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那一道光——讀李鎮西老師《讓夢想開花》我和新教育實驗

文 | 心有桃花源 圖:網絡

聲明 | 本文由“心有桃花源”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成為那一道光——讀李鎮西老師《讓夢想開花》我和新教育實驗

題記:本文是17年發在同名“心有桃花源”公號上的一篇文章,這時候回過頭看去,引用了太多書裡的內容,自己的思考則比較少。

期待以後再寫類似文字能有一個質的飛躍,在這裡引用一段當時讀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實驗》一書後的一點小思考作為題記吧:“

讀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探路》一書,大氣磅礴又細緻入微,講理論、講實踐,也談理想,談區、校、機構、教師具體開展新教育的故事。彷彿看到一幅恢宏大氣的中國畫,這是由無數人共同描繪出的田園牧歌景象,每個人都怡然自得,有所依持,不焦慮不緊張,不再關注分數與排名,而是關心每個人的成長與幸福,用心去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和和平的世界。為這一美好景象的呈現,需每個新教育人的磨礪、也許數年、也許數代,著力於每個筆端,著力於每個當下的努力與奮鬥!”

成為那一道光——讀李鎮西老師《讓夢想開花》我和新教育實驗


緣起

這本書讀了很多天了,之前用了一天的時間來整理書裡的最打動我的那些句子和話語,我在思考新教育的前世今生,它的緣起,及它的發生,最近,幾乎每天都會在頭腦裡聯想到書裡的那些打動我的或者說震撼我的那些故事,那些新教育人。

說到新教育實驗的緣起,說到新教育人,不得不說到新教育實驗的發起者朱永新老師,讀過朱老師的這篇文章《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的緣起、發展與願景》,讀到這句:“在完成了這部近80萬字的著作時,冥冥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使命感。”因為這樣的使命感,讓朱老師想為改變中國教育做點什麼

在1990年對日本的考察中,對近鄰的研究,讓他對中國教育改革有了一些思考;

1993年,出任蘇州大學教務處長,後來一系列舉措,為書香校園建設積累了初步經驗;1997年朱老師從蘇州大學教務處長轉任為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時,實施了諸如全國率先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等一系列的舉措,這些行動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區域教育的品質,改變了教師的精神面貌,也激發了他進一步繼續教育改革與實驗的願望。

1999年,他開始閱讀一些管理學的著作。其中一本就是《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他曾這樣寫到:“《管理學大師德魯克》這本書中的一則故事給了我強烈的心靈震撼:德魯克父子去看望另一個管理學大師熊彼特。熊彼特對自己的學生說了一句讓我刻骨銘心的話。大意是:‘我到了這樣一個年齡,我知道僅僅憑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我能夠改變和影響人們的生活’。我猛然意識到,這些年我雖然也寫了許多著作,但是其實我並沒有真正走進教育生活,更談不上影響和改變我們教師的生活!我決定改變話語方式,改變行走方式,真正地去走近教師,走進我們的教育生活。”

在當年的夏天,朱老師在江蘇省教育報刊社在蘇州舉行的創新教育筆會中,他作為代表,講述了他心中理想的教師。講演結束以後,朱老師應邀去江蘇武進湖塘橋中心小學授課帶徒,系統地把他關於教育的理想與年輕教師們分享。

2000年,朱老師把在蘇州和湖塘橋中心小學等關於教育理想的講演集結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比較系統提出理想教育的一系列目標。這本書點燃了很多教師對於教育的激情。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理想是天方夜譚,覺得應試教育的體制讓校長老師帶著鐐銬,根本無法實現理想。朱老師認為,教育的智慧就在於從現實的教育空間中尋找最大的發展可能性。在同樣的制度環境下,有的學校做得風生水起,有的老師做得有聲有色?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自己。所以,創辦一所學校,為中國教育探索一條新路的想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實驗學校在蘇州崑山玉峰實驗學校正式起航。

朱老師在總序中說:“新教育實驗需要通過一代人去影響另一代人”,說不能急於求成要學會等待。所以,我們看到從第一所實驗學校做新教育實驗開始,目前,全國已經有三千多所學校開展了新教育實驗。

他說:“中國教育有許多弊端,但僅僅是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然痛快卻無濟於事。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

因為工作關係,身邊有執教各個階段孩子的老師,自己曾經也做過一名代課教師。有時候,在聊天中就會聽到不乏有老師抱怨,說自己進入了職業倦怠期,不過是單調的重複著一天天的日子,早已沒有了當年,要投身教育、要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的熱情。

有時候也會聽到身邊的爸爸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做作業做到很晚,還有各種培訓班,週末也不空閒,自己孩子不學,就會落後啊!平時在學校都是分數至上,哪個孩子分數考的好,老師就多一分喜歡些。

