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桂林伐木場大竹嵐工區舊址,回憶那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

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我們父母和三兄妹一家人專程去尋找桂林伐木場大竹嵐工區舊址,再次見證那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

大竹嵐有著豐富多彩的傳奇故事

過去的大竹嵐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豐富多彩的傳奇故事

。過去曾有10幾個小村莊的大竹嵐村,住有30多戶人家,200多號人口,還有墟場、商店、飯鋪(客樓)等,是崇安、光澤、邵武、建陽四縣交界處、又是千年茶馬古道必經之路,附近的桐木、清溪、貴溪等地居民都會往這裡來趕墟。流傳著美麗動人的“鬥米嶺”、“十八跳”、“觀音坑”的神話,還曾是農民起義隊伍的根據地,革命蘇區時期遍佈著老革命曾鏡冰、王文波的活動足跡。解放後邵桐公路開通後,桂林伐木場曾在大竹嵐設了一個工區,100多位工人在大竹嵐採伐木材達11年之久,直到1979年保護區成立後才撤走。1980年因小村拼大村,大竹嵐的村民逐步搬遷到坳頭村,如今的大竹嵐是“山裡嵐,嵐裡山,綠浪滾滾十里灣”,到處呈現著一片生機盎然的原生態景象。

筆者離開黃坑

巳經27年了,仍然多次漫步在綠浪滾滾的大竹嵐裡,如 2006年10月22日,筆者在武夷山市參加第五屆中國竹文化節期間同與會代表到此參觀時,豎的牌子寫明“毛竹林近自然經營示範片”,面積3643畝,平均眉徑12.7寸、每畝平均143根,筆者有意用照相機留下歷史回憶。14年過去了,現在的毛竹林更是滿目蒼翠高聳挺拔,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2017年8月18日11點16分,筆者有幸隨同CCTV7美麗中國鄉村行攝製組深入保護區的大竹嵐核心區,再次欣賞那一陣陣鳥鳴聲,一道道"綠色屏障",不由引起了筆者無限的追思,特別是那一株株新竹高於老竹技,全憑老幹來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展示著一代勝過一代的旺盛生命力。陽光也彷彿透過竹林向我們微笑。漫步在竹的海洋裡,領悟竹之風韻,吸著深幽絕塵的空氣飄香,頓覺心曠神怡,怎不讓人神清氣爽,難怪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會列為“人與生物圈”世界,自然保護網成員,1992年又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美妙絕倫的奇景引起欄目組的濃厚興趣,大家頻頻把新竹技高於老技攝鏡頭。

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我們父母和三兄妹一家人再次專程去尋找大竹嵐伐木場工區舊址,見證那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舊址乃在,但已經是舊貌換新顏,那已經是鬱鬱蔥蔥竹杉闊葉樹混交的生態林。

大竹嵐乃是採集生物標本的一塊難得寶地

早在1845年,外國生物學家就開始進入大竹嵐採集植物標本,1873年,法國神甫動物學家大衛在先峰嶺的左側掛墩採集走一批標本,翌年他發表了掛墩鳥類若干新品種,引起國際轟動,引來了許多學者慕名而至。1896—1898年,英國駐福州海關稅務司長拉杜西愛好自然科學,聞訊後顧用福州“動物標本世家”第二代傳人唐啟銳三兄弟三次上閩北尋找掛墩,在第三年的春天,才找到黃坑,在街道墟場上巧遇大竹嵐青年獵手傅銀亮,在他的指引下終於找到大竹嵐和掛墩,三兄弟住在傅銀亮家裡,採集到大量珍貴的鳥類標本,送到拉杜西手裡,拉杜西如獲珍寶高興萬分,立即帶回英國研究,於1931年發表了《中國東部鳥類手冊》兩卷。1937年4月到1938年7月,德國人克拉帕利希在大竹嵐一帶採集到昆蟲標本16萬號,現乃存於西德博館,至今仍是研究和發表新種的寶貴資料。抗戰期間,浙江省的生物工作者馬駿超,在大竹嵐一帶活動五、六年,共採集到昆蟲標本60萬號,現乃存於臺灣。福建協和大學抗戰期間遷校邵武八年中,師生幾度進入大竹嵐採集生物標本,福州“動物標本世家”第三代傳人唐瑞幹幫助教授鄭作新採集鳥類標本,幾度進出大竹嵐,都住在傅家,由其後代傅啟發、傅友發兄弟接待並一起採集鳥類標本。根據唐瑞幹記載,有各種鳥類標本140多種,其中新種達40多種。大竹嵐傅銀亮一家三代人為採集生物標本,特別是昆蟲種類採集做出了很大貢獻,在生物分類研究中是無名英雄。如今,在世界昆蟲文獻中,有些昆蟲新種,是用傅崇先(傅友發之子)的姓名命名的,藉以尊崇傅家在昆蟲分類方面所作的貢獻。在動物學分類文獻中,也有記載,如傅氏髭蟾(現名崇安髭蟾),被譽成為“昆蟲標本世家”。

解放後,特別是1979年4月16日成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後,許多高校、科研單位,每年夏秋兩季都會接連不斷地到大竹嵐一帶採集生物標本。這裡尤其是昆蟲種類繁多,據文獻記載,全國32目,大竹嵐就有31目、3000多個科、1萬多種,有95%的新品種被外國人搶註定名,故被譽為“昆蟲世界”、“鳥類天堂”、“蛇的王國”。大竹嵐蛇傷防治研究所長張震同志,在1979年11月4日到25日,先後在大竹嵐捕到39只“角怪”,採集到一套完整的卵、蝌蚪、幼蛙和雌雄髭蟾,其中有1個角1只、一對角20只、3個角6只、2對角5只、沒有角(雌)7只,所以大竹嵐也是“角怪”的故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