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重口味也是源遠流長,醃菜鹹菜都能做出很多花樣來,老乾媽,橄欖菜,鹹菜,榨菜,酸菜等花樣百出。連出國留學的留學生臨走前箱子裡都要裝幾瓶老乾媽。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這種重口味是流行還是祖傳?這要從古代中國平民階層的飲食說起。


不管是仁宗盛治還是康乾盛世,吃飯一直是個問題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意思是家畜養得好,70歲的人才能吃上肉,百畝地糧食種得好,才能保持一家人不捱餓。這還是沒有天災的前提下。所以古時候能吃飽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除了自己種糧食,我們的祖先還想盡辦法找別的能吃的儲存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在《橡媼嘆》中寫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傴傴黃髮媼,拾之踐晨霜。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這首詩描繪的老婦人撿拾橡子的場景,反映出了當時平民儲存食物的不易。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認定認為人均400公斤營養的安全線,中國人在20世紀80年代後,溫飽問題才得到瞭解決。這裡不得不提袁隆平專家,是他讓中國人吃飽了飯。平心而論,他才是值得追隨的偶像。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在這之前的幾千年裡,中國平民階層幾乎每天都處於吃不飽飯的狀態。

那麼我們所說的盛世的時候呢?唐和宋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強盛的朝代,但是即便在這種背景下,每天吃飽飯也是一種奢望。北宋歐陽修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宋仁宗時期,史稱“仁宗盛治”,他在《原弊》中寫道:

“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這一段的意思是平民辛勞一年的糧食供給官府剛夠,而自己的糧食僅僅夠吃幾個月,為了過冬有吃的要採摘橡子還有儲蓄一些菜根之類,遇到旱澇之類的天災,就要餓死人。

而在清朝的“康乾盛世”年間,平民的生活情況也不是那麼樂觀。乾隆年間山西的《鳳臺縣志》中記載:“終歲以草根木葉雜茭稗而食,安之如命。”同時期山東《昌邑縣誌》說:“人眾物乏,無他餘贏,故有終歲勤動,不免飢寒者。”山西《孝義縣誌》說:“良辰佳節,七八口之家割肉不過一二斤,和以雜菜麵粉淆亂一炊,平日則滾湯粗糲而已。”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人多而糧食少,吃一些野菜草根才勉強度日。就是過節一家人七八口,也只能吃上一兩斤肉,平時根本沒肉,就靠粗糙的飯食度日。和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一比,清代的日常飲食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那些總想著穿越回去當什麼大戶人家小姐,貴妃的姑娘們,如果你一不小心拿錯劇本,穿越成貧民,不僅沒肉吃,忍飢挨餓或者吃難以下嚥的飯菜那就是常事兒了,穿越回古代不是那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千萬別被影視作品給騙了。

要吃飽,能下飯,必須要重口味

長期吃不飽的狀態下,平民一方面要想辦法吃下粗糲的雜糧,需要重口味的下飯菜,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任何時候就有飯吃,就必須想方設法儲存食品。這兩個原因催生了鮮肉、醃菜、醬菜等下飯的食物。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大量的鹽可以延長食物的儲存期限。我們現在所喜歡吃的火腿,燻肉,臘肉,魚乾,蝦乾,或都是千年來醃菜留下來的衍生物,還有蔬菜醃成的大白菜、鹹蘿蔔、榨菜。還有野菜也是醃漬的對象,比如蒲公英,雪裡蕻之類,幾乎是萬物皆可醃。

這些醃漬的食物至今在中國人的飯桌上佔有一席之地,過年桌上沒有幾個醃製的臘肉系的菜都不好意思請人吃飯。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近代以前,吃醃菜醃肉,除了風味更多是儲存食物的不得已為之。可以說食物短缺和造就了中國重口味的重要原因,而辣椒讓平時吃飯困難的平民多了一個選擇。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1591年,明代戲曲家和養生學家高濂的《遵生八箋》印行,其中記載有“番椒”,描述是“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辣椒記錄。

