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VS零售:12家上市銀行的重心之選

對公VS零售:12家上市銀行的重心之選

作者: 麻袋研究院

近期,“零售轉型”的概念被媒體廣泛援引,將戰略轉型的重心移至零售領域,似乎成為部分銀行的發展方向。

此類風向是否擁有依據?銀行是否有動力來發展零售,其目前態度又是如何?這篇文章,麻袋研究院將根據國內主要上市銀行(國有行、股份行)披露的年報數據,就公司及個人貸款業務規模、業務佔比、利息收入、不良率等指標展開簡要分析。

一、貸款業務規模

1.公司貸款

公司貸款業務是銀行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有力體現,是多數銀行目前聚焦的主業所在。從公司貸款的絕對規模來看,工農中建四大行佔據絕對優勢,截至2019年年末時點的對公貸款餘額均保持在5萬億元級別以上,如圖1所示:

對公VS零售:12家上市銀行的重心之選

環比增長方面,國有大行的對公新增不及股份銀行。其中,民生銀行以13.61%的年增長率拔得頭籌,浙商銀行以12.66%緊隨其後。

近年來,銀行在對公業務的轉型方面動作頻頻,以中信銀行為例,2019年持續推動公司銀行一體化轉型,強化客戶分層、發展交易銀行,使公司客戶數達到74.3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1.3萬戶,增量創歷史新高。

2.零售貸款

相比對公貸款,零售貸款的規模量級有所欠缺。以宇宙行——工行為例,其年末對公貸款逼近十萬億元規模,比零售貸款多出了三萬餘億元。從個貸絕對規模來看,工農中建四大行依舊佔據了絕對地位,下圖展示了各行2019年個人貸款餘額:

對公VS零售:12家上市銀行的重心之選

年增長率數據顯示,浙商銀行由於原先個貸基數較小,其年增竟高達36.87%;招商、平安、中信、郵儲亦在個貸方面獲得15%的增速。結合公司貸款增長數據,儘管多數銀行個貸規模不及公司貸款,但表現出較好的成長性。

表1數據顯示,12家銀行中,9家公司貸款規模大於個人貸款;3家個人貸款規模佔據絕對地位的銀行包括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和郵儲銀行。平安、招行亦被市場視作零售轉型的典範。根據歷史數據,2007年時招商銀行的個貸佔比還不到30%,而如今已超半壁江山。

對公VS零售:12家上市銀行的重心之選

在個貸佔比呈現絕對優勢的名單中,郵儲銀行是其中唯一一家國有大行。年報數據顯示,郵儲銀行擁有近4 萬個網點、超6 億客戶的資源優勢——“在行業零售金融快速發展的市場形勢下,本行加速向數據驅動、渠道協同、批零聯動、運營高效的新零售銀行轉型,有力推動差異化的零售銀行戰略定位有效落地。”郵儲銀行堅守零售銀行戰略定位,服務超過中國人口40%的個人客戶,較上年末增加2661.11 萬戶;管理零售客戶資產(AUM)超過10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000 餘億元。

二、盈利與不良

1.不良率

不良率反饋銀行資產的質量情況。麻袋研究院分別對公司貸款、個人貸款不良率進行了統計,12家銀行中有10家銀行個貸業務不良率均低於公司業務不良率,兩家公司不良率相對更優的分別為民生銀行和郵儲銀行,如下表所示:

對公VS零售:12家上市銀行的重心之選

12家銀行中,個貸不良最低的為建設銀行。建行在年報中表示,“通過完善信貸政策制度、細化客戶選擇標準、堅持行業限額管理,持續優化信貸結構,不良貸款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2.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是不同類型資產盈利價值的體現,而平均收益率則反映出資產收益情況。表3整理了銀行公司/個人貸款的利息收入與平均收益率情況:

對公VS零售:12家上市銀行的重心之選

上表中反映的規律是:個人貸款資產的平均收益率普遍大於公司資產;國有大行的平均收益率普遍大於股份行。多家銀行個貸平均收益率超過6%,其中平安銀行個貸收益率以7.74%遙遙領先,同樣主打零售銀行概念的招商銀行,其個貸收益率為6.07%。結合上文兩家銀行的不良率數據,零售資產不良率顯著低於對公資產,而其盈利水平又優於對公,這給予了這些銀行發展零售的充分動力。

三、對公or零售?

儘管“零售轉型”的口號在市場間廣為流傳,但各行態度究竟如何?

從年報觀察,除招行、平安、郵儲依舊體現其長期零售重心的戰略方針,而其他銀行則表現各異,具體而言分為三類:

一是對零售業務表現出極大興趣。光大銀行在獲取零售業務帶來的紅利後表示,“零售業務價值創造能力和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在營業收入貢獻、零售客戶總量、資產質量等關鍵指標領先優勢明顯。。零售業務為全行營業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業務轉型初見成效。”

二是未明確業務偏重。例如建設銀行在年報中簡單表示“本行努力踐行新金融理念,縱深推進新零售發展”;農業銀行既提及推進零售業務與網點轉型,又表示“加快對公場景金融建設,強化產品整合和業務集成,為產業鏈核心客戶及其上下游提供“交易+融資”綜合服務方案”。

三是堅持以對公為重。例如中信銀行表示,對公業務是其傳統優勢,過去一念間對公業務一體化經營水平整體有所提升,實現了對公客戶高質量增長。

總結

疫情背景下帶來的數字金融發展,為銀行大力拓展零售業務提供了良好契機。

從年報信息觀察,銀行披露的零售業務轉型,更側重於搭建線上設施、推進線上營銷等,而並非整體戰略向零售業務進行傾斜。

疫情後時代,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備受市場關注。月初,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暫行辦法(試行)》,對商業銀行支農支小制定了詳細的評價條例。

麻袋研究院認為,零售資產固然由於其不良較低、盈利較好備受市場關注,而銀行作為普惠金融承擔的社會性責任同樣需要其在對公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零售轉型並不等於零售重心。重要的是堅守其戰略定位併發揮所長,結合大數據、數字經濟的不斷升級,才能夠在疫情後市場進行突圍。

文/麻袋研究院 蘇筱芮

麻袋研究院

用極客的雙眸,看穿互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