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熊孩子鬥智鬥勇的那幾年(一)家長和老師都可以進來看看

剛剛進入頭條,以前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一些問題,但今天也想將自己身邊孩子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借鑑和思考。

我與熊孩子鬥智鬥勇的那幾年(一)家長和老師都可以進來看看

本人從事教師行業五年左右,從畢業就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一開始不是以老師的身份,而是教育機構中學生和家長的維繫者也就是類似於班主任的存在。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這麼幾個難忘的孩子,第一個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孩子,長得很可愛很聰明虎頭虎腦的,但家裡因為忙著生計在南方雙雙打工,家裡只留下了一個老人來看護,孩子一年也見不到父母幾次。本以為這樣的孩子可能會任性一些,但這孩子卻恰恰好相反。整天很乖巧也不惹事,做事情小心翼翼,上完課後便粘著我不放,因為喜歡這個孩子,所以我經常會給他買一些小書籍小禮物。而這孩子也把我當成了似母親似姐姐的存在,在心理學中我們將這種現象看作是移情,而剛剛畢業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不妥。現在回想起來,在孩子成長的初期,有一個好的引導者和父母的陪伴是相當重要的。或許迫於生計我們不得不與孩子分離,但凡有機會請一定要將孩子帶在身邊,畢竟這種感情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過度的分離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沒有安全感的假象從而對一些人產生過度依賴,我們所希望的便是孩子都能夠快樂的成長,那麼

父母的陪伴必不可少

有了陪伴孩子就一定會茁壯成長嗎?那倒也不一定,接著我們來看第二個孩子。這個孩子來到我們那裡是一個初三畢業生的身份。他整體成績都不夠理想,父母也是很迫切的投資想要讓孩子能夠考上高中。乍一看這個孩子還是很樸實乖巧的,當時我也為接手了這樣一個性格的孩子而感到欣喜,想著以後在孩子和家長溝通方面會輕鬆些,但也正是這個孩子讓我在教師職業生涯中第一次碰了灰。

我與熊孩子鬥智鬥勇的那幾年(一)家長和老師都可以進來看看

由於孩子本身底子比較弱,所以在正式上完課之後我與孩子溝通了一下並探下孩子現在學習的態度,反響還不錯。授課老師給我的反饋也是孩子比較聽話,就是懶一些。因為整個晚間時間都是在我們機構學習的,而此時正式老師還在上課,而我作為輔導老師也在看護孩子們學習的同時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的動向,我也是此時有注意到了這個孩子。

當時這個孩子在做作業過程中雖然沒有像其他調皮的孩子那樣竄來竄去坐不住,但是他的作業本卻是一片空白的,他坐在那邊去沉思著,不知道心思在哪裡。因為我當時的任務是要保證每個孩子的作業完成度,所以看到這一現象便比較著急。於是我當時問他:怎麼這麼久了一個都沒有寫?他看著我表情不在乎的說,不會做。我再次確認了一下說:不會做的話,我這邊可以去輔導你,我們可以的。於是我便自顧自的給孩子講起了題,但全過程孩子面無表情。

當問到孩子懂了沒,孩子說懂了但卻仍是遲遲不下筆,我覺著這是因為他懶的緣故,所以初畢業的我火氣爆棚,說了孩子幾句。但自此以後我們倆便結下了樑子。我發現這個孩子雖然表面上默不作聲,但心裡主意卻不少。我盯著他讓他去學習的時候,他從來都是應付了事。關於這一問題我與授課老師還有家長沒少溝通,自然也沒少打報告,而這一溝通的後果便是他越來越不喜歡我了。因為每次與家長溝通之後,他回到家都少不了一頓胖揍,而他將這些受到的待遇都歸責於我。

但說到出發點和本意我只是想讓他學習而已。因為他家裡做生意比較忙。爸爸和媽媽雖然擔心孩子的學習,但卻沒有時間去過問。所以當孩子考不好,或者是調皮的時候通常是爸爸以暴力來解決。在電話中我也有同孩子媽媽說過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處於青春期逆反的他們更加難以接受。但孩子媽媽告訴我,店裡確實是太忙了,而孩子在家根本就不學習。所以唯有痛打一頓孩子才能回到屋裡去坐下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即便這個孩子坐下來,他也沒有真正的去學習。而在電話中孩子的媽媽語言誠懇溫和,剛出社會的我也就對這個孩子更加關注了幾分,希望他能在我的引導下有所進步。

但事實卻是在分校中所有的老師說他一句,他都表面上聽話順從,唯獨不怕我,不僅如此他還衝撞頂撞我,一樣的話其他的老師說出來還好用,在我這裡就明顯不好使。我當時在想是不是因為我這邊剛畢業的緣故,社會經歷不是很足,被孩子看穿了性格沒有那麼火爆,他就欺負我,而那時的我確實心裡很委屈。在一次激烈的管教不成之後,我留下了不爭氣的淚水,而那也是在我打算辭職之後的最後一次見面。

我與熊孩子鬥智鬥勇的那幾年(一)家長和老師都可以進來看看

現在回想起來,一方面可能是當時的我經驗不足,不懂得如何去婉轉的與孩子溝通交流,一味的強壓學習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另一方面,我覺著也確實是家裡的管教方式出現了問題。而我這邊還一直不斷地向家裡報告他的問題,這也是他不服我一大主要誘因。

所以在現在與孩子家長的溝通過程中,我會一方面關注孩子的學習;但一方面,我也會多多的去關注孩子的生活以及家長的狀態。引導孩子,但同時也提醒家長不要採取過激的教育方式。否則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