在清代的地方誌中,浙江的地方誌也最早記載辣椒,這強烈暗示辣椒最早是通過海路先傳入浙江,再從浙江傳入其他地區的。到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湖南、四川兩地才普遍食用辣椒,到19世紀後期,以辣椒調味為特色的湘菜和川菜菜系才最終形成。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所以以為川菜從古辣到今的吃貨們都錯了,古代根本沒辣椒。

雖然辣椒在中國的歷史短,但是並不妨礙中國的平民階層對辣椒的喜愛。辣椒掛果時間長,不挑剔種植氣候和土壤,拿來當下飯菜再好不過。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辣味和鹹味混合在一起做成的下飯菜,讓長久以來無法保證每天新鮮蔬菜和平民階層能夠用這種辛辣的味道吃下不那麼好吃且品質低劣低劣的食物。但是不缺吃的貴族階級卻很嫌棄辣椒,認為辣椒突兀的辛辣和刺激破壞了高級食材的原味。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所以綜合來說重口味只在平民階級才流行,近代以前的貴族和社會上層是不吃重口味的。愛吃辣的吃貨們也別想著穿越回去了,古代的美味根本沒你想的那麼多。

告別食物匱乏的今天,中國人仍然是重口味大戶

如今中國人已經能吃飽飯,還能吃的豐富多樣,但是重口味的習慣卻較難改變。臘肉,香腸之類的重口味醃貨人仍然頻繁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而中國有句老話“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也還是多用於長輩苦口婆心教育晚輩要聽老人言,否則吃虧在眼前。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因為不知道哪天又要捱餓,所以祖輩們流傳下來到了秋冬醃製各種食物的習慣一直有,所以重口味也流傳了下來,下飯的習慣也一併流傳到現在。這種重口味的傳承的確讓人很難抵禦,飯糰這種健康主義者明知醃肉類鹽分超標也忍不住喜歡吃香腸,鹹香的誘惑無法抗拒。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中國衛生部、科技部和統計局的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消費食鹽12.0克,其中城市居民10.9克,農村居民12.4克。其中排名大致如下:

口味最鹹的是汾渭(河)谷地、太行山和大別山農村,14.7克。陝西、山西農村的確是吃鹽冠軍。

其次是湘鄂川黔及秦嶺大巴山、黔桂川滇高原、黃土高原等農村,12.6克。

再次是華北平原、四川盆地、東南丘陵以及豫皖鄂贛長江中游地區的農村,12.1克。

再次是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南部沿海農村,12.0克。全國各地的中小城市,11.2克。

口味最淡的是各地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哈爾濱、瀋陽、大連、濟南、青島、寧波、南京、廣州、深圳、鄭州、成都、西安、武漢和廈門,10.0克。

街邊的小吃夜市充斥著各種重口味:炸雞、燒烤、酸辣粉、麻辣燙,無一不是各種調料堆出來的食物。對重口味延續起到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走到街邊餓了來一份,不知不覺各種調料就吃過量了。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第五點裡,關於食鹽的建議:

五、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關鍵推薦:

培養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g,每天烹調油25~30g。

有句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放在重口味上同樣適用,味蕾習慣了重口味後再吃清淡的顯得食物淡而無味。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總之,先從放下鹹鴨蛋和臘豬腿開始吧。

推薦你看

法式冷泡紅顏鵝肝:不需要高超廚藝,在家能做的米其林星級料理

法式可麗餅:風靡日本的法國國民小吃,把美味捲起來的華麗變身

飯糰的料理物語

今天沒有分享菜譜,而是講了下我們所喜愛的重口味的來源。改變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但是希望大家都能迴歸到食物本身的味道上。品味生活不是品味調料。調料的作用是烘托食物,而不是遮蓋食物。最好的避免重口味的方法是在家做飯。

別忘了和飯糰一起品味美味和幸福。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下飯菜?這種重口味還真是祖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