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鬆綁又一招!深圳憑什麼?

樓市鬆綁又一招!深圳憑什麼?

這周關於樓市的新聞層出不窮,先是張家港的取消限售政策“一日遊”。

然後是深圳商務公寓取消“只租不售”的政策在悄悄實行了一個月以後,終於正式對外公佈。

同樣是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下,一邊是小心翼翼地從區域非核心城市開始試探,一邊卻是大大方方地逐步鬆開樓市的緊箍咒。

這到底是其他城市太過謹慎了,還是深圳這座特區太過“奔放”了?其實,答案已經寫在昨天的經濟工作會議裡了。

同樣是接在“房住不炒”後面的補充性說明,2018年年底經濟會議的定調是 “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而2019年的定調是“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全面落實因城施策,就是允許地方上有更大的騰挪空間,在房住不炒、寬貨幣緊信用等前提下,適度調整已經嚴格堅持數年的樓市調控政策,順應明年經濟工作的“六穩”需要。

所以,雖然國家的總體定調還是打擊炒房投機,明年也不會出現全國性的放開,但在全民落實因城施策的政策指揮下,肯定會有相當一部分區域和城市對現有的樓市政策進行調整。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這次不過是又“先人一步”了而已。

讓外界感到疑惑的是,在此前的調控中,相比北京最高近40%的跌幅,以及上海和廣州的連年回調,深圳的樓市本就是一線城市裡受影響最小的,不應該成為新一輪放鬆調整的急先鋒的,但為何這一次又是它衝在前面?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一線城市裡面最年輕且人口淨流入第二多的城市,深圳可供開發的土地面積卻是最少的,而且幾乎也已經在前面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開發殆盡了。

所以,最近幾年深圳的土地供應都非常緊缺,市場供需關係極度失衡。2015-2016年兩年間,深圳共出讓7宗住宅用地;2017年只推出一宗住宅用地且“只租不售”;2018年共出讓10宗住宅用地,其中還有6宗是“只租不售”的;2019年雖然推出了多塊土地,但也是雙限雙競的,可供流入到市場上的商品房數量,著實不多。

另外,在深圳宣佈二次房改以後,所有新增住房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的佔比為60%,可以進入市場自由流通的商品房只佔40%。再加上731新政要求的住宅3年限售,公寓5年限售等規定,都表明今後深圳新建商品房的供給量會進一步減少。

一線城市裡最少的土地供應+一線城市裡最年輕的人口構成+一線城市裡最少的商品房供應,意味著深圳的房價從一開始就被嚴重失衡的供需關係推著走。如果不是此前調控的多方壓制,或許深圳的房價早就上了新一個臺階了。

現在深圳選擇逐步放鬆樓市,一方面地方上也確實坦誠有“穩增長”的需要,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建設,本就不是靠更為嚴格的市場管制來實現的。

相反,在明確了二次房改的發展思路之後,深圳已經基本梳理清了未來的樓市發展思路:

如果你是剛來深圳的中低收入人群,可以靠城中村和公共租賃住房解決居住問題;

如果你是已有一定財富積累的普通中產人群,可以靠人才房、安居房或者總價較低的商品房解決居住問題;

如果你是根本不差錢中高收入人群,那就靠商品房解決居住問題,且除非大的政策環境要求,商品房的均價只會越來越高……

讓商品的歸商品,讓保障的歸保障,這或許也才是一個既具有強大經濟活力,又具備極強人才向心力的“先行示範區”應有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