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那一道光——读李镇西老师《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

文 | 心有桃花源 图:网络

声明 | 本文由“心有桃花源”原创,喜欢我,请点击“关注”按钮

成为那一道光——读李镇西老师《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

题记:本文是17年发在同名“心有桃花源”公号上的一篇文章,这时候回过头看去,引用了太多书里的内容,自己的思考则比较少。

期待以后再写类似文字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这里引用一段当时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一书后的一点小思考作为题记吧:“

读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一书,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讲理论、讲实践,也谈理想,谈区、校、机构、教师具体开展新教育的故事。仿佛看到一幅恢宏大气的中国画,这是由无数人共同描绘出的田园牧歌景象,每个人都怡然自得,有所依持,不焦虑不紧张,不再关注分数与排名,而是关心每个人的成长与幸福,用心去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和平的世界。为这一美好景象的呈现,需每个新教育人的磨砺、也许数年、也许数代,着力于每个笔端,着力于每个当下的努力与奋斗!”

成为那一道光——读李镇西老师《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


缘起

这本书读了很多天了,之前用了一天的时间来整理书里的最打动我的那些句子和话语,我在思考新教育的前世今生,它的缘起,及它的发生,最近,几乎每天都会在头脑里联想到书里的那些打动我的或者说震撼我的那些故事,那些新教育人。

说到新教育实验的缘起,说到新教育人,不得不说到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永新老师,读过朱老师的这篇文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发展与愿景》,读到这句:“在完成了这部近80万字的著作时,冥冥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使命感。”因为这样的使命感,让朱老师想为改变中国教育做点什么

在1990年对日本的考察中,对近邻的研究,让他对中国教育改革有了一些思考;

1993年,出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后来一系列举措,为书香校园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1997年朱老师从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转任为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时,实施了诸如全国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等一系列的举措,这些行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教育的品质,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激发了他进一步继续教育改革与实验的愿望。

1999年,他开始阅读一些管理学的著作。其中一本就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他曾这样写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这本书中的一则故事给了我强烈的心灵震撼: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另一个管理学大师熊彼特。熊彼特对自己的学生说了一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大意是:‘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我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我猛然意识到,这些年我虽然也写了许多著作,但是其实我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我决定改变话语方式,改变行走方式,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生活。”

在当年的夏天,朱老师在江苏省教育报刊社在苏州举行的创新教育笔会中,他作为代表,讲述了他心中理想的教师。讲演结束以后,朱老师应邀去江苏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授课带徒,系统地把他关于教育的理想与年轻教师们分享。

2000年,朱老师把在苏州和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关于教育理想的讲演集结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比较系统提出理想教育的一系列目标。这本书点燃了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的激情。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理想是天方夜谭,觉得应试教育的体制让校长老师带着镣铐,根本无法实现理想。朱老师认为,教育的智慧就在于从现实的教育空间中寻找最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下,有的学校做得风生水起,有的老师做得有声有色?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自己。所以,创办一所学校,为中国教育探索一条新路的想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起航。

朱老师在总序中说:“新教育实验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说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等待。所以,我们看到从第一所实验学校做新教育实验开始,目前,全国已经有三千多所学校开展了新教育实验。

他说:“中国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仅仅是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然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

因为工作关系,身边有执教各个阶段孩子的老师,自己曾经也做过一名代课教师。有时候,在聊天中就会听到不乏有老师抱怨,说自己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着一天天的日子,早已没有了当年,要投身教育、要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的热情。

有时候也会听到身边的爸爸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做作业做到很晚,还有各种培训班,周末也不空闲,自己孩子不学,就会落后啊!平时在学校都是分数至上,哪个孩子分数考的好,老师就多一分喜欢些。

也常常看到很多经济条件满足的人会选择移民,而原因是让孩子接受更适合他们天性的教育的地方,这方滋养他们的故土,也只有成为生命中的回忆。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还是孩子,似乎很多人在学习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都不愉快。

我们一边咬牙切齿的痛恨着应试教育,同时又投入了他的怀抱。

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深深地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有什么改变或者改观。

看到朱老师说他的使命感和说要做影响和改变教师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菩萨,这个世界有很多黑暗,菩萨不会去抱怨,而是成为一道光去照亮这些黑暗。不管是朱老师、李老师、还是和他们一样的改革者开拓者,

为了世界更美好、为了我们的教育环境更好、为了我们的老师、学生、家长更幸福而贡献自己能量的人,不都是菩萨吗?

