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馥郁滿園

大豐日報記者 胡勤榮 實習記者 胡城顥

地處裡下河地區的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劉莊鎮三圩,在大豐西部。這裡河流縱橫、溝網密佈,興鹽河、串場河、鬥龍河將這片土地圍成三角形,賦予其水之靈秀。創辦於1919年的三角圩國民學校,枕紫雲山麓,擷水之菁華,百年弘道,博取日新。2016年,守拙、柔情、堅韌、執著、透明、淡泊、豪邁、齊心、公平、包容之水形成的“善水文化”,匯入新教育實驗之泉,圓融如一,漸至豐饒,構建起教育的“理想園”。垂拱眾流安,大美而不言。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劉莊鎮三圩小學,人們感受著那股清新自然的成長氣息。做一根思想的葦草,暈染開獨特的水光之美,上善池裡,水波盪漾,蓮葉吐綠。

桂花樹下,書聲琅琅,接力“似水好少年”

菁菁校園,水韻天成。一棵老桂花樹,在清源樓和匯源樓之間。再見它時,六(2)班的姜夢琪格外欣喜:“在無數的淺紅和深綠裡,我嗅到了花開的味道,哪怕隔著口罩。”她感謝桂花樹的陪伴:爺爺上學時,它在;爸爸上學時,它在;自己上學時,在樹下讀《水鄉歌》,看《水孩子》。桂花樹又何嘗不感謝這些水孩子。他們在校園讀書節、藝術節賞桂、寫桂、畫桂、吟桂、演桂,多少歡聲笑語爬上密密的年輪。這棵活化石,在“善水”的校園裡,浸染水韻,習染勤奮,濡染書香,見證著一個個“水精靈”,快樂地長成“似水好少年”。

新教育,馥郁滿園

學生在讀書交流

獲得一枚水精靈徽章,就是一次新的出發。“文明、勤學、愛心、守紀、安全、節儉、勤勞、衛生、體藝、創新”,十類水精靈的評比,讓所有孩子都能找到歸屬。“我特別愛畫畫,雖然沒有上過培訓班,但是給我一張圖,我能畫出95%的相似度。”五(1)班的班長莊心怡是個陽光自信的女孩,好學上進的她有過考“76分”的尷尬。“老師沒責怪,但拖了學習小組的後腿。”這以後,莊心怡通過“學習單”,經常和學習夥伴問一問、考一考、研一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重拾了學習的信心,成為耀眼的“勤學水精靈”。

“我不能怯弱,要向水孩子湯姆一樣正直、勇敢。”體藝原本令四年級學生奚梓桐很頭疼,但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她鼓起勇氣參加了學校興趣社團,在成長共同體中鍛打自己。學校舉朗誦比賽中一等獎、全區中小學生“三獨”比賽獨舞一等獎,奚梓桐在收穫成長樂趣的同時,也更加明白,以水為志,百折不撓,方能昂揚向上。達成全部水精靈,申報“似水好少年”,是撬動,是驅動,是自我的超越,是理想學生的鄉土詮釋。而學校,以善水文化整體建構學生髮展的多元空間,在時間、空間緯度優化學生成長設計和路徑,這一路,蓮花綻放。

“好喜歡‘水精靈’卡通,一滴水,卻有閃亮的大眼睛,小巧的嘴巴,輕盈可愛。”10歲的沈致澄喜歡跑步、看書、聽音樂、拉二胡,課餘生活多姿多彩,一如小水滴奔跑的姿態。在他眼裡,成長就像小水滴的旅行,只要出發,一定會遇到美麗的田野、翠綠的草原。滴水成河,隨著稻香河流一起奔跑,為了自己的人生鮮豔上色,回到最初的美好,這是以“稻香”命名的一箇中隊的願景。在這裡,繪班徽,誦班詩,唱班歌,一個個生命個體在宏大的背景下逐夢遠行,契約意識、合作精神水潤無聲。我們欣喜的是,善水之舟上,“晨露、小荷、陽光、浪花”,一個個成長共同體風帆正勁。

上善池畔,靜水深流,涵養“水品好教師”

“善水有道,育人無痕。”巨大的校魂石靜臥在一進校門處,似在聆聽鬥龍河悠悠的水聲。水品即師品,水之道乃師之道,在三圩小學,鑄水品師魂是一種常態。“一言一行,我秉愛為源,以心潤心、以情怡情、以智激智,呵護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關注每一個生命的需求。”在安靜和從容裡,創辦高質量的水鄉教育不再是誓言,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支撐的,是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潤物無聲、滴水穿石的思想硬核。

