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80後,講述在浦東是如何開出“事業之花”的

【編者按】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浦東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努力。從今天起,青年報·青春上海陸續推出“而立浦東挺立潮頭”系列報道,通過講述60後、70後、80後和90後浦東人在他們而立之年的奮鬥故事,展現一代代浦東青年,是如何在上海改革發展的火熱實踐中,扮演不一般的角色、實現不尋常的作為、作出不平凡的貢獻的。

三個80後,講述在浦東是如何開出“事業之花”的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愷/圖(除署名外)

2008年,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的陳運文北上,在北京中關村開始了他在產業界的闖蕩;從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畢業的謝邦鵬選擇南下,成為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的一名一線工人;而大學畢業的任豔萍則已經在青少年社工的崗位上工作了一年。

專業、經歷、方向完全不同的三個80後,如今,卻都在浦東開出了“事業之花”。十年間,他們在這片熱土上播種了80一代的激情和擔當,也收穫了自我的成長和這片土地的奮進發展。

▎人物一:陳運文,1981年

現職務:達而觀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無論是參加比賽還是創業

堅持到底才能走得更遠

從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時,陳運文想看看學術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是如何在產業界落地的,於是去了北京中關村,加入了百度的核心團隊。2010年,集創新與研發於一身的盛大創新院成立,在全國招募人才,接到橄欖枝的陳運文回到上海,開始了紮根張江的十年打拼。

“剛到張江時,覺得這裡的路名很有意思,都是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當時我的辦公地點在華佗路上,中午吃飯、散步會到居里路、牛頓路那邊,感覺被科學氛圍默默薰陶著。”陳運文從事的是算法技術研發工作,在這一領域,國際計算機學會(ACM)每年都會舉辦一些全球計算機技術比賽。為了練兵且與國際同行較量,陳運文2012年起就帶領工程師核心團隊成員參加國際算法競賽,並獲得了多次世界冠軍。其中,2014年國際數據挖掘競賽ACM CIKM Competition的經歷讓陳運文印象深刻。

CIKM堪稱是數據挖掘和信息檢索方面技術的“奧林匹克”,比賽給各隊相同的數據,並設計出難題,哪個隊把問題解決得好分數就高。在長達三個月的比賽時間裡,各隊可不斷改進,全球排行榜也每天在變化。一開始,陳運文的戰隊排在幾百名開外,大家憋著一口氣,每天琢磨、觀察數據,嘗試各種算法思想。到比賽快一半時,隊伍排名已升至一兩百名。但此時,大家也遭遇了瓶頸。事實上,一兩百名的成績已非常不錯,而且比賽從第四名到最後一名都沒有任何證書,於是有隊員開始考慮放棄:“再往上提升幾十名也意義不大。”

不過,作為隊長,陳運文卻認為無論如何應該堅持到比賽截止那一刻。他一邊鼓舞士氣,一邊研究數據。距比賽結束還有一週時,他突然發現了數據中一個隱藏很深的規律,對這一規律深入挖掘後,隊伍的排名一下飆升進了前十名。隨後,整個團隊再接再厲,比賽最後一天,他們躍升到了第一名,並保持到最後。陳運文坦言,這次比賽既驗證了團隊的技術實力、增強了自信心,也讓他意識到,只有永不放棄、堅持到底,才能走得更遠。

三個80後,講述在浦東是如何開出“事業之花”的

2015年底,陳運文和十幾個老同事“組隊”創業,成立達而觀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他們選擇的創業地點還是張江。在張江高科天之驕子孵化器一間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裡,陳運文寫下了公司的第一行代碼。

創業後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陳運文看到了2016年“創青春”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的海報,就隨手報了名。而之後的歷程堪稱CIKM比賽的翻版,“達觀數據”一路“開掛”,從幾百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拿下全國總冠軍。之後公司進入快速成長的軌道。2018年,達觀數據獲得了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最高獎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

“我們的口號是‘文本智能處理專家’,讓計算機像人一樣斷文解字、下筆寫作。希望用我們的軟件,減輕人們部分文字資料閱讀、處理、審核等工作的負擔。”陳運文說,過去一年多,公司已經走出上海,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地開枝散葉,公司員工也從初創時的十幾人發展到了目前的300多人,“是浦東這個充滿活力和創新意識的對外開放前沿,為我們提供了實現夢想的舞臺。”

▎人物二:謝邦鵬:1982年

現職務: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張江科學城能源服務中心主任

不管是一線工人還是“能源管家”

都是改革創新急先鋒

2008年,從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畢業的謝邦鵬“不走尋常路”——在眾多就業機會中,選擇了到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當一名一線工人。

三個80後,講述在浦東是如何開出“事業之花”的

受訪者/圖

作為一名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清華大學就讀的“三清博士”,謝邦鵬到電力生產第一線工作後,首先感受到的卻是打擊:第一次到現場,他發現自己不懂設備操作、技術規程、作業流程,甚至根本聽不懂師傅們的上海話,只能做傻傻的旁觀者。

