把酒言歡。

熱鬧的聲音,傳到隔壁臥室呂某的耳朵裡。她看著懷中燙傷還未痊癒的兒子,心中恨意油然而生。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孩子被燙傷,可以想象作為母親的呂某曾有多麼的驚慌和心疼。但她卻又用開水燙傷對方的孩子,此舉無疑是過激和喪失理智的。

這個年輕母親究竟經歷過什麼?竟一路走到這般地步?

3.“愛對我來說是一種高尚詞彙”

呂某與丈夫是為同學,那時22歲的他們,幾乎沒經歷過戀愛這個步驟,就住在了一起。

因為,他們的目的非常務實,那就是結婚。

然而在被問到是否與丈夫相愛時,呂某的回答是:“沒有那麼高尚”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一直以來,在呂某心中,被愛是一種極其奢侈的需求。

即便是有了家庭,她也經常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對於很多人來說,

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呂某眼中,卻僅僅是個高尚的詞彙。

她並不覺得這種情感,跟她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因為除了“愛情”,哪怕是更廣義的“愛”,在呂某的成長記憶中都是模糊的。

28年前,呂某出生在四川巴中的一戶農家。

四川,是全國勞力輸出大省之一。呂某以留守兒童的身份,在家鄉度過了她的童年時光。

呂家像大多數打工家庭一樣,年富力強的父母外出打工掙錢養家,家裡的下一代由上一輩的老人來撫養。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父愛母愛從小就缺席,身邊的外婆又患有精神疾病,大家都說,呂某從小就是個性格強硬的孩子。

那段時間,呂某靠著父母寄來有限的生活費,勉強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

到適婚年紀,找個婆家,結婚生子,然後他們又成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者。

4.一個母親的“復仇”

與跟家人糟糕的情感關係相比,年僅三歲的兒子,成為呂某生命中最難以割捨的部分。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一個幾乎把全部情感寄託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母親,可以想象,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她會以怎樣的心態面對。

2018513日,第一次事件的發生,滾燙的熱水燙傷了呂某孩子的小腿。

那段時間,呂某整個人都處在孩子受傷與責備鄰居的煎熬之中。

兩名孩童先後被開水燙傷,一顆母親的心,究竟是柔軟還是冷酷?

陰謀、傷害、憎恨

戲劇性的負面情緒填滿了呂某的內心,她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自導自演著復仇片段。

端午那天,李家的歡聲笑語讓呂某愈發變態,將幻想當成現實。

而李某也因受刺激,沒能保住腹中的孩子。

說道:

張曉彤:一個情緒不成熟的人,最顯著的特徵叫作:情緒環境貧乏。

呂某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由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隔代老人撫養成人。在如此貧乏的情感環境中,她無法正確識別自己的情感,也無法解讀自己。她只知道“我不舒服了,我不開心了。”像呂某這類人進入社會的時候,會存在的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叫作:高敏感低控制。這類人會對環境非常敏感,情緒變化也非常敏感,但是卻表述不出來。舉個例子:譬如當記者問及呂某是否愛丈夫的時候,她卻回答不出來。同時,當呂某的想法得不到發洩的時候,就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

張彬:對於呂某來說,整個事件已經不僅是孩子被燙傷這一件事情。孩子是她內心的一種投射,她會認為:“你們表面上傷害的是孩子,實則傷害的是我”

呂某將人生所有的不如意不順利,都集中到這件事上。相反李某一家卻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任何改變。所以這讓呂某難以接受,她會想:“我如此不幸、如此痛苦,結果你們卻那麼高興”。

其實,呂某並不是像她所說的那麼愛孩子,她所做所為,只是在為自己的冤屈而“復仇”。

編審/呂秋秋

策劃/周紀文

編輯/餘豆豆

記者/趙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