斥责质疑鞭挞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做一道光,去探索、去相信、去行动,去冲破黑暗。教育方有更美好的一天。

出发 . 唤醒

用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其中新教育的缘起都摘录自朱永新老师的文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发展与愿景》)个人认为,这是教育上的一个创举,应该载入史册。继续写本书的读后感,这本书包括新教育思考、新教育实践、新教育人物三个组成部分。

在新教育思考这个部分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新教育的起点在哪儿呢?

是呀,新教育是基于什么而出发的呢?

书上说:“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还是萨科齐所说的‘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都是一个意思:教育必须针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并满足他‘自己’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性格、志向、兴趣、智慧、能力......这方方面面的独特性,都是我们教育者应该也必须关注并满足的。”

还说“研究并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潜力,使其享受求知欲和成长的快乐,就是新教育的起点:唤醒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拥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就是新教育的终点。”

那如何帮助儿童找到自己的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者说教学方法去唤醒他们的潜能呢?

我曾经做过出国留学班的班主任,看到过学生的上课模式:在国内大学读三年,去英国读一年书。我观看的是国内的上课模式。学生上课采取的是分组制,任课老师会在课前布置好题目,小组自行讨论,分工合作。课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成文,最后由一位同学进行成果汇报,老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课后进行评估和帮助及建议。非常羡慕他们的这种教学方式,过了若干年,我欣喜的看到,现在有很多学校都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曾经代课的那两年,也借鉴过这种方式:上酒店专业的课时,每次课都是一节理论,一节案例。案例分析每次会准备几个案例让同学们小组进行抽签,最后小组内讨论后,由一名同学讲述,我点评。后来上网教生的人文素养课时,也分小组请同学们在上面当老师,我在下面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那么如何来唤醒呢?

这种小组合作,(不管是我看到的实践的还是现在了解到的)自我探索加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算不算是一种唤醒呢、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呢?

其实,这句话的内涵很深刻,(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不仅仅限于课堂,包括作为家长,如果能去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够唤醒我们本自具足的潜能,哪里还用去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呢,不过是提供一块土壤,让种子自行去发芽成长就好了。

带着如何唤醒的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新教育实践和第三部分新教育人物。任何理想,任何理念,不落到实地,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的。如果说前面很多内容是理论,在对新教育做阐述,后面则是理论的应用及实践部分。

在新教育实践中,李镇西老师在“新教育十问十答”中首先讲述了关于学校或个人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常见疑问,通过大量的新实验学校开展新教育实验的故事来讲述了新教育实验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一个完美教室具备哪些要素? 研发卓越课程、成为那个善良、丰富、健康、阳光、快乐、高贵的人自己并感染并带动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人。讲了创新教育教师的追求、讲到新教育的意义就是创造、梦想、有爱、专业——这就是新教育的样子,还讲到新教育如何成就教师的幸福、教师要有书卷气 、最后分享了老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谈到这些人事物带给自己的影响。

最后通过去金兴北路学校的参观,谈到新教育的意义:“对普通老师来说,新教育的意义是唤醒。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梦想与激情。无数一线老师通过新教育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激发了自己的教育潜能,发掘了一个卓越的自己,这个‘卓越的自己’连你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开开心心也是一天,悲悲戚戚也是一天,你选择什么?也许我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这不妨碍我们把自己每一天琐碎的日子编织成我们生命的童话,导演成我们生命的大片。”

首先唤醒自己,唤醒自己的梦想,唤醒自己的激情,再去影响,去唤醒可爱的孩子们。

实践(燎原)

