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翻译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专业结合才是译者的出路?

翻译说到底是个实践出真知的工种,要提高笔译的技巧,无非就从「

理解原文」、「组织好语言」和「打磨译文」这三个方面入手。但同时,笔译水平的提高靠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来的「技巧」,而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实践,以上说的三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其实需要的也是苦功夫,比如要想更好地理解原文,就需要加强优秀英文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要想写出流畅地道的译文、并把它改好,就需要不断地从他人写出的优秀中文中学习各种表达方法。这一切都需要付出实打实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笔译可能会涉及到各个专业和方面的知识,你对某类内容的了解越多,就越可能擅长做这一类的翻译,所以做一个好译者确实需要终生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否则很有可能会闹笑话。

但对于做翻译(笔译)这件事,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思考(纯属个人想法):

翻译是个可以作为价值尺度的工作

为什么翻译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专业结合才是译者的出路?

在做了若干年翻译之后,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它作为个人价值尺度的参考意义,以及这个职业带给我的变化。

价值尺度是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东西。它是货币的天然职能之一,任何商品可以都有一个用某种货币代表的价格(一支笔价值 5 元或者 1 美元)。在我看来,翻译工作也能成为这样一个东西,比如说,一台手机的价值相当于做若干字 / 若干小时的翻译能挣到的稿费。

之所以翻译能够成为译者生活中的价值尺度,是因为我认为,译者获取酬劳有着明确的公式:

稿酬

= 翻译单价(a) × 译文字数(b)

= 翻译单价(a) × 单位时间翻译字数(b1) × 翻译时间(b2)

在从事翻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一个译者单位时间内翻译的字数(b1)、也就是翻译速度会趋于稳定,而价值尺度就由此产生:当接到一个翻译任务、知道源语言字数的时候,译者就会大概知道这份材料需要多长时间、最后自己能拿到多少酬劳。

而反过来,当译者需要消费的时候,便可以将消费的金额和自己获得同等金额稿酬需要的翻译时间对应起来,并以此判断这笔消费值不值得以这么长的工作时间为代价。也许会有人说,「这不就是因为翻译工作实质上相当于计件工资嘛,做一个字挣一个字的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当下的办公室职场上,像这样按件计酬、做得越多所得越多的工作其实并不常见。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的内心其实是很踏实的,因为我知道:做翻译这件事,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翻译这个职业正在经历变革

为什么翻译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专业结合才是译者的出路?

从中国古代诸多高僧将佛经从梵文翻译为汉字、西方世界七十位文士将《旧约圣经》从希伯来语翻译为希腊文开始一直到 20 世纪上半叶,翻译工作都一直是纯粹靠人的笔录口传来完成的。

但是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译者带来了新的工具,比如翻译记忆(TM)、拼写 / 语法检查工具、电子辞典、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CAT)等等,但这些早期的工具仍然只能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它们对于翻译效率的提升是渐进式、逐项累积的。

从 1954 年美国乔治城大学在一项实验中,成功将约 60 句俄文自动翻译成英文开始,机器翻译登上了翻译行业(主要指的是笔译)的舞台,并且从机械地对应语料库发展到了通过构建统计模型进行翻译的模式。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和运算成本的不断降低,笔译效率也得以不断提高。

然而从 2016 年 11 月 Google 正式推出神经机器翻译系统开始,翻译行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短短几年间,机器学习训练出来的翻译模型已经可以实现普通文本(非专业学科文本)的自然流畅翻译,Google 和腾讯等大公司的翻译工具已经可以针对特定行业 / 公司定制翻译模型,旅行翻译软件 / 翻译蛋等各种日常翻译工具变得越来越普遍 / 好用,腾讯的实时翻译工具已经被用来完成大型会议文字同声传译,有道、腾讯等国内巨头的翻译产品也纷纷打出了「智能机翻 + 人工润色」的全新翻译解决方案……

不过面对机器翻译的来势汹汹也先不必着急为翻译行业唱悲歌,虽然很多人都说「机器翻译要取代人工啦」,但是也请大家记住四点:

第一,目前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水平基本可以应付非专业学科类的普通内容的翻译,但对于文学和其他专业学科内容而言,它们的水准和质量还远不及人工翻译,而且尤其对于文学翻译等极其需要译者大脑加工再创作的领域而言,我认为短期内机器翻译还不大可能取代人工翻译,甚至永远都无法取代

第二,基于目前神经网络原理下的机器翻译,机翻引擎的训练素材是原文译文平行对等的语料(大部分引擎需要大量平行语料来训练,有些特殊条件下的引擎只需少量语料即可完成训练),因此在运用机翻引擎完成全新内容翻译时,事实上是通过算法运用已有素材训练出的翻译能力完成翻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要得到高质量的机器翻译,那用来训练机翻引擎的语料必须是高质量、乃至超高质量的语料——但事实上这类语料的量并不大,细分到某个专业领域则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说,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通用翻译引擎来说,机翻质量大概率是「求其上,取其中,求其中,取其下」的状态

第三,对于机器翻译可以做好的信息 / 资讯类内容翻译,让机器充分发挥其效用,可以大大减少译者机械式的翻译劳动、提升信息流动的速度,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件好事。事实上,现在一些媒体上的事实性新闻(比如比赛赛况、财经指数变动)都是机器翻译、甚至是算法自动写和发的。

第四,随着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被革命、被颠覆的经历,翻译只是其中的一个。但和其他已经借助科技实现「升维」的行业一样,经过这番洗礼之后的翻译行业,一定也会实现自身品质的升级,而经过这番锤炼之后的译者,都一定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金子。

翻译+行业是(笔译)译者的出路之一

为什么翻译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专业结合才是译者的出路?

译者最好是个好奇心满满的杂家,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什么东西都了解一点,这样能让你更好地完成各种各样的翻译工作。不过做翻译十多年,我也逐渐意识到一点:在博闻强识的基础上,让自己的翻译技能依托于一个行业,可以让译者的职业之路常青,而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内容翻译的译者,会相对比较难做到这一点。

原因无外乎两个:

第一,对于做任何事情 / 任何职业来说,专注并坚持都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持续提升、有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前面说了,翻译这个职业的特点之一是「所做即所得」,但如果能够和某个行业联系起来,那么你所有的经验就可以很好地积累起来,实现乘数甚至指数效应,成为一笔更大的财富,从而为个人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第二,在国内翻译行业鱼龙混杂、报酬并不能完全和翻译质量相匹配的形势下,深入到某个行业里开展翻译实践,可以为译者提供一份相对稳定可期的收入。

在国外有专门的法庭翻译和医疗翻译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在法庭 / 医院提供翻译服务,在国内,我也有很多做翻译的朋友深耕金融、法律、媒体、医学、基建、贸易等等不同的领域,他们不仅依靠翻译技能得到了行业的认可,自己也在不断学习、翻译的过程中成为了这些领域的专家。

结语

身为一名译者,我是真心热爱翻译这件事,面对这个行业面对的各种挑战,还是希望所有译者都能认真做好翻译、不断精进翻译水平,重视自身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当然,也希望所有客户都能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好的翻译(至少要听译者认真的解释说明),明白好的翻译需要时间打磨。

产品本地化实务」是宣讲互联网产品全球化/本地化实践的平台,旨在推广互联网产品本地化设计/开发的最佳实践,让中国的科技公司、科技产品更好地走向全球。如果你也有兴趣和我、和大家分享自己对产品本地化的见解,请通过留言告诉我,或者和我在LinkedIn上建立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