孤獨、失落、彷徨,謝邦鵬有過猶疑,但卻沒有放棄。靜下心來,他開始一切從頭學起。充分發揮“學霸”的潛能,很快,他成為班裡擰螺絲、接線頭、看圖紙、做筆記最多的人。2010年,28歲的謝邦鵬從一線班員成長為現場工程師。

生產一線是創新發明的沃土,2011年,謝邦鵬帶隊做大電流試驗時,發現短接工具不好用,就琢磨著怎麼改進。後來受到妻子用晾衣夾曬被子的啟發,他設計出一套“大電流試驗萬用組合短接工具”,安全便捷的同時還能 “一秒接入”。如今,這項專利已在全公司推廣,在迪士尼等區域的供電保障工作中大放光彩,這項創新成果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這些年來,謝邦鵬帶領團隊共開展創新課題40餘項,發表EI、核心期刊等收錄的中英文科技論文20餘篇,獲得專利授權50餘項,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項20餘項,他自己也先後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勞模、國網公司勞模、上海工匠等諸多榮譽。

三個80後,講述在浦東是如何開出“事業之花”的

受訪者/圖

在浦東電力一線奮鬥了10年後,2018年秋天,謝邦鵬迎來了全新的任務——帶隊籌建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張江科學城能源服務中心。

上海能源需求量高、耗能密度大,其能源供應和消費模式,影響著長三角能源轉型的進程。作為上海科技創新的重要窗口,被譽為“中國硅谷”的張江科學城,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新業態的落戶對能源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張江科學城能源服務中心,就是要通過樹立“能源管家”品牌進一步推動能源“價值共享”。

“張江科學城能源服務中心是國網公司成立的第一家、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家地區能源服務中心,是國網公司改革轉型的‘試驗田’‘先鋒官’,肩負著城市能源互聯網建設、上海智慧城市能源雲平臺建設等一系列重任。”謝邦鵬說,張江科學城能源服務中心肩負著兩方面業務,一是傳統的供電保障和客戶服務業務,二是公司轉型發展中需要突破的業務,比如綜合能源業務、數據業務等。

“以前的崗位與設備打交道,現在則是業務面非常廣泛的綜合業務,很多又是從頭學起。”謝邦鵬說,企業在轉型發展,電力人也需要轉型。“任何地方的開發,電力都是先行官,是改革創新的急先鋒。”12年來,謝邦鵬的足跡遍佈浦東,參與並見證了世博、迪士尼、自貿區、臨港等區域的跨越式發展,“很欣慰,浦東的發展有自己的一份貢獻和力量,也很高興,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成長。”

▎人物三:任豔萍:1985年

現職務:浦東新區洋涇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任、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從青少年社工到社區公益

都要“腳踏實地”

2007年,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畢業的任豔萍,進入華愛社區服務管理中心工作,成為一名青少年社工。2013年,浦東新區洋涇街道發起成立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經過幾輪面試,任豔萍從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進入基金會成為一名項目主管。

三個80後,講述在浦東是如何開出“事業之花”的

“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是全國首家社區公募型基金會,也是慈善法後上海最先被認定為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之一。”任豔萍說,作為上海探索社區治理改革創新的全新嘗試,基金會本著立足社區、服務社區的理念,聚焦社區發展,力求動員社區內外部愛心資源,培植社區公益力量,以滿足社區多元發展需求的同時,推動社區公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洋涇街道是一個典型的居住型社區,社區老齡化程度較高,街道歷史人文厚重,轄區內擁有比較豐富的教育資源,兒童、青少年服務需求佔比很高。作為一名社區青少年社工,任豔萍始終關注青少年的品格培養,2014年,她用在新加坡和香港學習到的“體驗式學習”和“服務-學習”理論設計青少年志願服務項目,打造了“洋涇少年志——中學生社區公益挑戰賽”項目。

如今,“少年志”已成為洋涇社區的金牌項目,培育青少年志願者500餘名,完成社區微公益項目35個,累計服務時間超過10000小時。“每次我們的100個名額一發布,幾乎就是秒殺,學校也從3所增加到了20多所。”

三個80後,講述在浦東是如何開出“事業之花”的

2019年,在“洋涇社區公益文化”專項基金的支持下,任豔萍負責的又一個精品項目“洋涇故事——社區文化營造計劃”啟動。“洋涇有很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讓社區找回自己的故事和記憶,讓這些故事重新喚起老洋涇人的回憶,同時也讓生活學習在此的新洋涇人通過這些故事重新認識自己的社區。”

在洋涇工作的7年,任豔萍不但開拓了全新的專業領域,也通過不斷學習豐富了專業儲備和團隊管理能力,“有人說做公益的人往往都是理想主義者,但我覺得做公益,不僅要有理想、有情懷,更要腳踏實地。浦東有濃厚的公益氛圍,而且非常鼓勵創新,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

▼ 鏈接 ▼

{2010-2020}

推進二次創業,實現二次跨越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為浦東實現新的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2013年8月22日,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決定在浦東新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

2016年2月1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獲批,張江成為國內首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6月16日,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園。

2017年6月30日,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

2018年,浦東新區GDP超過1萬億元。

2019年6月2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發佈《關於支持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再出發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用7年左右時間再造一個新浦東。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愷/圖(除署名外)

編輯:梁文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