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重口味也是源远流长,腌菜咸菜都能做出很多花样来,老干妈,橄榄菜,咸菜,榨菜,酸菜等花样百出。连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临走前箱子里都要装几瓶老干妈。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这种重口味是流行还是祖传?这要从古代中国平民阶层的饮食说起。


不管是仁宗盛治还是康乾盛世,吃饭一直是个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意思是家畜养得好,70岁的人才能吃上肉,百亩地粮食种得好,才能保持一家人不挨饿。这还是没有天灾的前提下。所以古时候能吃饱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除了自己种粮食,我们的祖先还想尽办法找别的能吃的储存起来。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橡媪叹》中写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这首诗描绘的老妇人捡拾橡子的场景,反映出了当时平民储存食物的不易。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认定认为人均400公斤营养的安全线,中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后,温饱问题才得到了解决。这里不得不提袁隆平专家,是他让中国人吃饱了饭。平心而论,他才是值得追随的偶像。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在这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平民阶层几乎每天都处于吃不饱饭的状态。

那么我们所说的盛世的时候呢?唐和宋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但是即便在这种背景下,每天吃饱饭也是一种奢望。北宋欧阳修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宋仁宗时期,史称“仁宗盛治”,他在《原弊》中写道: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这一段的意思是平民辛劳一年的粮食供给官府刚够,而自己的粮食仅仅够吃几个月,为了过冬有吃的要采摘橡子还有储蓄一些菜根之类,遇到旱涝之类的天灾,就要饿死人。

而在清朝的“康乾盛世”年间,平民的生活情况也不是那么乐观。乾隆年间山西的《凤台县志》中记载:“终岁以草根木叶杂茭稗而食,安之如命。”同时期山东《昌邑县志》说:“人众物乏,无他余赢,故有终岁勤动,不免饥寒者。”山西《孝义县志》说:“良辰佳节,七八口之家割肉不过一二斤,和以杂菜面粉淆乱一炊,平日则滚汤粗粝而已。”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人多而粮食少,吃一些野菜草根才勉强度日。就是过节一家人七八口,也只能吃上一两斤肉,平时根本没肉,就靠粗糙的饭食度日。和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一比,清代的日常饮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那些总想着穿越回去当什么大户人家小姐,贵妃的姑娘们,如果你一不小心拿错剧本,穿越成贫民,不仅没肉吃,忍饥挨饿或者吃难以下咽的饭菜那就是常事儿了,穿越回古代不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千万别被影视作品给骗了。

要吃饱,能下饭,必须要重口味

长期吃不饱的状态下,平民一方面要想办法吃下粗粝的杂粮,需要重口味的下饭菜,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任何时候就有饭吃,就必须想方设法储存食品。这两个原因催生了鲜肉、腌菜、酱菜等下饭的食物。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大量的盐可以延长食物的储存期限。我们现在所喜欢吃的火腿,熏肉,腊肉,鱼干,虾干,或都是千年来腌菜留下来的衍生物,还有蔬菜腌成的大白菜、咸萝卜、榨菜。还有野菜也是腌渍的对象,比如蒲公英,雪里蕻之类,几乎是万物皆可腌。

这些腌渍的食物至今在中国人的饭桌上占有一席之地,过年桌上没有几个腌制的腊肉系的菜都不好意思请人吃饭。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近代以前,吃腌菜腌肉,除了风味更多是储存食物的不得已为之。可以说食物短缺和造就了中国重口味的重要原因,而辣椒让平时吃饭困难的平民多了一个选择。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1591年,明代戏曲家和养生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印行,其中记载有“番椒”,描述是“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辣椒记录。

在清代的地方志中,浙江的地方志也最早记载辣椒,这强烈暗示辣椒最早是通过海路先传入浙江,再从浙江传入其他地区的。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湖南、四川两地才普遍食用辣椒,到19世纪后期,以辣椒调味为特色的湘菜和川菜菜系才最终形成。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所以以为川菜从古辣到今的吃货们都错了,古代根本没辣椒。

虽然辣椒在中国的历史短,但是并不妨碍中国的平民阶层对辣椒的喜爱。辣椒挂果时间长,不挑剔种植气候和土壤,拿来当下饭菜再好不过。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辣味和咸味混合在一起做成的下饭菜,让长久以来无法保证每天新鲜蔬菜和平民阶层能够用这种辛辣的味道吃下不那么好吃且品质低劣低劣的食物。但是不缺吃的贵族阶级却很嫌弃辣椒,认为辣椒突兀的辛辣和刺激破坏了高级食材的原味。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所以综合来说重口味只在平民阶级才流行,近代以前的贵族和社会上层是不吃重口味的。爱吃辣的吃货们也别想着穿越回去了,古代的美味根本没你想的那么多。

告别食物匮乏的今天,中国人仍然是重口味大户

如今中国人已经能吃饱饭,还能吃的丰富多样,但是重口味的习惯却较难改变。腊肉,香肠之类的重口味腌货人仍然频繁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而中国有句老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也还是多用于长辈苦口婆心教育晚辈要听老人言,否则吃亏在眼前。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因为不知道哪天又要挨饿,所以祖辈们流传下来到了秋冬腌制各种食物的习惯一直有,所以重口味也流传了下来,下饭的习惯也一并流传到现在。这种重口味的传承的确让人很难抵御,饭团这种健康主义者明知腌肉类盐分超标也忍不住喜欢吃香肠,咸香的诱惑无法抗拒。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消费食盐12.0克,其中城市居民10.9克,农村居民12.4克。其中排名大致如下:

口味最咸的是汾渭(河)谷地、太行山和大别山农村,14.7克。陕西、山西农村的确是吃盐冠军。

其次是湘鄂川黔及秦岭大巴山、黔桂川滇高原、黄土高原等农村,12.6克。

再次是华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以及豫皖鄂赣长江中游地区的农村,12.1克。

再次是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南部沿海农村,12.0克。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11.2克。

口味最淡的是各地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宁波、南京、广州、深圳、郑州、成都、西安、武汉和厦门,10.0克。

街边的小吃夜市充斥着各种重口味:炸鸡、烧烤、酸辣粉、麻辣烫,无一不是各种调料堆出来的食物。对重口味延续起到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走到街边饿了来一份,不知不觉各种调料就吃过量了。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第五点里,关于食盐的建议: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关键推荐: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每天烹调油25~30g。

有句话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放在重口味上同样适用,味蕾习惯了重口味后再吃清淡的显得食物淡而无味。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总之,先从放下咸鸭蛋和腊猪腿开始吧。

推荐你看

法式冷泡红颜鹅肝:不需要高超厨艺,在家能做的米其林星级料理

法式可丽饼:风靡日本的法国国民小吃,把美味卷起来的华丽变身

饭团的料理物语

今天没有分享菜谱,而是讲了下我们所喜爱的重口味的来源。改变饮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但是希望大家都能回归到食物本身的味道上。品味生活不是品味调料。调料的作用是烘托食物,而不是遮盖食物。最好的避免重口味的方法是在家做饭。

别忘了和饭团一起品味美味和幸福。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下饭菜?这种重口味还真是祖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