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仅7例!怪异脑病让年轻夫妻两个孩子接连夭折,医生耗时9年在两万个基因中找出真凶

小鹏(化名)夫妇是一对年轻的 80 后夫妻,结婚后就向往着有儿有女,简单热闹的小幸福。2009 年,小鹏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 幸幸 "(化名)出生,夫妻俩正沉浸在新生命带来的喜悦中,命运却突然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喂养困难、抽搐、肌张力高 …… 在幸幸 24 天大时出现了上述症状,四处求医未果。最终孩子没能熬过 2 岁半。2012 年第二个孩子 " 福福 " 出生,也出现了和 " 幸幸 " 同样的症状,最终离世。

小鹏夫妇和中信湘雅医院遗传科的医生并未放弃,经过 9 年的努力,最终在两万个基因中找出真凶,全球仅 7 例。如今,在中信湘雅 PGT 技术的帮助下,他们即将迎来自己健康的宝宝。

两个孩子接连夭折,找不到病因的致命脑病

小鹏回忆,第一个孩子 " 幸幸 " 在出生后第 24 天,突然出现吸奶困难,阵发性抽搐,夫妻俩赶紧将孩子送进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孩子大脑发育异常,但除此之外,医生也找不到发病的原因,只能对症治疗,稳定病情。

夫妻俩将孩子带回家,精心护理。但揪心的是,病情并没有好转,他的头围增长不断减慢,身体的发育几乎停滞,智力、语言及运动能力发展极慢,2 岁时仍不能翻身,更不会说话。即便如此,夫妻俩也接受了现实,打算就这样照顾孩子一生,只要他活着就好。但这点最后的念想最终也被病魔掐灭,孩子没熬过 2 岁半,就离开了他们。

夫妻俩想着,两人身体健康,双方家族也都没有类似的疾病,第一个孩子出现这怪异的脑病应该只是偶然,从悲痛中缓过神后,小鹏夫妇的第二个孩子 " 福福 "(化名)在 2012 年出生,战战兢兢等到孩子过了 20 天,却不想在出生后 22 天," 福福 " 也出现了和 " 幸幸 " 类似的症状:喂养困难、抽搐、肌张力高。

检查后又是脑部异常,这一次,夫妻俩终于意识到这个病没那么简单。于是在就诊的医院做了各种遗传代谢病的分析,但没有找出病因。

2 万个基因中揪出病因 全球仅 7 例

两个孩子都出现了同样的病症,夫妻俩开始怀疑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他们决定找专业的医院和医生进行咨询,希望能找出病因,并寻找生育一个健康孩子的可能。

2014 年 2 月,夫妻俩来到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医院遗传科医生一方面询问了 " 幸幸 " 之前出现的症状,同时给 " 福福 " 做了全面的检查。排除了环境因素之后,护士抽取了父母和孩子的外周血,做了当时技术允许下几乎所有的遗传学检查,一系列的检测一项接一项,前后持续了四年,可所有的结果都提示 " 未见异常 "!

这些 " 未见异常 ",让孩子的病因更加扑朔迷离,而此时," 福福 " 也走了。但小鹏夫妇和中信湘雅医院遗传科的医生依然没有放弃。2018 年 8 月,该院将小鹏夫妇与孩子三人的保留样本同时进行了包含人类基因组 2 万个基因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这一次,终于找到了病因!

通过全外显子组比较分析,医生在孩子的标本中检出 PLAA 基因的两个突变,分别遗传自小鹏夫妇二人,小鹏夫妇各携带其中一个杂合变异。

原来 PLAA 基因突变就是给小鹏夫妇带来巨大痛苦的 " 真凶 "。据悉,PLAA 基因突变可引起伴进行性小头畸形、痉挛和脑异常的神经发育障碍(简称 NDMSBA)。这一疾病的主要特点就是:婴儿期出现的进行性小头畸形、痉挛和严重的全面发育迟缓,继而引起精神发育严重迟滞和运动功能严重受损或缺乏。

科学家直到 1991 年才发现并研究 PLAA 基因,2017 年才报道第一例临床病例,目前全球仅报道了 6 个患病家系,而小鹏夫妇是第 7 个家系。

PGT 技术将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宝宝

NDMSBA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就是必须同时携带两个致病突变才可能发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小鹏夫妇各自携带了一个杂合突变,却依然健康,而两个孩子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症状。

如果小鹏夫妇自然怀孕,其后代将有 25% 的概率患病。为了避免再次生育患儿,小鹏夫妇决定在中信湘雅医院通过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技术进行助孕,排除 PLAA 基因突变,生育健康的孩子。目前,小鹏夫妇已成功在中信湘雅完成 4 枚胚胎的遗传学检测,有两枚胚胎无已知疾病再发风险,可供移植。

专家表示,小鹏夫妇坚持 9 年、" 长征 " 似的病因检查战役最终得以胜利,马上也会迎来自己健康的孩子。这得益于遗传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更重要的是他们完整地保留了患儿的样本和病史资料,及时寻求了专业的遗传咨询,这才让最终成功挖掘出病因成为可能。

专家提醒,对于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不能报存侥幸心理,建议来专业的遗传咨询检测机构进行专业的遗传生育指导。 在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身上找到遗传缺陷是最直接的疾病诊断证据,因此,及时妥善保留患者样本是极其重要的 !

随着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应用广泛普及,疾病诊断能力随之也显著提高,以往未发现致病原因的病例可以重新进行检测分析。各类新技术在专业医生的合理使用下,将会给大众,尤其是罕见病家庭,带来更多的福音。

潇湘晨报记者张树波 通讯员万振兴 戴聪伶 胡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