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在纪录片电影《零零后》、电影《少年的你》之后,又看到一部关注青少年成长和教育的纪实电影——《出·路》。

我们长大之后,忙于紧张忙碌高压力的工作,忙于育儿和家庭事务,或不想再触碰曾经痛苦焦虑迷茫的学生时代,而且教育体制、地域差异、阶层差异等现实问题似乎已成为坚硬的石头高墙,讨论它也改变不了什么,于是不如埋头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更好的辅导班和网课,为孩子必须面对的考试和竞争增加砝码。

然而有人在抬头看,在回头看,看向更多孩子的现实,记录同一片天空下青少年的成长。

电影《出·路》由导演郑琼和团队拍摄于2009至2015年间,追踪记录甘肃山区、湖北小城和北京胡同里的三个青少年马百娟、徐佳、袁晗寒的成长经历。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在这三个孩子的故事中,你能看到当年上学时的自己、同学、朋友家的孩子,或者老家某个亲戚家孩子的影子。

辍学,休学,高三复读,出国留学,毕业找工作,结婚建立家庭,似乎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90后00后的成长轨迹。然而在纪实电影《出·路》的镜头记录中,你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感受到时间的力量,看到一个青少年如何在家庭养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下,成长为带有地域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个体,展开各自的人生。

刚开始上学的孩子 鲜活灵动

影片开头,小女孩马百娟背着书包走在山路上,被摄像机拍摄的她,浑身上下洋溢着纯真和快乐。无论她的笑容还是脚步,都如画外音里她的读书声那样,质朴坚定充满力量和希望。

从小在大山里成长,马百娟读课文的发音带有地方口音,可是那稚嫩声音听起来却有一种特别的韵味,相当动人。

影片中的情景瞬间唤起小芭的小学记忆,当年上小学时拿到新发下来的语文课本,闻着油墨香,迫不及待翻看书中的插画和文字,满心喜悦。那是一个儿童发自内心对知识和美好世界的向往。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女孩马百娟买完作业本之后大步走在山路上,那一刻她眼神中的喜悦和兴奋,则直接穿过屏幕击中我。

是的,最开始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是热爱学习的孩子。我们不能意识到课文与我们当时生活现实的脱节,不能分辨老师读错了字,不能理解算术题与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们所有的,只是生命最本质的、对生长于其中的世界的兴趣、真诚、信任和爱。

当教育不能给与孩子充分的精神营养

"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明天的理想。我画结满面包的大树,为了永远消灭饥荒。我画小朋友长上翅膀,为了在广阔的天空飞翔"。物质条件的贫瘠不可回避,人类只有在温饱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谈及精神,不能脱离开现实去谈理想的教育。然而因为镜头在记录一个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当你看这部影片时,还是会忍不住去看教育的具体面貌。

老师的确是在用心教,老师的确爱孩子们,可是课堂上的教授已然变成“模式”,课堂上所教的东西,与孩子真实的生活背景没有联系。老师也意识不到他所教的东西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灵联系起来。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仅仅通过讲话背诵抄写的方式来教孩子们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更是如此,而大多数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仍然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山区还是城市。教育无法调动出孩子内在的力量,内在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而是让其逐渐变淡、减少甚至消失。

当镜头中出现15岁已经告别童年进入青春期的马百娟时,你已经很难在她脸上再见到童年时那种纯真的欢乐。

去到新的生活环境之后,基本生存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童年时她在甘肃老家打水、喂猪、跋涉曲曲弯弯的山路上学时,整个身体中流动着的坚定和充满希望的力量却不见了踪影。哥哥让她去擦窗台,她不愿意干,不是她变懒了,而是心事多了。迷茫,徘徊,开始出现在她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中。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如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没有触及一个孩子的心灵,不能保护他/她本来拥有的对学习的兴趣,不能带领他/她的精神体验到人类文明和世界的美,那么越是在贫乏的环境中,孩子停止教育的可能性就越早。

这个“贫乏”,不只是物质的贫乏,更是指精神的贫乏。

在乡村在城市,在无数家庭中、无数青少年身上,曾经发生过、仍在发生着厌学、拒绝上学和辍学的现实。

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找不到学习的喜悦、乐趣、成就感,同时受到周遭环境中“重男轻女”、“读书无用”、“会挣钱才是硬道理”等等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想要停止上学之路,带着单薄的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走入社会,走入婚姻,过早开始更加复杂的成年生活。

当青少年处于高考压力下

在堆满书的课桌后面,在满教室读书的声音中,在所有学生只有做题这一件事的氛围中,复读的19岁高三男生徐佳说,他有时候手抖心慌到根本做不下去题。

你很可能和我一样能够理解他,因为我们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多年后还会做有关考试的梦,梦里头脑一片空白,或者该交卷了却发现还有几面试卷没有做。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在学生生涯中,考试和分数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全部,高考更是被老师、家长和社会形容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围绕考试的紧张焦虑已经进入我们的核心记忆或者潜意识深处,在之后几十年的人生中不时浮出水面。这一点,少有人幸免。

当看到徐佳说有时候也会想"考不上就考不上吧",你心里可能反而会为他松一口气。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十几岁身体、大脑和心灵最敏捷最蓬勃的时候,生命不只需要读书考试,更需要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哲学等等人类文明和丰富大自然的真正滋养和启迪,让年轻生命对世界原始朦胧的热爱和兴趣走入更为具体、扎实的探索之路。

