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翻譯可以作為價值尺度、和專業結合才是譯者的出路?

翻譯說到底是個實踐出真知的工種,要提高筆譯的技巧,無非就從「

理解原文」、「組織好語言」和「打磨譯文」這三個方面入手。但同時,筆譯水平的提高靠的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學來的「技巧」,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和實踐,以上說的三個方面能力的提升,其實需要的也是苦功夫,比如要想更好地理解原文,就需要加強優秀英文材料的閱讀和理解;要想寫出流暢地道的譯文、並把它改好,就需要不斷地從他人寫出的優秀中文中學習各種表達方法。這一切都需要付出實打實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筆譯可能會涉及到各個專業和方面的知識,你對某類內容的瞭解越多,就越可能擅長做這一類的翻譯,所以做一個好譯者確實需要終生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否則很有可能會鬧笑話。

但對於做翻譯(筆譯)這件事,我還有一些其他的思考(純屬個人想法):

翻譯是個可以作為價值尺度的工作

為什麼翻譯可以作為價值尺度、和專業結合才是譯者的出路?

在做了若干年翻譯之後,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了它作為個人價值尺度的參考意義,以及這個職業帶給我的變化。

價值尺度是衡量商品所包含價值量大小的東西。它是貨幣的天然職能之一,任何商品可以都有一個用某種貨幣代表的價格(一支筆價值 5 元或者 1 美元)。在我看來,翻譯工作也能成為這樣一個東西,比如說,一臺手機的價值相當於做若干字 / 若干小時的翻譯能掙到的稿費。

之所以翻譯能夠成為譯者生活中的價值尺度,是因為我認為,譯者獲取酬勞有著明確的公式:

稿酬

= 翻譯單價(a) × 譯文字數(b)

= 翻譯單價(a) × 單位時間翻譯字數(b1) × 翻譯時間(b2)

在從事翻譯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一個譯者單位時間內翻譯的字數(b1)、也就是翻譯速度會趨於穩定,而價值尺度就由此產生:當接到一個翻譯任務、知道源語言字數的時候,譯者就會大概知道這份材料需要多長時間、最後自己能拿到多少酬勞。

而反過來,當譯者需要消費的時候,便可以將消費的金額和自己獲得同等金額稿酬需要的翻譯時間對應起來,並以此判斷這筆消費值不值得以這麼長的工作時間為代價。也許會有人說,「這不就是因為翻譯工作實質上相當於計件工資嘛,做一個字掙一個字的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當下的辦公室職場上,像這樣按件計酬、做得越多所得越多的工作其實並不常見。

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我的內心其實是很踏實的,因為我知道:做翻譯這件事,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翻譯這個職業正在經歷變革

為什麼翻譯可以作為價值尺度、和專業結合才是譯者的出路?

從中國古代諸多高僧將佛經從梵文翻譯為漢字、西方世界七十位文士將《舊約聖經》從希伯來語翻譯為希臘文開始一直到 20 世紀上半葉,翻譯工作都一直是純粹靠人的筆錄口傳來完成的。

但是科技的不斷進步也為譯者帶來了新的工具,比如翻譯記憶(TM)、拼寫 / 語法檢查工具、電子辭典、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CAT)等等,但這些早期的工具仍然只能解決翻譯過程中的某些問題,它們對於翻譯效率的提升是漸進式、逐項累積的。

從 1954 年美國喬治城大學在一項實驗中,成功將約 60 句俄文自動翻譯成英文開始,機器翻譯登上了翻譯行業(主要指的是筆譯)的舞臺,並且從機械地對應語料庫發展到了通過構建統計模型進行翻譯的模式。隨著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提升和運算成本的不斷降低,筆譯效率也得以不斷提高。

然而從 2016 年 11 月 Google 正式推出神經機器翻譯系統開始,翻譯行業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在短短几年間,機器學習訓練出來的翻譯模型已經可以實現普通文本(非專業學科文本)的自然流暢翻譯,Google 和騰訊等大公司的翻譯工具已經可以針對特定行業 / 公司定製翻譯模型,旅行翻譯軟件 / 翻譯蛋等各種日常翻譯工具變得越來越普遍 / 好用,騰訊的實時翻譯工具已經被用來完成大型會議文字同聲傳譯,有道、騰訊等國內巨頭的翻譯產品也紛紛打出了「智能機翻 + 人工潤色」的全新翻譯解決方案……