也常常看到很多經濟條件滿足的人會選擇移民,而原因是讓孩子接受更適合他們天性的教育的地方,這方滋養他們的故土,也只有成為生命中的回憶。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還是孩子,似乎很多人在學習在教育這件事情上都不愉快。

我們一邊咬牙切齒的痛恨著應試教育,同時又投入了他的懷抱。

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深深地希望我們的教育能有什麼改變或者改觀。

看到朱老師說他的使命感和說要做影響和改變教師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菩薩,這個世界有很多黑暗,菩薩不會去抱怨,而是成為一道光去照亮這些黑暗。不管是朱老師、李老師、還是和他們一樣的改革者開拓者,

為了世界更美好、為了我們的教育環境更好、為了我們的老師、學生、家長更幸福而貢獻自己能量的人,不都是菩薩嗎?

斥責質疑鞭撻不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但做一道光,去探索、去相信、去行動,去衝破黑暗。教育方有更美好的一天。

出發 . 喚醒

用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紹新教育實驗的緣起,(其中新教育的緣起都摘錄自朱永新老師的文章《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的緣起、發展與願景》)個人認為,這是教育上的一個創舉,應該載入史冊。繼續寫本書的讀後感,這本書包括新教育思考、新教育實踐、新教育人物三個組成部分。

在新教育思考這個部分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新教育的起點在哪兒呢?

是呀,新教育是基於什麼而出發的呢?

書上說:“無論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還是薩科齊所說的‘幫助每個兒童找到自己的路’,都是一個意思:教育必須針對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並滿足他‘自己’無與倫比的精神世界——性格、志向、興趣、智慧、能力......這方方面面的獨特性,都是我們教育者應該也必須關注並滿足的。”

還說“研究並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點和潛力,使其享受求知慾和成長的快樂,就是新教育的起點:喚醒並發展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擁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就是新教育的終點。”

那如何幫助兒童找到自己的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或者說教學方法去喚醒他們的潛能呢?

我曾經做過出國留學班的班主任,看到過學生的上課模式:在國內大學讀三年,去英國讀一年書。我觀看的是國內的上課模式。學生上課採取的是分組制,任課老師會在課前佈置好題目,小組自行討論,分工合作。課後進行資料收集、整理、成文,最後由一位同學進行成果彙報,老師在過程中給予指導,課後進行評估和幫助及建議。非常羨慕他們的這種教學方式,過了若干年,我欣喜的看到,現在有很多學校都是採取這樣的教學方式。

我曾經代課的那兩年,也借鑑過這種方式:上酒店專業的課時,每次課都是一節理論,一節案例。案例分析每次會準備幾個案例讓同學們小組進行抽籤,最後小組內討論後,由一名同學講述,我點評。後來上網教生的人文素養課時,也分小組請同學們在上面當老師,我在下面聽。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的自我教育,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那麼如何來喚醒呢?

這種小組合作,(不管是我看到的實踐的還是現在瞭解到的)自我探索加教師引導為主的教學方式算不算是一種喚醒呢、喚醒學生的自我教育呢?

其實,這句話的內涵很深刻,(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句話)不僅僅限於課堂,包括作為家長,如果能去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夠喚醒我們本自具足的潛能,哪裡還用去焦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呢,不過是提供一塊土壤,讓種子自行去發芽成長就好了。

帶著如何喚醒的疑問,我走進了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新教育實踐和第三部分新教育人物。任何理想,任何理念,不落到實地,都是空中樓閣,虛無縹緲的。如果說前面很多內容是理論,在對新教育做闡述,後面則是理論的應用及實踐部分。

在新教育實踐中,李鎮西老師在“新教育十問十答”中首先講述了關於學校或個人開展新教育實驗的常見疑問,通過大量的新實驗學校開展新教育實驗的故事來講述了新教育實驗如何在一個學校起步、一個完美教室具備哪些要素? 研發卓越課程、成為那個善良、豐富、健康、陽光、快樂、高貴的人自己並感染並帶動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人。講了創新教育教師的追求、講到新教育的意義就是創造、夢想、有愛、專業——這就是新教育的樣子,還講到新教育如何成就教師的幸福、教師要有書卷氣 、最後分享了老師成長曆程中的關鍵事件、關鍵人物和關鍵書籍,談到這些人事物帶給自己的影響。

最後通過去金興北路學校的參觀,談到新教育的意義:“對普通老師來說,新教育的意義是喚醒。喚醒我們沉睡已久的夢想與激情。無數一線老師通過新教育找到了自己的職業幸福,激發了自己的教育潛能,發掘了一個卓越的自己,這個‘卓越的自己’連你自己都感覺不可思議。開開心心也是一天,悲悲慼慼也是一天,你選擇什麼?也許我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但這不妨礙我們把自己每一天瑣碎的日子編織成我們生命的童話,導演成我們生命的大片。”

