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棚地近萬畝 一域幸福長——安次區楊稅務鄉設施農業發展紀實

棚地近萬畝 一域幸福長

——安次區楊稅務鄉設施農業發展紀實


【深度】棚地近萬畝 一域幸福長——安次區楊稅務鄉設施農業發展紀實

徐連傑的老伴在摘辣椒。


4月12日,位於安次區楊稅務鄉前南莊村的瑞海農業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瑞海”)育苗大棚內,技術人員正將嫁接好的蔬菜苗放入穴盤。“這是客戶一個月前預訂的,不能誤了農時。”總經理劉傑告訴記者,“近段時間,蔬菜苗訂單不斷增加,我們每天都加班加點。多虧上級部門提前幫我們解決了用工問題,所以疫情基本沒有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

“全鄉近8萬畝耕地,其中近萬畝都建起了大棚,設施農業面積居全區榜首。”楊稅務鄉主管農業的副鄉長劉鵬雲欣慰地說,“作為全區棚地種苗的主要供應部門,瑞海正常運轉,種植戶今年的收成就有保障!”

楊稅務鄉有著近40年的設施農業發展史。從上世紀80年代零散種植,發展成如今的大規模種植,一路走來,離不開全鄉農民的辛勤耕耘,更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因勢利導、大力扶持。


【深度】棚地近萬畝 一域幸福長——安次區楊稅務鄉設施農業發展紀實

姚恩山在草莓園裡忙碌。


因地制宜,確定發展路子


大北市村徐連傑的田瓜大棚裡,一個個拳頭大的果實泛著綠瑩瑩的光。“再有個把月,頭茬瓜就陸續上市了!”徐連傑的老伴一邊修剪瓜蔓,一邊向記者介紹,“我家甜瓜有六七個品種,便於錯時銷售,收益當然會更好!”興之所至,她又領著記者來到她家的辣椒大棚,近一畝地的辣椒已經進入採摘期,一袋袋摘好的辣椒就放在地頭。“春節前,我們去市裡批發,一斤賣到5塊多!現在批發價降了點,但行情仍然不錯!種大棚十幾年了,我們有了不少積蓄,贍養老人、撫養孩子,寬寬鬆鬆的!”

大北市村有438戶村民,其中90%投入大棚果蔬種植,和徐連傑家一樣靠種植大棚致富的人家“一抓一大把”。村黨支部書記徐文海說:“村裡沙地多,適合種瓜菜。在上級部門支持下,1996年,村‘兩委’組織村民外出學習暖棚、冷棚種植技術,之後,大棚種植戶越來越多,全村整體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如今,多數人家在市區買了房子,人們越幹越有勁兒!”

孟村也是楊稅務鄉設施農業發展較快的一個村子。該村有近400戶村民,幾乎家家有大棚。記者走進村民劉文慶的大棚時,他和妻子正忙著摘西紅柿。“這個棚是冷棚,我還有幾個暖棚,裡面種著甜瓜。”劉文慶說,“不同的棚裡種上不同的作物,我倆一年四季閒不住,辛苦是辛苦,但真沒白受累。”

村“兩委”幹部劉紅梅介紹,孟村是全鄉設施農業起步最早的村子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初,不少老百姓就用磚瓦搭建簡易棚室,種些瓜菜,到集市上零售。自上世紀90年代,上級黨委、政府開始扶持孟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如制定獎勵政策鼓勵更多人投入大棚種植,爭取政策資金幫助村裡改建大棚、修路,還在村裡創建了蔬果批發市場。

“1996年,設施農業就被確定為全鄉重點發展方向,各種形式的支持也陸續在各個村街展開。”劉鵬雲說,“因為發展方向確定得及時、準確,扶持力度大,所以,設施農業在全鄉發展得比較快,也比較順利。”


順勢引導,種植日漸專業化


“看,這是嫁接苗,這是直播苗,前者根系明顯強壯得多。”在瑞海的育苗大棚裡,劉傑將穴盤裡的嫁接黃瓜苗和直播黃瓜苗分別連根拔起,向記者介紹兩者外觀及今後長勢的區別,“嫁接苗的抗病能力也明顯高於直播苗,結果量更是成倍提高。”

