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人性之辯


漢地歷來對人性有不同的說法。


戰國時期的告子認為,人性本無。就像湍急的水,可以往東流,也可以往西流,同樣,人依靠種種因緣,可以變成善,也可以變成惡。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堯舜跟桀紂一樣,君子與小人一樣,都是天生性惡。賢劣的差別,只是後天環境對人性的改造。


漢代思想家揚雄認為,人性本是善惡混合,修善則成為善人,修惡則成為惡人。


這三種觀點,如果以智慧來分析,都不太合理。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為什麼呢?


首先,用水來證明人沒有本性,這個比喻很難成立。


因為水向東或向西流淌,只是在講一種現象,而不是本質。


本性應該是像火的熱性、水的溼性一樣,是一種本質的東西,所以水流的比喻不太合理。


第二種認為人性惡,但可以變成善,這種說法也不對。


所謂“本性”,應該是沒辦法改變的實體,如果真的是惡,又怎麼可能變成善?灌輸再良好的教育,也不可能變成善人。


第三種認為,人性是善惡混合的。


那麼這種混合,是水乳交融變成一體呢,還是各自分開的?


如果是分開的,就不叫混合;如果是一體的,本性怎麼可能在同一時間又是善又是惡?變成善人的時候,惡的成分到哪裡去了?變成惡人的時候,善的本性又去了什麼地方?


通過以上分析,說人性本無、本惡、善惡混合都不合理。


合理的觀點應該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用《三字經》來講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性本來是善的,但因為受環境等影響,表現出來的習氣各不相同。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孟子說過: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是“仁”,羞惡之心是“義”,恭敬之心是“禮”,是非之心是“智”。


而這些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


就好比“惻隱之心”,你我都有,看見眾生特別悲慘,自然會生起一種悲憫。


“羞惡之心”就是知慚有愧,雖然環境的影響讓有些人不懂慚愧,但只要是人,在某方面還是有底線的,跟動物不一樣。


“恭敬之心”,不管是什麼人,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


是非之心”就是明瞭利害,懂得取捨。


所以,仁義禮智,人人天生都有,並不是外境強加於我們的。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沒有人是壞人


其實,每個人今生有不同的習氣,這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前世帶來的。(有些人沒學過相關知識,也從來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不一定知道,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人不過是物質的產物,突然來到這個世界而已。)


儘管習氣不同,但每個人本性都是善的。


這方面,佛教與孟子的說法比較相似。


《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這是佛教對人性的描述,也就是說,每個眾生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但因為被各種客塵汙染了,所以沒辦法現前。


佛教認為,人的本性中沒有爭論、慾望等,更深一層的話,人性遠離善惡等一切戲論。


但暫時來講,要承認人的本性是善——你們也許沒有特別關注過佛教,如果關注了,應該有不同的體會。


我剛才跟有些老師說,佛教講的中觀、如來藏和因明辯論,與現代社會最頂峰的理論可以互相印證,而且在對比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它的優勝之處。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也許有人問:


“既然究竟來講人性遠離一切言思,超越一切概念,那能不能感受到呢?”


實際上,通過修證是完全可以的。


但這個層面很高,今天暫且不談,我們要講的是人性本善這一面。


可能又有人問:“如果人性是善的,就不可能變成惡了,剛才你對荀子的駁斥,會不會也落到自己頭上?”


其實不會。因為我所講的本性善,只是從暫時層面講的。


美國有位著名的魏斯醫生,出過《前世今生》等暢銷書。


他在《來自神靈的訊息》中,也揭示了人的本性是平等的、善的。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魏斯醫生問:“如果人性是完全平等的,為什麼有些人心地好、長相好、智慧好,而有些人什麼都不好,又壞又窮又難看?”


神靈用比喻解釋說:“就像一顆鑽石,本身蘊含七彩光芒,但如果蒙上灰塵,光就不明顯了。人表面不平等,就如同鑽石上的灰塵厚薄不一樣,但本心就像鑽石能放光一樣,是平等、相同的。”


在座的每一個人,本性中都有慈悲、智慧的一面,但因為後天教育、環境等影響,這種善可能被覆蓋了,以至於有些人很愚痴,有些人很迷茫,有些人非常不成功。


如果把每個人的本性真正開發出來,那“善”完全可以顯露。


唐太宗就證明過這一點:


當年他在執政期間,有一次問390個死囚有什麼心願,死囚們都說,很想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兒。


出於憐憫,唐太宗決定放他們回家,不受任何約束地與親人團聚,但必須遵守一個約定:來年九月初四準時自行返獄伏法。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是前世帶來的!

聽了這個決定,有大臣忍不住提醒:


“他們都是罪大惡極之人,如果放虎歸山,有去無回怎麼辦?”


但唐太宗仍堅持這個決定,將390人全都放了。


讓人想不到的是,到了約定的期限,所有死囚一個都沒有逃跑,真的全部回來了。作為獎勵,唐太宗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可見,大惡之人也有善的一面,只要因緣具足,這種善就可以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也要挖掘出自己潛在的善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