首先喚醒自己,喚醒自己的夢想,喚醒自己的激情,再去影響,去喚醒可愛的孩子們。

實踐(燎原)

在最後一個部分新教育人物裡,李老師講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這些故事讓我幾次溼了眼眶:比如李老師的編外弟子’楊芳,她在一年的時間裡讀了30多本書,寫了3萬多字的教育隨筆,還開發了“舌尖上的四川”“聽爸爸媽媽的故事”等“家長參與課程”,在楊芳老師的故事裡,我最感動的是她在隨筆中記錄的江騰飛的故事:江騰飛的成績很不好,楊老師有次在批閱卷子後,將他的每道題都少扣了一點分,江騰飛後來拿到自己60分的試卷,甭提多高興了,後來經過楊芳老師不斷的觀察、鼓勵,最後竟然摘掉了“後進生”的帽子。在人生中,能遇到這樣去‘看見’並幫助、喚醒自己的師者,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不管江騰飛未來的發展軌跡是什麼,但我相信,他每當想起在人生中有過這樣一位老師,心裡面都會是溫暖的回憶。

楊芳老師開設的舌尖上的四川——“家長參與課程”,帶著孩子們到大自然去賞花都是別出心意的課程,而楊芳老師寫的教學反思——《換藥為湯》、《怎樣做一個快樂的教師》,則將她教學中的觀察與實踐形成了反思,在反思中得到了不斷的成長。楊芳老師說:“抄三年教案可能依然只是一名教書匠,而堅持寫一年反思則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看出她的心得體會,儼然已經成長為了一名熱愛教育、優秀的教師。

接著我又讀到了其他老師,比如包虹靖老師,開發了“穿越三國”課程、動員孩子們去寫“班級日記”、鼓勵班級孩子閱讀,因為閱讀改變了一個叫馬月和王玉霞的孩子;

鍾麗老師通過開發班級課程(如奇妙的大自然、模擬旅行課程)、開展兒童階梯閱讀、學生大講堂、親子閱讀等活動去影響家長和孩子,去踐行新教育實驗;

“對新教育愛得深沉”的蔣長玲老師則帶著孩子們開展了種植課程、“節日課程”;

劉朝生老師通過在班級開展“小組日記”“絕對悅讀”加入了新教育實踐;

唐燕老師則帶著孩子們去推動書香班級建設、“培養卓越口才”;

黃雪萍老師則通過“締造完美教室”入手做新教育;

王兮老師開發了“筆記大自然課程”“新父母課程”“生命課程”等,還了一本書,叫《做有溫度的教育》;

盧曉燕老師帶著她的點點三班進行晨誦、和其他學校學生通信、走出校園在大自然中進行寫作和繪畫。

這些老師無一不是用自己的真誠、愛心、耐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教育中的難題,去喚醒孩子們的潛能,喚醒的方式多種多樣:閱讀讓孩子們在書籍裡遨遊、三國課程讓孩子們去了解歷史、舌尖上的四川讓孩子們去感受川菜的魅力、小組日記增強他們作為班級一員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在文字中對很多問題的思考,也鍛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學生大講堂鍛鍊了孩子們的表達和表現力、晨誦《媽媽,我只能是一個小孩子嗎》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母愛,學會了感恩;種植課程讓孩子去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也讓小朋友去體會生命的頑強;辯論培養了孩子們的口才及辯解能力。

同時也通過去開發課程、去開展書香校園建設、去締造完美教室、去寫隨學反思教學隨筆,也喚醒了自己為師的熱情,對一個個生命一個個孩子的關注和看見。

書上說:“新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自我教育,主張喚醒孩子內在的向上激情,讓學生集體也成為自我教育的載體。”

“新教育要做的,就是給教師和學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個開闊無垠的精神視野,讓他們更深切體驗人的內心的複雜性,不但要了解生命的偉大和宇宙的撥打,而且要感受生活的豐富與人性的豐厚。”

“幫孩子成為自己,讓我們成為自己,一個完整幸福的自己。”

這些新教育人物的故事便是對這些話的最好註解。

也許我們的教育還有很多的瑕疵,不管鄉村還是城市,關於教育,還有很多需要去探索,去改善的;也許在改革中還有很多的困難或是阻礙;也許這個社會有很多讓我們失望的,就像前文所說,也許這個世界有很多黑暗,但是菩薩不會去抱怨,而是成為一道光去照亮這些黑暗。這些老師在用他們的行動在照亮這個世界。

那天和朋友說了這麼一段也許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是自己的真情實感的話:“就希望呀,有一天不管農村還是城市,幼兒園都是最優秀最懂兒童心理最有愛心的老師,最優秀的人都去做教師,教師的收入都是羨慕死人的!希望農村的教育醫療都最好,政策支持高,把村民都留下,發展當地經濟,不遠離家鄉務工,在家鄉工作同時照顧、教育孩子為要任。”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麼模樣?我想,彼岸是一群一群長大的孩子,從他們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學是有人性的,享樂是有道德的。”