绝大多数孩子所处的现实让这只成为理论,只成为幻想,但至少不要因为现有体系和成人的言行态度,让一个孩子认为考试和分数比他的生命还大。

当少年的心灵迷茫

说起休学,北京胡同里长大的17岁女孩袁晗寒,神情中流露出无奈和些许放松。这种放松带着点懒洋洋,体现在她的语速、身影和步态中。17岁的她为什么会休学,从她的讲述和妈妈的言谈中,你能找到一些答案。

家庭在给与她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也给了她良好的文化熏陶,以及相当难得的精神支持。在与体制教育和社会现实的碰撞中,妈妈选择保护女儿。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休学在家的袁晗寒并非只有懒洋洋,在北京成长的她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显然更成熟一些。处在迷茫中的她,有恐慌,有自己的思考,也有探索和尝试。

出国留学后她的状况,既有适应异国陌生环境和文化过程中的孤独,周围支持系统的缺乏,也有她在国内时已经出现的内在精神迷茫的延续。

对于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来说,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在哪个年龄段出国留学,都值得父母审慎考虑。对自己孩子的深入理解,对留学的国家、城市和学校多方面的了解,非常有必要。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人”,在家庭养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个“人”,而不是考试机器。每个孩子都有整个的心理领域,有内心的情感、情绪、恐惧、欲望、伤痛、困惑,这些不止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学习、上学,更会影响到他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成长。

一个“人”能成为发展良好的自己,能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想做什么,都是很不容易达到的状态。

袁晗寒说我也不知道出生之前我在干什么,是不是在选择要出生在哪个家庭。她不只是在思考狭义上的“出生前的选择”,更是在思考“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根本问题。

不知道影片中另两个孩子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某种角度来说是否反而是一种幸运。

出路在何方

当孩子终于考上大学,可是大学里的教育又是怎样呢?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时,满教室里有多少学生在打游戏、睡觉、走神发呆。一转眼,找工作的事情就提上日程。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是唯一出路,大学毕业后马上工作挣钱养家是唯一出路。

教育不只是在学校里,不只是在毕业之前。透过摄影师镜头的细腻记录,你也能看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瘠会通过很多细节传给下一代,养育者在自身成长和成年后的生活中习得了无助和消极,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心智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孩子面临的所有问题,孩子又不知不觉中吸收养育者的信念。

当然,一个孩子的成长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在意识深处,一个人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往往会成为他/她唯一的教育模式和生活模式根深蒂固,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延续。

看着影片中三个孩子的人生渐渐展开,我想到曾经的一个段子,「放羊干嘛——挣钱——挣钱干嘛——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生孩子干嘛——放羊」。而我们现在的路线,「拼命学习考大学——考大学干嘛——找工作挣钱结婚成家养孩子——养孩子干嘛——拼命学习考大学」,好像没有多大不同。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于是忍不住会想,人类创造出教育是为了什么?

是的,教育要培养良好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可一个人怎样才能适应当今世界?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信息时代,从视频博主、写作者、网店店主,到产品设计师、网络架构师、数据分析师、艺术工作者,从家长、教师、基层员工、管理者到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哪个职业哪种社会角色是只要会读书考试就足以胜任的?

如果教育不能够启迪心灵的爱与力量,引领一个人认识他和世界的关系、他和他人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关系,助力一个人建构起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建构起持续学习的心智和能力,他很难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外在世界。

除了上学考试找工作,能够让人生旅程有色彩有光芒的,让人想起来时心里感觉到温暖、感觉到生命的活力和喜悦、感觉到生命值得活的,是什么?

对小芭来说,这部影片中的亮色,是童年在大山里生活的马百娟拌好猪食喂猪的情景,那头猪好倔,迫不及待要吃,使劲赶也赶不动它;是院子里鸡和狗玩耍的画面;是孩子们面对着大山蹲在土堆上画画的背影;是徐佳和袁晗寒在各自人生路上不同阶段发生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小却最淳朴的情感。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人生苦难重重,能够带给人温暖和力量的,大概就是童年,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以及给与我们生命延续之命脉的大自然。

当太阳照耀大地穹苍,那古老的歌声,余音回响。“我想知道天上为什么下雨,我想知道鸟儿怎样飞翔,我想知道世界为什么这样神奇”,如何能不让这「好奇」变得黯淡或者消失?怎样能让生命保有真正的活力?

纪录片电影《出·路》,问的不只是教育的出路,也是在问生命的出路。

不知道答案,或者暂时找不到答案,但知道有人跟你一样在关心这个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是会感到慰藉。就像在雪地上行走,白茫茫没有方向,但你知道,路上有人同行。

推荐所有家长、教师、关心教育和生命成长的人看这部电影,观影链接:电影《出·路》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另,5月1日晚20:00,李跃儿老师和电影《出·路》导演郑琼,将为大家带来一期在线交流,解读影片幕后故事和中国式教育下出路。

电影《出·路》:少年走向何方

很少看见这样一部教育的片子 | 电影《零零后》首映礼

李跃儿赏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有音频可以直接听

我们该如何爱初到世界的小婴孩?

从穷困学渣到教育专家,秘密就在这50个故事里

学与不学差别很大 | 2020全国教师培训·中级班

完整版!央视专访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和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