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學是心靈交往和情感互動的活動”?

霞子9425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師生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

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係,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常識客棧店小二


第一,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怎樣應用書本上的知識。

第二,人是有情感的,並且人是社會性動物,如果要應用書本上的知識,就得與其他人打交道,這就需要情感做支持,更微妙的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知識時,能夠心有靈犀一點通。

第三,應試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好的行為習慣等。這就需要教師用情感和關愛來培養學生,點燃學生心靈求知的火種。從開始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到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

第四,有個成語叫心領神會,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真正的領悟知識的狀態吧。學習知識,一般從死記硬背開始,但是死記硬背一般不會真正應用,或者說同一個知識點換湯不換藥,學生就不會做了。

死記硬背之後,就得理解著去記憶了,這樣才能記得更久。至於怎樣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那麼教師就不會簡簡單單,讓學生抄個十幾遍的方法來教了,就需要穿插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引導學生,輔助學生理解,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想象等。

最終,達到與一部分學生(畢竟每個學生理解能力都是有差別的)心靈溝通,或者說心靈交往以及情感互動。


智然教育說


愚友對於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本人在四十多個春秋的教學工作的實踐活動中的體會如下:

一是:教、學活動是個雙邊事。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是在靈魂深處,通過潛移默化後才能達到目的的。

如果在課堂上滿堂灌,揪著學生的耳朵訓,往往是欲速而不達的。

最有用的教學方法是: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先感性,後理性;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反之,凡是照本宣科,教號召書,教發水書的效果都是不佳的。

以上發言,屬個人的一點學習體會和實踐經驗,僅作交流,如有不妥,請同行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