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什麼奇葩的類似“追星”的事件?

用戶4212882933011


說起追星,好像都是現代的小姑娘小夥子瘋狂的迷戀影星歌星等娛樂明星,其實古人也“追星”,和現代所不同的是,他們崇拜、迷戀的人並不是唱歌多好聽或者跳舞多好看的人,古人所崇拜的,是身上具有能夠吸引他們的高尚素質的人,例如劉邦“追星”魏無忌。

圖為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

01 魏無忌其人。瞭解春秋戰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戰國時期也有“四大天王”,這就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就是其中之一。信陵君其人,禮賢下士,門客眾多,最高峰時門下有三千食客。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軍隊,趙國求救於魏國,魏王懾於秦國的強大不敢出兵,信陵君竊取兵符,率領軍隊打敗秦軍救了趙國。十幾年後秦國攻魏,信陵君再次率領軍隊大敗秦軍,威震天下。可惜功高蓋主,被魏王猜忌,心灰意冷,鬱鬱而終。

02 劉邦“追星”。漢高祖劉邦作為大漢朝的開國皇帝居然也會追星,著實令人瞠目結舌,知道了他的追星過程,更是令人大跌眼鏡。劉邦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信陵君,但凡路過大梁,都要停留幾天,以做思念,後來做了皇帝以後,甚至專門安排了五戶人世代為信陵君守墓。追星追到這種地步,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信陵君死時,劉邦僅僅14歲,兩人都未見過面,那麼劉邦是怎麼追星的呢?不得不提劉邦的“騷操作”。當時信陵君的門客裡有一個人叫張耳,此人是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的後代。信陵君死後,劉邦追星無門,自己的偶像見不到了,聽說張耳跟過信陵君,居然馬上變成了張耳的“粉絲”,千里迢迢跑過去追隨張耳。如此追星,確是可笑又可敬。

古人追星之瘋狂,絲毫不比現代差。例如張籍迷戀杜甫,將杜甫的詩寫在紙上燒掉,然後將燒完的灰加上蜂蜜喝掉;再比如司馬相如迷戀藺相如,特意改了自己的名字等等。古人迷戀偶像,學習偶像,劉邦之所以成就霸業,靠的就是知人善用,除了個人性格,更多的大概也是效仿信陵君。現代人需要學習的,就是追星不要盲目,多去追一些社會正能量的“明星”,例如雷鋒。


那年明月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浣溪沙-蘇軾。

說的是蘇軾下鄉巡視時,村姑少婦們聽說他要來,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三五成群結伴,一個個走出籬笆門,由於人太多都想往前擠,以至於姑娘連自己心愛的紅羅裙讓人踏破也在所不惜。

作者自己沒有把他當作名星,只是一位“一肚子不合時宜”,“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落魄文人。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隨著他的聲名遠播,無論他貶謫到哪裡,哪怕是村姑農夫,也是他的瘋狂追星族。

蘇軾的粉絲群,可以說縱貫古今,橫布朝野。地位最高的應該是三帝三後,尤其是仁宗之曹後,英宗之高後,以及神宗之向後。烏臺詩案,蘇軾命懸一線時,曹太后抱病召神宗至榻前,替蘇軾開脫,並口授仁宗對蘇軾的厚愛,才讓蘇軾倖免於難。

惠州有位才女,仰慕蘇軾日久,便發誓非蘇不嫁。親戚父母苦苦相勸,卻也不能打動她絲毫。可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轉眼成老姑娘了,卻還是連蘇軾的面也不得一見。宋時交通不變,信息不暢,加之蘇軾居無定所,想見蘇軾,就只能靠運氣了。

可運氣就這麼來了。有一天,她聽到大街上人聲鼎沸,很是熱鬧,便出門觀看。只見人們歡呼相告:蘇學士到惠州了,蘇學士來了!聽到這個消息,姑娘感覺到如同做夢一般,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馬上回去梳洗打扮一番,帶上自己之前所寫的所有詩詞文稿,匆忙岀門。

