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價值體現-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中級經濟師 陳曉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社會公平正義涉及養老、教育、社會保障、房價等民生領域,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最基本的社會問題,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後,越發凸顯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實踐意義。

公平正義思想的理論溯源

公平正義的觀念在人類的思想和社會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對公平正義觀的定義不同,但公平正義是社會體系的基石這一觀點始終被眾人接受。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正義就是社會中各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各得其所。”亞里士多德對正義的認識是平等即正義,將正義分為“數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前者指平均的正義,後者指分配的正義。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指出:“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強調了財富均衡分配的重要性。《韓非子》主張法治之執法講求平等正義:“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法不阿貴,繩不撓曲”。休謨認為“公共的效用是正義的惟一起源”。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正義即公平”的理論,包含機會平等和差別補償兩個原則。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崇高面貌,“是指……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恩格斯在《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中提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恩格斯在為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所寫的導言中指出:“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

由此可以看出:公平正義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權益在全體人民之間合理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機會、規則的公平和司法的公正。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在社會發展迅速、矛盾突出和社會大幅度變革的時代,正義仍然是人們討論的中心。在西方社會,非正義的現象並沒有因為經濟的繁榮而化解,種族歧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國際單邊主義問題等反而層出不窮。

我國關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構建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這些均體現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性。

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差距,是現階段影響我國社會整體進步的幾個主要問題。把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腳點,就是改革要回到公平正義上來,要按照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在各個領域設定具體的改革目標,也就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繼而按照這些目標來健全制度,最終按照這些目標來評價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取得了成功。

公平正義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價值體現

司法領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在2014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社會公平的底線,公平正義的實現必須依靠法治予以保護。

民生領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在民生領域,收入分配不公是導致社會不公的重要根源。簡要回顧公平與效率關係導向的政策演變過程中幾個關鍵的時期: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體制;十四大首次提出在分配製度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十五大提出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最大突破是解決了生產要素能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明確提出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十六大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十八大提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回顧這一歷程可以看到: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公平的重要性在逐步加強,公平已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外交領域

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表明中國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正義價值觀的充分體現。而一些國家干涉別國內政,侵犯別國的施政自由,就是國際關係中的非正義。在探索世界治理方案的實踐中,中國堅持正義的價值原則,通過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為解決世界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結束語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公平正義的原則、價值和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得到了顯著的體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我們應一方面將公平正義落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另一方面將公平正義作用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在“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這一準則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