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逻辑看“子非鱼”,惠子输得一塌糊涂

看到头条上很多人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地胡说八道,说庄子和惠子在“子非鱼”的辩论中是强词夺理的杠精,这是完全没有理解庄子,用固有的逻辑思维去看庄子,才是最大的误解。惠子之所以是惠子,因为他永远达不到庄子的高度。庄子如果辩输了,为何会写进自己的书?庄子的每一个比喻、故事都有深意,不可能把一场辩论输的不能表达自己理念思想的片段收入书中。

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熟知内容的人可以略过此段。故事源于《庄子•秋水》,原文大致意思为:庄子和惠施出游,看到濠水里有鱼在游。庄子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马上反驳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又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就这么一段故事,其他几句都很好理解,最后两句稍微翻译一下: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最初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在濠水边上就知道的。”

这一篇怎么理解?关键在于参照物,就像数学和物理中,下一个前置定义是关键,定义和参照物变了,一切都变了。

那么惠子的参照物是什么?他认为人是人鱼是鱼,两个孤立不可交流的。而庄子认为人和鱼是可以交流的,这符合他的齐物思想,符合他的万物与我并生的天人合一思想。那么不同事物间是否真能交流?如果把庄子惠子换个场景大家就明白了:

庄子惠子走到濠上,庄子发现乌云密布蜻蜓低飞蚂蚁搬家…于是他说:“天要下雨了”,惠子杠到:“你不是天怎知天要下雨?”庄:“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天要下雨?”惠:“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天要下雨;你也不是天,当然也不知道天会不会下雨,这是可以肯定的。”庄:“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刚才不是知道我知道天要下雨这件事了吗?我在濠水上就知道你能知道我知不知道天要下雨这个事了。”(这句最难理解,可以理解为惠子虽不确定庄子知道天要下雨是不是真的,但其实是已经知道庄子看起来好像知道天要下雨这件事)。

人不是天,就一定不知道一些天的规律吗?显然是不对的,人通过观察一些天的现象能大概率判断准确天气。所以,人就不能知鱼吗?

所以庄子所阐述的是自己天人合一万物并生的思想观念。大家以为最后一句庄子莫名其妙强词夺理,其实不然,他在“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句不但已经解答了惠子,而且埋了一个坑,不管怎么惠子怎么样回答都是错:如果惠子不能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先不管庄子知不知道鱼之乐是真的,但有“庄子知道鱼之乐”这么一回事),那他怎么反问?所以庄子最后一句就是强调惠子是知道他知道鱼之乐这件事的,在濠上就已经知道了。好,惠子是知道了庄子知道鱼之乐而进行反驳的,只不过他无法确定庄子是不是真的知道鱼之乐,那么惠子既然能知道庄子知道鱼之乐这件事,那么庄子为什么就不能知道鱼之乐这件事呢?

有人会开始杠,同类之间有语言,当然能知道,不同类之间没有语言,怎么知道。但不同类就不能沟通了吗?知道只能靠语言吗?这就是前提假设,惠子的前提假设就是不同类不能沟通,但庄子的思想本身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万物怎么可能不能沟通?就像上面举看天气的例子,是非高下立判。

又有人会说,天气是客观的,但“乐”是主观的。鱼没有主管感情,怎么知道它“乐”呢?这就又是一个大问题。”乐“是什么?为什么”鱼“叫做”鱼“,而不叫”狗、猫、石……“乐是人主观定义的,但完全没有迹可寻吗?既然有迹可循,就能确定”乐“,既然能确定乐,既然我们可以定义”鱼“,为什么我们不能定义”鱼之乐“呢?抛开固有的参照,看问题的结果就会不同。

哲学是让人跳出固有参照物的思考方式,如果不能以哲学的思维去看庄子,永远读不懂庄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