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掌控挑戰,克服挫折,才能獲得自尊和愉悅感

“我不做了,這一關太難了,我不會......”女兒生氣的把ipad推了一下,站起來離開學習桌。我倆學習的桌子並列在一排,我繼續我的事情,沒接她的話。她每天有30關英語在ipad闖關,我試了一下30關要用1個小時的時間,她每天加上磨磨蹭蹭的時間大約要1個半小時。

知子莫若母,這一刻真實生氣的原因主要2方面,一是因為此關單詞超出了她的能力圈,二是快點完成任務,會有1小時的自由時間。

因遇到挑戰,引爆了那一刻的小宇宙,瞬間消極情緒佔了主導,用“我不會”來放棄和逃避。

不僅是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時刻,積極情緒佔主導時,面對挑戰,我們會沉著面對;但是,消極情緒佔主導,就容易讓人陷入“習得性無助”模式,認為自己就是不會、不行、自己就是失敗者,容易自我放棄,還會找藉口自我安撫。

  • 科學向左,而我們有時會向右

恆河猴實驗

心理學教授哈利.哈洛在1949年時,用8只恆河猴做了學習實驗,把一個插銷的裝置放到籠子裡觀察猴子們的反應,打開這個裝置需要3步,一是拔出插銷,解開掛鉤,最後掀開帶鏈子的蓋子。在沒有任何獎勵的情況下,猴子們興致勃勃的玩起了這個裝置,14天后,幾乎每次都能在60秒內打開。

哈洛通過實驗告訴我們:“完成任務取得的成績就是內在獎勵,”猴子對這個裝置熟練的打開,僅僅是因為好玩,喜歡這麼做,而完成任務的愉悅感就是獎勵。

在激勵夥伴時,我們常用哪些獎勵方法呢?給獎勵時是物質多還是精神獎勵多?

激勵孩子時呢,獎勵看會電視?獎勵看會視頻?獎勵零用錢?獎勵買玩具?

我們把這樣的獎勵比喻為“胡蘿蔔加大棒”式的激勵的話,這種方式是有效的,因為無數企業和家長都經歷過;但是隻是這樣的激勵沒有激發自我愉悅感和自尊,所以,會有管用一陣子,不會是一直管用。

  • 內在驅動力為高階激勵

在《驅動力》一書中也提到第一驅動力是生物性驅動力,比如吃飽飯,有衣穿;第二驅動力是外在動機,比如物質獎勵或懲罰;第三驅動力是內在動機,人們想主導自己。

我們只有在完成了安身後才會去追求如何立命,生命只有一次,如何使用自己的這條命,這就是個人使命。在追求高階立命階段,啟動內在驅動力,也就啟動了每個人的“我願意”。

安身階段的獎勵第一驅動力和第二驅動力,效果會更顯著,“重獎之下必有勇夫”。但是,即便如此,人人都是追求被需求和被尊重的,所以,激勵一個人需要啟動我們的感知和洞察,採取合適的方式的激勵,讓使命感和自我愉悅發揮最大效用。

  • 積極引導,克服挫折

《教出樂觀的孩子》書中提到ABCDE療法,引導孩子從消極情緒中走出,用積極情緒主導養成樂觀孩子。想養出樂觀孩子,家長就要先做個樂觀家長,才會用樂觀的方法引導孩子。

ABCDE療法具體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教給孩子不要相信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第二步記錄識別自己的ABC模式,找證據反駁自己;第三步,化解困境,想到最壞什麼樣,最好什麼徉和可能發生的情況,制定應對計劃。

比如,孩子英語考了70分,孩子情緒很失落,給自己貼標籤說:“我就是英語學不好”,暫時自我放棄的消極狀態,那家長就可以帶孩子一起採用ABCDE療法。

先讓孩子記錄下英語考了70分這件事A;再記下對自己的解釋B;採用的做法C,比如放棄努力,家長帶孩子分析消極情緒;再製定反駁,反攻計劃。

拿女兒做英語這件事舉例,等她離開桌子,平靜下來後,我帶她一起看她每天的學習記錄,看著長長的學習記錄,讓她自己說出剛才的為什麼生氣?生氣時自己在想什麼?之前的學習中有沒有遇到不會做的?自己有沒有哪些遇到困難時自己成功解決的方法?通過一段情緒疏導,她自己說再試試,錯了也沒什麼,反正自己能打敗攔路虎。

於是,又回去坐下開始闖關,連續錯過幾關後,終於跨越障礙,很興奮的告訴我自己打敗了攔路虎,這一關闖過去了。你看,即便是孩子對自己也是有“掌控感”喜悅的,所以,用積極情緒引導孩子,可以幫助孩子面對困境時有一個好心態。


  • 我願意

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員工還是孩子如果是他願意、喜歡,擅長的,不需要他人過多幹預,就會“心流”狀態出現。從全腦思維來看,擅用左腦思維的人,重視數據、邏輯、結果;而右腦思維擅長者會重視感受、情緒等,如何讓他人發揮高效能,作為管理者就要有全腦思維邏輯,不僅考慮用人的績效考核,也要洞察用人時的情感、情緒安放,任何物質抵不過三個字“我願意”。

因此,啟用愉悅感和自尊來激勵他人跨越困境,掌控挑戰是激勵中的高階激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