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一直以來,尊老都是我國傳統美德。

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

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形成一種老人就是“老朽”,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偏見。

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卻不曾想,這種“廢物式”養老,不僅會加速衰老,更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絕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他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

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假設一個人能活到80歲,從退休算起,還有20-30年的時間。如果什麼都不幹,就是等死,將是多麼殘酷的事情!

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獨、失能老人。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甚至傷及身體健康。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甚至傷及身體健康

美國芝加哥大學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使早死風險增加14%。

如果對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給錢、買東西,一味提供物質,而忽視心理需求。只會加速他們死亡。

但可悲的是,當老人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向年輕人討教。

不少人會表現出不耐煩情緒:

“知道這個幹啥呀?”

“好好帶孫子就行。”

“說了你也不懂。”

“你都這麼大歲數了,學不會的。”

簡單幾句話,就割斷了他們與社會的聯繫。

這樣的生活,怎麼會有奔頭、有意義?

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作為”才會“有快樂”。

老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有自由意願,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方面與年輕人無異。所以,我們要打破社會對老人的固有認知,充分尊重他們的各種選擇自由。讓“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以及“老有所樂”緊緊聯在一起。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老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有自由意願,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山東鉅野的姜淑梅,曾經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識字。後來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獨到了極點。60歲時,她聽人們說:讀書是抵抗寂寞的良藥。

於是她決定開始學字。

每一天,家裡都傳來聲音。

“乖孫女,快告訴姥姥這個字怎麼寫!”

“好女兒,你教教你老媽怎麼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學,身邊的人都是她的老師,廣告、說明書、電視字幕都是她認字的教材。

令人欣慰的是,家裡的每一個人都非常支持。他們覺得,滿足老人的願望,才是最接地氣的孝順。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學會了,開始沉迷書海,大量閱讀。70多歲時,姜淑梅嘗試著將自己的故事寫出來,還成功發表了。這給她帶來了無比的自信。

於是姜淑梅每天筆耕不輟,努力寫作。76歲時,成功出版了《亂時候,窮時候》一書,還賣出了7萬冊。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出版了5本書。

姜淑梅的事蹟讓人震驚,不少人稱她為“傳奇奶奶”。但其實,從60歲到76歲,整整16個年頭。是小學到大學畢業的時間。憑什麼年輕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轉變,老人卻不能?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姜淑梅初學字時留下的文字

很多時候,老人都缺少一個學習、嘗試的機會。只是社會的偏見,讓他們止步不前,固步自封而已。

由於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脫節。在年輕人觀念裡,老人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

他們早已習慣了“老人無法工作”的現狀,只能跳跳廣場舞、逛逛菜市場、帶帶孫子。

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發佈的一則招聘信息,徹底打破這一思維定勢。

招聘崗位叫“淘寶資深用戶研究專員”,只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號召力,能以中老年群體視角出發,深度體驗“親情版”手淘產品,發現問題並反饋問題。

關鍵是,給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範圍是35萬-40萬。

招聘信息一出,全國老人紛紛報名。

從簡歷可以看出,老人個個身懷絕技。

65歲李璐是杭州市廣場舞協會副秘書長,也是社區知名的體育達人,練拳練舞樣樣拿手,電腦音樂也樣樣精通。

67歲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書叫《資本圈》,在美國、中國、加拿大圖書館都有收藏,網上已經賣斷貨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給馬雲。

71歲的章中麟喜歡跳舞,09年開始在西城廣場組織舞蹈隊,已經有200多名學員。

有人還驚奇地發現,求職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畢業生,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甚至有人用雙語進行申請。

不可否認,老人的工作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定的衰退。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優勢

但科學研究表明,60歲時大腦處理的信息量是21歲時的4倍,開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歲,依然思想活躍。而且,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優勢。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創造力並沒有消失,甚至更強!

要想度過幸福晚年,除了要學習自由、工作自由。更重要的,還有情感生活的自由。

目前,我國有1.2億老年人,其中60歲以上喪偶的老年人有4500萬。

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情感生活不盡人意。

有的為了子女,避免家庭衝突,隱忍自己的感情。

有的喪偶後孤獨寂寞,雖子孫滿堂,卻晚景淒涼。

在我看來,無論是哪個年齡的人,都有交友自由,感情生活都應該受到尊重。

婚姻專家認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父母和子女關係是平等的,不應該存在一方強大,另一方弱小,一方決策,另一方服從的關係。即便在身體功能受限的情況下,老人也依然有自主選擇的自由。

“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中國老人

真正的尊重,不是自以為是的干涉,而是用心傾聽和了解老人的真實想法。

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

老人也曾有過夢想與追求,或因生活壓力暫時擱淺,或為了家庭選擇放棄。

但時光荏苒,年齡並沒有剝奪他們的意願和尊嚴。

步入晚年後,他們的心願更應得到每一個人用心的尊重。

有人說,老人其實就是小孩。他們不喜歡被約束,想要走自己的路,告訴大家,我能行!別以為他們老了,就什麼也做不了。

他們有夢想的時候,千萬別歧視,幫助他們實現願望。就像他們當初給我們造夢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