趕到驛站,姑娘撥開圍觀的人群,見到當時已垂垂老矣的蘇軾,與他交談一番後,沒有任何嫌棄,更堅定了她要陪蘇軾一生一世的決心。

當時蘇軾愛妾王朝雲已經去世,蘇軾已年近花甲,身邊正需要一位灶前床頭侍候他的人。兩人詩詞唱和,琴棋融通,頗為愜意。誰知天意弄人,一紙謫令,蘇軾又要啟程,被髮配到當時荒蠻的天涯海角——儋州(海南)。

四年後,蘇軾遇赦回朝。路過惠州時,惦記這位姑娘,便讓蘇過找尋。誰知,姑娘由於思念成疾,已經離世了,蘇過只帶來姑娘這四年寫給蘇軾厚厚的一疊書信。

毋庸置疑,書信中的每一字都是對蘇軾的崇拜與思念!

如果說蘇粉只是人數多,範圍廣,卻不夠奇葩。那麼,我再介紹幾個稱得上奇葩的追星故事吧。

先說靠臉被追的!

我們形容男人的美貌時,常常以潘安宋玉,蘭陵王衛玠相比較,這些人成為當時人們崇拜的對象,是無數懷春少女心中的白馬王子。

潘安由於相貌奇美,出門時經常遭人圍觀。很多大姑娘小媳婦往往把水果扔在他所乘坐的車裡,有時出去一趟就會滿載而歸——追星也要有成本啊,畢竟古代水果也價值不菲。成語“擲果盈車”就是這麼產生的。

“”第一岳父”獨孤信有一次回城日晩,慌亂中帽子被風吹歪而不自知,就匆匆縱騎進了城門。第二天,全城竟然人人歪戴帽子,竟相模仿。“側帽風流”就這樣無意產生了。

另一個美男子則讓追星族追慘了,甚至送了命,這個人就是衛玠。衛玠由於相貌出眾也常遭人圍觀,可是有一次觀眾太多了,擠著嚷嚷著要和他近距離接觸,衛玠受到了驚嚇,竟然過幾天就死去了——“”氣殺衛玠”由此而來。

再說說因才氣被追的。

柳永相貌不佳,但才氣遠播。由於他詞風婉約,很受勾欄青樓女子們崇拜。在世時無論走到哪兒,總有佳人慕名拜訪。死後,汴京城萬人空巷,全城所有的妓女出錢安葬,停業一天,哭聲震天,聲音都能傳到皇宮裡去。

名人追星也有另類。唐代詩人張籍特別崇拜杜甫,對杜甫詩歌的迷戀到了痴狂的地步。他把杜詩朗誦一遍後,一篇篇燒掉,然後把紙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別人笑他迂腐,他卻辯解道:吃了杜甫的詩,才能寫出和他一模一樣的作品。

還有因崇拜改名字的,比如司馬相如因崇拜藺相如而:易名為“相如”,民國時期教育家因崇拜王陽明而易名為陶行知,等等。

以上追星者尚能理解,可還有些另類追星,就更奇葩了。

比如公元前二世紀,也就是我國的秦漢時期,印度國王喜歡孔雀,由於經常打理孔雀羽毛等,身上常常有股孔雀糞便的酸臭味道。大臣聞到後,覺得這是高貴體質的氣味,便想方設法讓人從皇宮帶出些孔雀糞便,用水泡幾天,然後把水灑衣服上,舉國效仿,以至於孔雀糞價比黃金,“孔雀王朝”絕非浪得虛名啊!

無獨有偶,東晉王謝家族是士族大家,平常庶族哪怕是普通官員,想和他們握手或近距離接觸都是不可能的。謝安有狐臭,上朝從別人身邊經過時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狐臭味,尤其是夏天。可一些人認為只有高貴的人才能有這種味道,於是讓人配製藥方,製造出能產生狐臭味道的中藥,縫進衣服裡隨身攜帶。久之,京城盡皆狐臭味了!

可見,迫星族瘋狂起來,徹底顛覆了我們的三觀!