有這麼多人在努力,在踐行,在做一道衝破黑暗,照亮天地的光。相信,會有那麼一天的。

後記

個人很喜歡看李鎮西老師的文章,他是敘事和抒情高手,常常娓娓道來那些在他身邊發生的真實而感人的人和事,比如本文中的很多老師,為學生的付出,很多故事,都很感人。他也是觀察高手,在生活中是個有心人,去觀察身邊的老師學生,去觀察教育,思考教育,李老師寫教育,是他幾十年當老師後來做管理當校長,幾十年的踐行、經歷帶來的思考,所以,他寫起教育類文章來,得心應手,因為就是寫他的生活嘛。讀他的文章,常常看到有大氣理性的一面,同時,這些文字又處處流淌著李老師那浪漫感性、細膩,平易的特點。因為篇幅有限,沒有一一去將他講述的這些動人故事做詳細說明,僅從各位老師對新教育踐行,如何開展新教育實驗做了一點概括,其實,在這表面文字後,每一個老師和她的班級,她的孩子們都是動人的故事,現在想起蔣長玲老師因為自己孩子生重病,艱難之時,恰遇幾個冥頑不靈的孩子,蔣老師一邊想一邊哭,想到我那孩兒都沒有放棄,你們這麼健康這麼可愛為什麼要放棄去努力?看到這裡,我也跟著蔣老師一起難過一起哭,寫到這裡,又忍不住淚流。教育是人學,因為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動的人,唯有以愛育愛,將心比心,方能心心相印。在新教育人物裡,太多這樣的老師了。建議管理者讀此書,看下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正己心,來帶領自己學校改革,或者改善現有的教育環境,做惠及教育惠及師生的事情;建議老師讀此書,當我們日益混沌,重複每天教學,再找不到激情和理想之時,可否捫心自問,我藉此軀殼來一遭,終將什麼都不帶走,既是如此,反正什麼也不會失去,何不振作自己,喚醒自己,點燃自己,去引領其他生命走向光明,找回他們本自具足的潛能。作為家長,讀時不覺得,讀後慢慢思索,卻回味無窮,既然學校,既然老師,既然這些其實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都不及家庭教育來的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孩兒他人的孩兒去艱辛探索去動手實踐,作為家長啟能束之高閣,為何自己又不能作一道光呢?既然老師用種種途徑去喚醒我們的孩兒,那作為家長是不是也可以學學這些方法,也真心真誠平等,充滿愛與慈悲,寬容與理解,去對待、去激勵去喚醒我們的孩子以及我們自己的心呢。寫到這裡,深感作為家長,更是責任重大啊!育兒先育己,正人先正己,雖然還達不到優秀家長的標準,但我也要努力做一道光,去照亮自己,照亮我的孩子,也願有天能夠照亮他人。

2017年9月29日 雲瀟

ps:後記是有天半夜哺乳醒來有感而發又寫的,寫完這篇文章,看到有幾千字,嚇了一跳,我原來也能寫出長篇大論,說真的,面對寫作,我還是不太自信,我覺得自己又不是教書教了好多年,有很豐富的實踐經驗。也不是教育專家,憑什麼要寫這麼篇和教育有關的文章呢,(雖然是讀後感)還振振有詞的樣子。對文字我還是很敬畏的。所以,如果有人讀到,請原諒我這個小菜鳥的大言不慚,我正在慢慢的磨練和積累自己的寫作能力,祝願自己有天能出佳作,文章裡有錯誤也歡迎指正。

在此非常感謝趙國明老師!原來做新媒體時榮幸做過幾次他的編輯,收到他的文章,建議怎麼樣來編輯,內容會更飽滿,他竟然都聽了我的建議,讓自己信心倍增,原來自己也不賴。這次文章寫好,我發給他,他也不吝指教,原文分了一二,趙老師建議我合二為一、把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加上小標題,還給我起好了小標題的名字;還建議我哪些刪哪些增加,我真的很感動因為他竟然能有耐心讀完這篇文章,還真誠的提出建議;還分享了個小經驗,說如果有時候不想寫了,就放一放再寫。我原本打算國慶假好好再改的,懶得很,又沒有靈感,愣是沒憋出一個字,想算了,不寫了。等放放,說不準又憋出幾個字嘞!小菜鳥,加油!

成為那一道光——讀李鎮西老師《讓夢想開花》我和新教育實驗

圖源:網絡

作者介紹:每個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是雲瀟,是一位喜歡童書的二寶媽媽,教育工作者,愛閱讀、愛寫作、愛教育,活著笑著愛著。謝謝我的孩子們,讓我不斷去成長,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謝謝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