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以平安時代為界,日本的文化可分為兩個時期——唐風文化和國風文化,在奈良時代(公元710年-公元794年)到平安時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初期,日本模仿中國的文化,故當時文化稱為“唐風文化”。但自平安時代中期以來,唐風式微,學者魏薇和李文英在《日本國風文化的特徵和意義》中便指出,日本文化當時出現了異於中國、具有日本韻味的國風文化,主要體現在宗教、藝術和文學三個方面,即淨土信仰本土化,建築、雕刻、繪畫呈現日本特色,日本假名文字的創制、和歌興盛和大量小說湧現,此時也正是日本審美獨立的關鍵時期。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瞭解日本文化的朋友都會耳聞日本有三大瑰寶:花道、茶道和香道,本文涉及了後兩者,而將花道換成了櫻花,因為相比以插花為主的花道,日本對櫻花的重新審視更能體現審美“獨立”的這個過程。

花、茶、香三者今日已融入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日本審美的主體對象,因此探究日本對這三者審美的獨立過程,或許可以小見大,透視整個審美獨立的過程。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落櫻一片:從詠梅成風到哀嘆櫻花

櫻花與日本素來相伴,它開在日本,是瞬間美的體現。然而,櫻花的意義並非生來如此,李冬君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說:“(櫻花)作為國粹之花,那是後來的事”,唐風文化興盛時,梅花才是貴族的精神追求。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日本櫻花

櫻花與日本素來相伴,它開在日本,是瞬間美的體現。然而,櫻花的意義並非生來如此,

李冬君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說:“(櫻花)作為國粹之花,那是後來的事”,唐風文化興盛時,梅花才是貴族的精神追求。

其實日本原本無梅花,而是由遣唐使傳入,大多數梅花只存在於唐詩和貴族的想象中。然而即便如此,日本貴族仍追隨唐朝的審美,痴迷於唐詩中的梅花,一度詠梅成風,而忽視了身邊的櫻花。

到了平安時代,櫻花在日本迎來了生命的涅槃,《古今和歌集》便是一個見證者。據統計,在奈良時代的《萬葉集》中,詠梅詩達百餘首,而櫻花詩只有四十餘首,而在平安時代的《和歌集》中,櫻花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戰,詠櫻詩增至百餘首,而梅花詩只有二十首。

如平安時期36歌仙之一的紀貫之詠櫻花短歌:“下榻山麓邊/慣看春來花枝展/夜深酣睡眠/夢中繁花猶再現/櫻瓣飄飄然。”

日本貴族的怡情活動也從“梅花宴”轉變成了“櫻花宴”,小小的櫻花,自此在日本審美獨立的過程中拔了頭籌。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日本櫻花

為什麼是櫻花呢?何春蘭在《追溯日本櫻花文化》給出兩種解釋:

一是日本人相信萬物有靈,因此崇拜自然萬物,其中就包括櫻花。傳說大山津貝神的女兒木花(即櫻花)佐久夜姬與天照大神的孫子結為連理,繁衍後代,其中包括神武天皇。此後,木花花佐久夜姬便成了天神的化身、神聖的樹木,日本人也開始膜拜櫻花。二是櫻花盛開之際,正是日本氣溫回升,穀物生長之際,日本人認為成簇的櫻花盛開象徵著穀物豐收,因此,農民“入春山”載歌載舞,祈禱饗食,長久如此對櫻花形成了特殊的情感。

但是,原始崇拜的是櫻花的盛開之美,在國風文化時期,這種宗教崇拜才轉變成審美的一環。日本人不再將櫻花視為繁盛的象徵,恰恰相反,他們哀嘆櫻花花期的短暫,開始審視櫻花的凋零之美。此時的賞櫻流露出一種截然不同於唐風的審美,它帶有一種哀傷和決然,因此也有人說櫻花的美誘人祈望向死,這也深深感染了後來的武士道精神。正如西行法師曾吟:我願花之際,死於花之下,於釋迦涅槃望月日。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日本櫻花


浮茶一盞:從休閒飲茶到精緻茶道

我們知道,茶與梅花一樣,並非日本本土產物,而是從一衣帶水的中國傳入。隨著中國茶葉進入日本,茶文化也接踵而來,但日本並非一味模仿中國的茶文化,而是將之與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日本的禪之美,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十六世紀末的千利休。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日本茶道