非非空


追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追星更奇葩。

一、最早的追星族可以追述到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繞樑三日”典故的由來。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女子,要到齊國去,可是走到半路沒有盤纏了,為了解決旅費,決定沿街唱歌解決食宿問題。由於她唱的太動聽,以至於她的人走了,聲音卻繞樑三日不絕。

顯然這是聽眾的感覺,說明她唱的歌太動聽。聽眾都陶醉在她的歌聲裡,沒有感覺到她走遠。這還不算,有的人不顧一切去追人家,央求她回來繼續唱歌,女子沒辦法,只好留下繼續給他們唱歌。這只是有記載最早的追星故事,也是標準歌星。

二、追星鏈條

實際古代追星大都追的是文人墨客,欣賞他們的文章和詩篇。尤其是唐宋時期,文化娛樂已經達到古代巔峰,超越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一些著名文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形成追星鏈條。

張籍是唐代著名詩人,有《節婦吟》等作品流傳下來。他還有個身份,他可是文豪韓愈的大弟子,可是他卻不崇拜韓愈,他崇拜的是現實主義詩人詩聖杜甫。

他對杜甫痴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他把杜甫的詩都背下來,然後再一首一首燒成灰加上蜂蜜,每天早晨吃三勺。意思是吃了杜甫的詩,就能寫出像杜甫一樣的詩篇。這件事當時在文人中傳為笑話。

杜甫也有自己的偶像,就是詩仙李白,他一生為李白寫了十五首詩,最著名的有《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作品。由此可見,杜甫時常想起李白。

而李白對杜甫不是那麼感冒,他只給杜甫寫過一首詩,因為李白也有自己的偶像。

李白對南北朝時期詩人謝靈運非常推崇,他多次在詩歌中表達對謝靈運的懷念和崇拜。如李白在自己的詩裡引用謝靈運的詩句共有110多次。如“謝客臨海嶠”、“且從康樂尋山水”等句。原因是李白喜歡無拘無束、浪跡天涯的寫作風格。

謝靈運也有自己的偶像,做為一個山水詩人,他的性格不羈且才華橫溢,他追捧的人是曹植。他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思是天下有才華的人他都沒放在眼裡,只有曹植能讓他折服。

三、唐伯虎因為粉絲窮困潦倒一生

唐伯虎可不是像周星馳扮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那樣風流倜儻帥氣,真實的唐伯虎家裡是開酒館的,那時候社會底層的小商販的生活很不好過。

唐伯虎的父親一心讓兒子讀書,考取功名改變命運。唐伯虎天資聰明,十六歲的時候就考中秀才,十八歲的時候就以“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聞名遠近。這一年他遇到真愛徐氏,家庭生活可謂美滿幸福。

可是好景不長,五年後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妹妹都相繼去世,他變成孤家寡人。為此他頹廢了好幾年,在好友祝允明的再三勸導下,唐伯虎才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他二十八歲。

弘治二年,唐伯虎考取鄉試第一,可是在進京趕考的路上,他遇到江蘇同鄉徐經,就是後來的徐霞客。

徐經是個富二代,仰慕唐伯虎的才華已經很久了,是唐伯虎的忠粉。見到唐伯虎非常開心,包下唐伯虎“吃飯、住宿,玩樂”的所有費用。

可是,在那次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非常難得題目。當時只有兩個考生答得好,一個是唐伯虎,一個就是徐經。

考完試之後,唐伯虎對徐經說:“狀元一定是自己”,說完就被人舉報上去,說是“賄金得題”。朝廷一查,就查到兩個答上題的人是好友。

從此徐經和唐伯虎被革去功名、廢錮終身。徐經是浪蕩公子答出題值得懷疑,唐伯虎就遭了殃。徐經家裡有錢,遊山玩水寫出《徐霞客遊記》,而唐伯虎卻窮困潦倒一生。

古代文人墨客粉絲很多,其中李白為最,著名詩篇《贈汪倫》中的汪倫就是李白鐵桿粉絲。而且從詩意中看,給李白送行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可見人們對李白詩篇喜歡的程度。

我們也都是李白忠粉,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