不過面對機器翻譯的來勢洶洶也先不必著急為翻譯行業唱悲歌,雖然很多人都說「機器翻譯要取代人工啦」,但是也請大家記住四點:

第一,目前人工智能機器翻譯的水平基本可以應付非專業學科類的普通內容的翻譯,但對於文學和其他專業學科內容而言,它們的水準和質量還遠不及人工翻譯,而且尤其對於文學翻譯等極其需要譯者大腦加工再創作的領域而言,我認為短期內機器翻譯還不大可能取代人工翻譯,甚至永遠都無法取代

第二,基於目前神經網絡原理下的機器翻譯,機翻引擎的訓練素材是原文譯文平行對等的語料(大部分引擎需要大量平行語料來訓練,有些特殊條件下的引擎只需少量語料即可完成訓練),因此在運用機翻引擎完成全新內容翻譯時,事實上是通過算法運用已有素材訓練出的翻譯能力完成翻譯。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要得到高質量的機器翻譯,那用來訓練機翻引擎的語料必須是高質量、乃至超高質量的語料——但事實上這類語料的量並不大,細分到某個專業領域則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說,對於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通用翻譯引擎來說,機翻質量大概率是「求其上,取其中,求其中,取其下」的狀態

第三,對於機器翻譯可以做好的信息 / 資訊類內容翻譯,讓機器充分發揮其效用,可以大大減少譯者機械式的翻譯勞動、提升信息流動的速度,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件好事。事實上,現在一些媒體上的事實性新聞(比如比賽賽況、財經指數變動)都是機器翻譯、甚至是算法自動寫和發的。

第四,隨著科技的進步,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地有過被革命、被顛覆的經歷,翻譯只是其中的一個。但和其他已經藉助科技實現「升維」的行業一樣,經過這番洗禮之後的翻譯行業,一定也會實現自身品質的升級,而經過這番錘鍊之後的譯者,都一定是大浪淘沙之後留下來的金子。

翻譯+行業是(筆譯)譯者的出路之一

為什麼翻譯可以作為價值尺度、和專業結合才是譯者的出路?

譯者最好是個好奇心滿滿的雜家,對什麼東西都感興趣,什麼東西都瞭解一點,這樣能讓你更好地完成各種各樣的翻譯工作。不過做翻譯十多年,我也逐漸意識到一點:在博聞強識的基礎上,讓自己的翻譯技能依託於一個行業,可以讓譯者的職業之路常青,而廣泛涉獵各個領域內容翻譯的譯者,會相對比較難做到這一點。

原因無外乎兩個:

第一,對於做任何事情 / 任何職業來說,專注並堅持都有利於個人能力的持續提升、有利於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前面說了,翻譯這個職業的特點之一是「所做即所得」,但如果能夠和某個行業聯繫起來,那麼你所有的經驗就可以很好地積累起來,實現乘數甚至指數效應,成為一筆更大的財富,從而為個人發展打開新的空間。

第二,在國內翻譯行業魚龍混雜、報酬並不能完全和翻譯質量相匹配的形勢下,深入到某個行業裡開展翻譯實踐,可以為譯者提供一份相對穩定可期的收入。

在國外有專門的法庭翻譯和醫療翻譯資格考試,通過考試的人可以在法庭 / 醫院提供翻譯服務,在國內,我也有很多做翻譯的朋友深耕金融、法律、媒體、醫學、基建、貿易等等不同的領域,他們不僅依靠翻譯技能得到了行業的認可,自己也在不斷學習、翻譯的過程中成為了這些領域的專家。

結語

身為一名譯者,我是真心熱愛翻譯這件事,面對這個行業面對的各種挑戰,還是希望所有譯者都能認真做好翻譯、不斷精進翻譯水平,重視自身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當然,也希望所有客戶都能意識到翻譯的重要性,明白什麼是好的翻譯(至少要聽譯者認真的解釋說明),明白好的翻譯需要時間打磨。

產品本地化實務」是宣講互聯網產品全球化/本地化實踐的平臺,旨在推廣互聯網產品本地化設計/開發的最佳實踐,讓中國的科技公司、科技產品更好地走向全球。如果你也有興趣和我、和大家分享自己對產品本地化的見解,請通過留言告訴我,或者和我在LinkedIn上建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