千利休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茶道宗師,在他生活的年代,日本人熱衷茶道,卻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審美。他們以追求使用中國宋朝的碗,掛著宋朝的畫為榮,貴族熱衷尋找於“唐碗”和“唐畫”,形成追求奢華、流於形式的風潮,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豐臣秀吉不但打造了黃金茶具,還建造可以“全國巡演”的黃金茶室。而千利休反其道而行之,不以物質論茶道,賦予日本茶道“簡”之思想,並提出茶道師需以“和、敬、清、寂”基本精神進行自我修行。他創造並完善了日本茶道的思想,從此日本茶道成為有別於中國茶道的獨特個體存在。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千利休畫像

在中國的唐宋時期,喝茶(宋代稱為“吃茶”)也十分流行,但並無特定的儀式和審美情趣,甚至在宋代街頭還有小商人走街串巷販賣茶水。即便當時的貴族和士大夫,也始終也只是將喝茶視為一種休閒養生方式,卻從未將與儒家天道倫理相提並論。而在日本恰恰相反,喝茶不僅要求過程一絲不苟,而且還是一個參禪悟道的途徑。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在將唐茶傳入日本的是遣唐使中的學問僧,或是中國東渡日本的僧人,因此在傳播中茶被印上了深深的佛教印記。進入日本的茶,不僅承擔休閒養生的功能,還蘊涵佛教的意味,它逐漸把自身凝鍊成一種極具儀式感的“道”,帶著一種參禪的美,不再同於中國人那種隨性的喝茶法。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為“草菴茶”,它具有“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七大獨特的美學屬性,並通過周圍環境與一整套精細的茶禮儀表現出來。 如此七美,是日本茶道在中國茶文化基礎上再創造的禪美,此後,日本人對於茶的美感,已經擺脫了中國式的審美羈絆,重獲新生,成為日本民族審美獨立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清香一柱:從日常薰香到參禪之香

日本另一個緣起中國而發展出獨立審美的物象是香。與茶一樣,日本的香文化亦源自中國,隨後在日本本土演繹出獨具韻味的香道。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日本香文化

郭攀霞在《日本“香道”對我國“藏香”發展的啟示》中解釋:香道,簡單而言就是“聞香之道”,具體而言,是通過薰香產生的香氣和煙形使人產生特殊的情感,進行藝術再創作,“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的一種修行法門。”

香文化在中國的大唐盛世發跡,郝素巖與《日本的茶道、花道與香道》有言:“(唐朝)達官貴人 、 騷客文人和才子佳人吟詩作畫 , 歌舞歡宴,使得薰香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香文化通過鑑真東渡傳入日本。起初薰香主要用於寺院禮佛和朝廷的典禮,到了平安時代,薰香逐漸脫離了宗教,在審美的領域大放異彩,貴族們學起 “唐人”的樣子,舉行“香會”和薰香鑑賞會 。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日本寺院

日本國風文化的巔峰之作《源氏物語》中就隱約透露著薰香的“和化”。《梅枝卷》中記載,掌權者的光源氏將國外傳入的香料分配給了朝顏公主、紫之上、花散裡和明石君,由她們分別製造薰香,並由螢兵部進行裁判。螢兵部當時的幾句判言令人尤為深刻,他評價紫之上的黑方香“煦煦靜心之芬芳”、侍從香“優豔眷戀之芳香”,花散裡的荷葉香“哀戀而思念”,明石君的薰衣香則是“集世所無雙之豔麗,別出心裁”。日本學者河添房江在《唐物的文化史》分析,螢宮對薰香的評價,除了體現出唐物加工後的奢侈華麗外,也可見“和”的審美意識得到了好評和認可。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源氏物語

日本本土不產香木,接受來自中國的香文化,但日本人將香道演繹成了六種以合香為材料的“煉香”,形成了多種香道流派,併產生了不同於“唐風”的審美,這是他們審美獨立的一個重要的見證者。自此以後,縱使中國的香文化或興盛或式微,日本的香道都有了自己的獨立發展路徑,與花道、茶道一起從平安時代保留到今天。


學為己用,看日本審美的獨立

自古以來,日本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日本的審美在唐風文化時期,很多是從中國直接移植過去,所謂的正統文化大多是舶來品。但日本人在積極汲取這些文化的同時,也漸漸注入自身文化因素,使其往往“和”化,也就是日本化,再上升為成為日本文化的正統。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日本審美的主體——花、茶、香都可以在唐朝中尋到蹤跡,但自平安時代起“唐風的審美”漸漸向“和風的審美”轉變,慢慢形成了以櫻花、茶道和香道為代表的日本獨立的審美文化,此三者邊共同見證了日本審美的獨立之跡。


一直在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