瑞海是一家專門從事育苗產業的企業,創辦於2010年。經過10年的發展,該公司目前擁有種子繁育土地80畝,暖棚11座、連棟冷棚兩座、種子科研棚8座,並有一支頗具實力的科研隊伍。最初幾年,公司只為附近村街供應種苗,且多為甜瓜苗;如今,公司的年育苗能力達每年1000萬株,包括甜瓜、西紅柿、黃瓜、辣椒、茄子等幾十個種類,業務範圍輻射安次區及周邊縣(市、區),並擴大至京津。

談及創辦公司的初衷,劉傑說:“我是前南莊村村民,從十幾歲起就跟著家人在大棚裡忙碌,也眼看著全鄉大棚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期間我發現,隨著瓜菜多年連作,導致瓜菜苗抵抗力降低,果實品質也受到影響。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農技專家給出建議:從種苗上下功夫。從2009年起,我就和幾個朋友籌劃創辦瑞海,2010年,公司成立,專門為瓜菜種植戶培育、提供優質嫁接種苗。對我們來說,這是與本地情況相適應的創業方向;對鄉親們來說,他們將來的瓜菜種植會突破瓶頸,所以,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儘管設想得很美好,但公司真正投入運營後,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當地百姓不認同。人們想,種了那麼多年瓜菜,一直是自己育苗,幹嘛要花錢買種苗?增加成本還在其次,萬一上當了,得耽誤多少收成?

關鍵時刻,上級黨委、政府出面解決問題,大力幫助瑞海做宣傳的同時,說服公司領導層先免費把種苗提供給種植戶,待瓜菜收穫後再回收款項。這一招還真靈,瑞海成立當年,免費提供給種植戶20萬株甜瓜苗,7月份收穫季節,種植戶看著結出的甜瓜又大又多,再想到管理期間,種苗抗病力明顯強於直播苗,大夥兒都服了,主動還清了種苗錢。次年,瑞海的訂單成倍增加。

“結合實際,順勢引導,讓種植日漸專業化,是大趨勢,也是把設施農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劉鵬雲說,“育苗專業化是關鍵一環,今後,管理、收穫等都要走向專業化。”


再接再厲,調整結構蓄動能


走進廊坊市兆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草莓主題觀光園(下簡稱“草莓園”),陣陣濃郁的草莓香立刻撲面而來。“16個暖棚,每個佔地一畝多,裡面種的全是草莓,囊括了北京農科院培育的‘白雪公主’‘聖誕紅’‘桃燻’等8個新品種。”公司董事長姚恩山告訴記者,“1月至4月,是草莓口感最好的時候,每年這期間,前來採摘的客人絡繹不絕。我們的草莓品質好,最搶手的時候,每公斤曾經賣到400塊錢!今年,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我們從春節後就不再接待採摘的客人,通過網絡銷售草莓,收入也不錯!”

姚恩山是楊稅務鄉前南莊村人,他創建的草莓園是改變全鄉種植結構的“試驗田”。

“我今年58歲,作為土生土長的楊稅務鄉人,眼看著全鄉設施農業一步步發展壯大,特別自豪。但同時我也發現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大部分棚地都種上了甜瓜和蔬菜,品種相對單一,連作影響收成,且這些農作物附加值相對較低,發展前景受限。所以,從2015年起,我開始尋找適合本地種植的新的農作物,結合市場調研結果,最終確定種植草莓。2017年,草莓園創立,當年就迎來了不少客人。”

創業過程中,姚恩山也得到了市、區、鄉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扶持。“從協調地塊到技術指導,從產品宣傳到市場定位,草莓園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上級幫助。”姚恩山說,“創立3年來,草莓園先後獲得‘省級觀光采摘園’‘廊坊市旅遊示範點’等榮譽,去年底,區裡還支持我們舉辦了全市第一屆草莓文化節,更好地擴大了草莓園的知名度。與此同時,我們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目前,周邊村街已經有部分人家開始改變種植結構,在種植瓜菜的同時種植草莓,並有了不錯的收益。”

“經過幾十年發展,楊稅務鄉現在已經成為全區設施農業規模最大的鄉,棚地近萬畝。百姓也真正得到了實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鄉沒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必須再接再厲,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否則設施農業就會失去發展後勁。”鄉黨委書記郭峰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扶持力度,制定針對性措施,在種植專業化、品種多樣化、結構層次化上下更大功夫,為全鄉設施農業更好發展積蓄動能,讓農民的日子永遠紅火!”


來源:廊坊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