在最后一个部分新教育人物里,李老师讲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几次湿了眼眶:比如李老师的编外弟子’杨芳,她在一年的时间里读了30多本书,写了3万多字的教育随笔,还开发了“舌尖上的四川”“听爸爸妈妈的故事”等“家长参与课程”,在杨芳老师的故事里,我最感动的是她在随笔中记录的江腾飞的故事:江腾飞的成绩很不好,杨老师有次在批阅卷子后,将他的每道题都少扣了一点分,江腾飞后来拿到自己60分的试卷,甭提多高兴了,后来经过杨芳老师不断的观察、鼓励,最后竟然摘掉了“后进生”的帽子。在人生中,能遇到这样去‘看见’并帮助、唤醒自己的师者,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不管江腾飞未来的发展轨迹是什么,但我相信,他每当想起在人生中有过这样一位老师,心里面都会是温暖的回忆。

杨芳老师开设的舌尖上的四川——“家长参与课程”,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去赏花都是别出心意的课程,而杨芳老师写的教学反思——《换药为汤》、《怎样做一个快乐的教师》,则将她教学中的观察与实践形成了反思,在反思中得到了不断的成长。杨芳老师说:“抄三年教案可能依然只是一名教书匠,而坚持写一年反思则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看出她的心得体会,俨然已经成长为了一名热爱教育、优秀的教师。

接着我又读到了其他老师,比如包虹靖老师,开发了“穿越三国”课程、动员孩子们去写“班级日记”、鼓励班级孩子阅读,因为阅读改变了一个叫马月和王玉霞的孩子;

钟丽老师通过开发班级课程(如奇妙的大自然、模拟旅行课程)、开展儿童阶梯阅读、学生大讲堂、亲子阅读等活动去影响家长和孩子,去践行新教育实验;

“对新教育爱得深沉”的蒋长玲老师则带着孩子们开展了种植课程、“节日课程”;

刘朝生老师通过在班级开展“小组日记”“绝对悦读”加入了新教育实践;

唐燕老师则带着孩子们去推动书香班级建设、“培养卓越口才”;

黄雪萍老师则通过“缔造完美教室”入手做新教育;

王兮老师开发了“笔记大自然课程”“新父母课程”“生命课程”等,还了一本书,叫《做有温度的教育》;

卢晓燕老师带着她的点点三班进行晨诵、和其他学校学生通信、走出校园在大自然中进行写作和绘画。

这些老师无一不是用自己的真诚、爱心、耐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教育中的难题,去唤醒孩子们的潜能,唤醒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让孩子们在书籍里遨游、三国课程让孩子们去了解历史、舌尖上的四川让孩子们去感受川菜的魅力、小组日记增强他们作为班级一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文字中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学生大讲堂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和表现力、晨诵《妈妈,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爱,学会了感恩;种植课程让孩子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也让小朋友去体会生命的顽强;辩论培养了孩子们的口才及辩解能力。

同时也通过去开发课程、去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去缔造完美教室、去写随学反思教学随笔,也唤醒了自己为师的热情,对一个个生命一个个孩子的关注和看见。

书上说:“新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自我教育,主张唤醒孩子内在的向上激情,让学生集体也成为自我教育的载体。”

“新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让他们更深切体验人的内心的复杂性,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拨打,而且要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

“帮孩子成为自己,让我们成为自己,一个完整幸福的自己。”

这些新教育人物的故事便是对这些话的最好注解。

也许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的瑕疵,不管乡村还是城市,关于教育,还有很多需要去探索,去改善的;也许在改革中还有很多的困难或是阻碍;也许这个社会有很多让我们失望的,就像前文所说,也许这个世界有很多黑暗,但是菩萨不会去抱怨,而是成为一道光去照亮这些黑暗。这些老师在用他们的行动在照亮这个世界。

那天和朋友说了这么一段也许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话:“就希望呀,有一天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幼儿园都是最优秀最懂儿童心理最有爱心的老师,最优秀的人都去做教师,教师的收入都是羡慕死人的!希望农村的教育医疗都最好,政策支持高,把村民都留下,发展当地经济,不远离家乡务工,在家乡工作同时照顾、教育孩子为要任。”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有这么多人在努力,在践行,在做一道冲破黑暗,照亮天地的光。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