“如果教師不能充滿激情地擁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不能用心去發現他的教育世界,那麼教育始終存在著一種缺陷。”40年,書寫鄉村教育芳華,這是老教師李乃安。讀書,寫隨筆,關注孩子心靈成長,面對新教育,他這樣行走。他更呼籲,要時刻思考拯救鄉村文化,教育孩子不忘鄉村,立志長大後改變鄉村。以愛之名,一直在路上,這路上,王海迪老師有汗水的浸透,也有淚水的滑落。她潛心課堂教學,裸備、磨課、反思、問策、拾遺,一次次熬白了窗外的月色,在“2019鹽城市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質課大賽”中斬獲一等獎第一名。她是“知心姐姐”,一學期與100多名過敏體質、留守兒童以及單親家庭的孩子談心,給他們鼓勵,給他們信心,給他們一個溫柔的懷抱,在孩子心中播下愛的種子,相信歲月的美好。“潛心積慮以求精微,隨事體察以驗會通,優遊涵養以致自得。”王海迪和所有老師一道,給幸福完整定義。

新教育,馥郁滿園

教師在研討新教育

這是一群人的行走。體育老師韋海鵬體悟到,理想的課堂應有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應當簡約高效,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而他正在不斷的實踐與證明中探索著全新的教學線路。“激趣、靈活、活動、賞識”,這是數學老師顏莉莉的教學關鍵詞,她在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自由、平等、和諧、輕鬆的氛圍中實現自我追求。“當你潛心要在教育上為孩子們做出點什麼時,不僅要有用心良苦的創意,更要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和激情四溢的踐行。”紀娟老師想的,是用博學和愛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做一個美的傳播者,讓孩子在音樂的世界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與創造美,工作3年的邱昊老師著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要“唱得幸福落滿坡”。

立師德、強師能、樹師表、鑄師魂。為師,當有水之柔情、堅韌、淡泊、明淨、執著,每學年一次的“如水好教師”的評比,搭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而一個個名字的書寫,是鄉村教育守望中的一股股水木清流。正如一位老師所說:在這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微小的個體,只有通過不斷的前行,才能創新出屬於自己的“品牌”。這品牌裡,盛裝著如水的善念、如水的德行、如水的胸懷。

若水亭裡,文以載德,開始“最美規則行”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化牆上孔子浮雕栩栩如生,登高臨遠,有著“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遠古詰問。新教育,信教育,是對“面對疫情,教育何為”的現實作答。疫情大考,亮出規則缺失的生命危機,新時代新德育的踐行從信守規則破題。若水亭裡的春色,也因《最美規則行》微課程的落地,更添生機。

敬畏自然之水、潤澤生命之水、激揚文化之水,多年來,校本課程《水沐年華》一直是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法”。而今,厚養道德之水的注入,更具時代內涵,直指教育本真。“規則,讓生活更美好,讓生命更雋永。”該校校長張勇說,規則重建,在於讓孩子逐漸明白福禍相依的生命觀、命運與共的自然觀、幸福完整的自我觀、天道酬勤的行動觀。而生活,無疑是最好的教育。

新教育,馥郁滿園

什麼是規則?是責任,是關愛,是細節,是期待,更是養成。教常技課的老師準時進行線上教學,有教唱歌曲的、有指導繪畫宣傳防疫的、有指導給“最美逆行者”寫信的、有示範健身遊戲的、有指導科學小實驗小製作的……復課前,全科協同,打造“空中德育課堂”:《誠信篇》,顏莉莉;《網絡學習篇》,王曉蓮;《考試篇》,黃九銀;《公共集會篇》,沈灑賽;《食堂就餐篇》,吳國海;《禮儀篇》,李豔華……復課後,《最美規則行》十個篇章,十個智慧團隊,通過鮮活的圖文,深入淺出地講述關乎規則的故事。

“家庭,應站在教育的第一線;學校,必須補上科普教育的短板;線上教學,未來可期,需要我們用一種更積極的姿態去迎接它的成長。”“真正讓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裡不光得到文化知識的薰陶,更多的是獲得情感價值的體驗。”“規則也是一種文化。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每一個景點都成為孩子們接受規則薰陶的主陣地。”“孩子們當如小王子,無論是遭遇狐狸、玫瑰,還是隻有三枚花瓣的沙漠花,都始終牢記自己承擔的愛與責任。”傾注於規則教育,老師們對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入。實現規則觀念和規則行為由他控到自覺的轉變,目標已定,路徑清晰。

疫情似鏡,照出境界高低;規則如繩,測出是非曲直;生活是詩,共同守護美好。4月15日, 該校五(1)班“規矩與責任”主題班會如期進行。“在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奮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刻,讓學生養成規則意識,分清是非,提升自我規則意識和理性精神,刻不容緩。”班主任感言。“只有自己學會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只有人人都能自覺遵守規則,我們的社會才能安定、和諧、有序。比如,我們在家學習也要講規則,要學會思考、學會自律。”學生們紛紛吐露心聲,發表自己的感受。

“一場疫情也讓我們明白,磨難壓不跨,奮起正當時。張勇在國旗下的講話猶在耳畔迴響,“我們要永遠保持上進心,像水一樣,朝向大海,永不停息,去遇見更好的自己,努力讓生命更豐盈、更出彩、更幸福。等風雨經過,待春暖花開,願歸來,你已自然生長!”

新教育,馥郁滿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