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又創歷史新高,流動性寬裕下套利空間大

經歷了去年末的短暫壓降後,2020年一季度,結構性存款迎來顯著增長。日前,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全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約為11.67萬億元,較去年末增加2.07萬億左右,創歷史新高。

3月結構性存款的明顯上漲,反映了疫情和季末考核雙重影響之下銀行的攬儲壓力上升,對於中小行而言更是如此。而在結構性存款規模增加的同時,市場上關於套利的討論也在升溫,有觀點認為,目前結構性存款收益率與短貸、票據、短融等產品利率存在明顯套息空間。

結構性存款又創歷史新高,流動性寬裕下套利空間大

對公結構性存款大增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全國大型商業銀行(主要指6家國有大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為42690.28億元,較上月末增加3544.13億元;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為73984.71億元,較上月末增加4967.94億元。

“從規模上來看,中小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要高於大型銀行,這主要是由於大型銀行大多仍是依靠普通定期存款吸儲。”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相較之下,中小行在這方面能力較弱,在負債端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發行高收益的結構性存款更容易攬儲。”

另從類別上分析,3月增加的結構性存款中,單位結構性存款佔據大頭,增加了4593.36億元。其中,中小銀行的增幅較為明顯,新增3737.2億元,大型商業銀行僅新增856.16億元。

所謂單位結構性存款,即除去個人結構性存款後的對公結構性存款,包括企業、財政、基本建設、機關團體等部門。由此,單位結構性存款的提升也直接反映了企業客戶等對結構性存款的接受度相對更高。

近來,關於企業購買結構性存款的消息頻出,如中海石油化學認購10億元結構性存款產品、北汽藍谷以不超48億元閒置自有資金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等。

而個人結構性存款方面,3月增加了3918.7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佔比較大,新增2687.96億元,中小行新增1230.74億元。

結構性存款又創歷史新高,流動性寬裕下套利空間大

整體而言,儘管今年前3個月結構性存款規模止住此前的下跌趨勢,但也有分析稱,在強監管之下,很難出現2018年那樣持續大幅上漲的現象。目前,結構性存款規模佔境內存款總規模的比例整體上呈下降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規模增長的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率的上限也在提升。據第三方平臺數據統計,3月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5.11%,環比大幅增長42bp(基點),近年來首次升至5%以上。其中,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5.86%和4.42%。有分析稱,收益率上限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銀行負債端壓力的加大。

從組成上來看,結構性存款收益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二是與標的資產價格波動掛鉤的投資收益。此前,“假結構性”產品就藉著未嵌入金融衍生品,或者是設置可100%觸發高收益的條件,再或是提供了較高的保底收益率,從而讓投資者拿到高收益,實為高息攬儲。

不過從趨勢上看,相較此前的高位,在強監管背景下,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確實在走低。尤其是近期主要資產價格波動較為劇烈,使得來自期權的收益更加不確定。記者瞭解到,某國有大行分行的結構性產品收益率區間還未到2%。

第三方平臺的統計也顯示,3月到期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中,披露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的有238只,其中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產品有143只,佔比60.08%,而在此前這個比例是80%左右。

警惕資金套利空轉

在結構性存款收益率走低的同時,諸如短貸、票據、短融等融資工具的利率也在下行,且速度更快。興業研究分析師郭益忻表示,這就可能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間,而套利空間的明顯變大也可能反向推動了結構性存款的恢復性增長。

“3月結構性存款規模再創歷史新高,或許可作為旁證。”郭益忻稱。比如部分大企業使用同業存單來套利,其與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價差可能高達150bp;部分中小企業則用流貸和票據來套利,其與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價差可能也有100bp。

記者查詢數據發現,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年初以來,票據利率下行頗為明顯,以國股銀票轉貼現利率為例,6個月期品種從2.69%左右下跌至2.42%,1年期品種從2.70%左右下跌至2.45%;同時,同業存單利率也在頻頻走低,1年期AAA級同業存單利率已從超過3%下降至1.6%左右。可以看到,兩類產品與部分結構性存款相比均存一定價差。

此外,3月企業債新增規模迫近萬億元,其中短融5600億元,規模佔比接近60%,且融資期限都在1年以內。近期部分短融利率已經跌破2%,與同期限的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等產品同樣也產生了可觀的價差。

Wind數據顯示,截至21日,4月公司債發行利率為3.4456%,較1月下降83.57bp;中票發行利率為3.3496%,較1月下降66.39bp;短融發行利率為2.0184%,較1月下降74.51bp。

恆大研究院報告提及,目前在利率傳導方面,貨幣及債券市場利率與存貸款利率存在明顯割裂。比如,理財產品等類定期存款利率降幅遠低於貨幣市場利率,這是由於在流動性、同業負債佔比等監管指標考核壓力下,銀行天然偏好穩定的存款,缺乏動機主動降低存款利率,導致負債端成本居高難下。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隨著監管重拳整治“假結構性存款”,企業套利並沒那麼容易進行,畢竟“真結構”下,產品高收益無法保障,不確定性增加。而且套利勢必會引來大量資金進入,隨著量的增加,利差空間將會收窄,套利持久性有限。

“企業套利,一方面要有空間,看利差是否足夠大;另外,還涉及到銀行對大額資金的監控,比如企業在利用結構性存款進行質押融資時,會監控其真實用途;再者,近期銀行也在進行自律管理,因此套利還是比較難的。”某國有大行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悉,近期央行向各分支機構及主要金融機構印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包括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強調繼續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產品等。

天風銀行廖志明團隊分析認為,上述規定能夠促進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下降,轉向“真結構”,避免淪為高息攬儲,預計新規促使結構性存款平均成本下降20bp,年化節約商業銀行利息支出約216億元,提振淨利潤增速0.81個百分點。

更早之前,2019年10月18日,銀保監會曾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下稱《通過》),明確了結構性存款的定義,設置了1年過渡期,並要求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

如今,《通知》的過渡期僅僅剩下半年,但結構性存款規模相比去年9月有增無減。郭益忻稱,不考慮改變監管規則,未來半年結構性存款的去化壓力增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