后记

个人很喜欢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他是叙事和抒情高手,常常娓娓道来那些在他身边发生的真实而感人的人和事,比如本文中的很多老师,为学生的付出,很多故事,都很感人。他也是观察高手,在生活中是个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老师学生,去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李老师写教育,是他几十年当老师后来做管理当校长,几十年的践行、经历带来的思考,所以,他写起教育类文章来,得心应手,因为就是写他的生活嘛。读他的文章,常常看到有大气理性的一面,同时,这些文字又处处流淌着李老师那浪漫感性、细腻,平易的特点。因为篇幅有限,没有一一去将他讲述的这些动人故事做详细说明,仅从各位老师对新教育践行,如何开展新教育实验做了一点概括,其实,在这表面文字后,每一个老师和她的班级,她的孩子们都是动人的故事,现在想起蒋长玲老师因为自己孩子生重病,艰难之时,恰遇几个冥顽不灵的孩子,蒋老师一边想一边哭,想到我那孩儿都没有放弃,你们这么健康这么可爱为什么要放弃去努力?看到这里,我也跟着蒋老师一起难过一起哭,写到这里,又忍不住泪流。教育是人学,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的人,唯有以爱育爱,将心比心,方能心心相印。在新教育人物里,太多这样的老师了。建议管理者读此书,看下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正己心,来带领自己学校改革,或者改善现有的教育环境,做惠及教育惠及师生的事情;建议老师读此书,当我们日益混沌,重复每天教学,再找不到激情和理想之时,可否扪心自问,我借此躯壳来一遭,终将什么都不带走,既是如此,反正什么也不会失去,何不振作自己,唤醒自己,点燃自己,去引领其他生命走向光明,找回他们本自具足的潜能。作为家长,读时不觉得,读后慢慢思索,却回味无穷,既然学校,既然老师,既然这些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都不及家庭教育来的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孩儿他人的孩儿去艰辛探索去动手实践,作为家长启能束之高阁,为何自己又不能作一道光呢?既然老师用种种途径去唤醒我们的孩儿,那作为家长是不是也可以学学这些方法,也真心真诚平等,充满爱与慈悲,宽容与理解,去对待、去激励去唤醒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自己的心呢。写到这里,深感作为家长,更是责任重大啊!育儿先育己,正人先正己,虽然还达不到优秀家长的标准,但我也要努力做一道光,去照亮自己,照亮我的孩子,也愿有天能够照亮他人。

2017年9月29日 云潇

ps:后记是有天半夜哺乳醒来有感而发又写的,写完这篇文章,看到有几千字,吓了一跳,我原来也能写出长篇大论,说真的,面对写作,我还是不太自信,我觉得自己又不是教书教了好多年,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不是教育专家,凭什么要写这么篇和教育有关的文章呢,(虽然是读后感)还振振有词的样子。对文字我还是很敬畏的。所以,如果有人读到,请原谅我这个小菜鸟的大言不惭,我正在慢慢的磨练和积累自己的写作能力,祝愿自己有天能出佳作,文章里有错误也欢迎指正。

在此非常感谢赵国明老师!原来做新媒体时荣幸做过几次他的编辑,收到他的文章,建议怎么样来编辑,内容会更饱满,他竟然都听了我的建议,让自己信心倍增,原来自己也不赖。这次文章写好,我发给他,他也不吝指教,原文分了一二,赵老师建议我合二为一、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加上小标题,还给我起好了小标题的名字;还建议我哪些删哪些增加,我真的很感动因为他竟然能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还真诚的提出建议;还分享了个小经验,说如果有时候不想写了,就放一放再写。我原本打算国庆假好好再改的,懒得很,又没有灵感,愣是没憋出一个字,想算了,不写了。等放放,说不准又憋出几个字嘞!小菜鸟,加油!

成为那一道光——读李镇西老师《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

图源:网络

作者介绍:每个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是云潇,是一位喜欢童书的二宝妈妈,教育工作者,爱阅读、爱写作、爱教育,活着笑着爱着。谢谢我的孩子们,让我不断去成长,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谢谢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