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读经典著作?

如果今天你特别想读一本书,到处找人请教,那么,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贩夫走卒,基本上都会给你一个同样的回答——阅读经典!

这个答案特别正确。专家学者之所以推荐经典,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学问就来自于经典;普通读者虽然平时最爱看的都是一些流行畅销书,但是,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最好的作品,就是经典。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谈读书的时候说:“我个人觉得,把经典著作读透就行!因为,经典著作经历过无数人的检验,也经受了时间的检验,精读一些经典著作应该不会浪费时间,是会有经济效益的!”

那么,什么是经典著作?

大文豪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大师的定义果然高深莫测,一两句话就让我们似懂非懂,捉摸不透。在细细思索之余,我们不妨看看常规的定义。

根据词典的说法,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如我国传统图书中的经、史、子、集。

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比如我们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论语》等,就有此殊荣。

而经典之所以叫做经典,是因为他们创造力强,内功精深,厚积薄发,高度浓缩,因此不容易老化。诸多经典书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马克思盛赞古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就在于他们是激发人类创造力不断迸发、永不枯竭的源泉。

要想成为文学、艺术、经济学等领域的创造性大师,没有经典的熟读和积累,根本不可能,这就是“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的奥秘所在,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成为流行的口头语。

为什么要读经典?

法国著名作家米歇尔·布托尔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

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 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这个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

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当代那些真正大师级作家,例如博尔赫斯,例如纳博科夫,又例如卡尔维诺,都是从经典尤其是古典作品中走出来的--不,他们才不想走出来呢,那是他们的营业源和休憩地。

讽刺的是,他们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作家,这种误解,在于他们的读者只读到他们为止,而不读他们所读的并使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古典作品。

读者这种偷懒,主要是源于这样一种错觉,以为文学是一路发展下来的,以为人类的才智是一路发展下来的,只要我们把握现在,我们就知道过去,甚至毋须知道过去。

事实恰恰相反,不知道过去,就无从把握现在。同样恰恰相反的是,文学不是发展的,而是变化的,即是说,我们现在作品,最好也只是像古典作品那样好(事实是永远达不到),文学绝不存在现在比以前好这回事。

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去年在温州市图书馆谈起儿童阅读时说:我反对开卷有益,童年阅读,注定一个人的成年阅读品味、水平和修养。

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一首名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经常被人引用,他写到

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孩子如果最初看到一朵美丽的花,他就变成那朵花,如果看到是一篇荒芜的草原,荒芜的草原就成为他精神的构成。

他举了一个例子,俄罗斯电影大师、著名艺术家塔托夫斯基说,童年阅读,有一件事对他影响非常大。他小的时候,母亲引导他读《战争与和平》,并且在未来的若干岁月里,经常和他一起欣赏这部长篇剧作的精彩片段,向他分析和指出其中的精巧和细致。

所以塔托夫斯基后来回忆说,《战争与和平》成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味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能给我一种嫌恶的感觉。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经典给了你充足的精神给养,经典让你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经典让赢在起跑线上。

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挫折和烦恼的时候,有的人到处向人请教,有的人一个人苦苦思索,其实,只要你回归经典,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遇到的问题,其实前人也一样遇到,而且大多还有了解决之法。

我们应该读哪些经典著作?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明,留下来大量的经典作品。但我们必须明白,不是所有的经典著作都值得我们阅读。

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等等,这些自然科学的著作的确是经典,但它们的原创思考已经被现代科学知识所吸收,只适合专业读者阅读。

相反,《论语》《圣经》《荷马史诗》这些作品虽然更早,但在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都历久弥新、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值得每一代读者都应该阅读。

也就是说,现代的经典阅读主要以文史哲为主,尤其是诗歌和小说,更是经典的重心。我在这里特别想提醒各位读者朋友,趁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文学经典,好处不用多说。当你年纪大了,即使你依然坚持读书,恐怕你的阅读重心已经不在文学上了。

至于应该读哪些经典著作,其实,前人已经为我们选好了。外国有大名鼎鼎的《企鹅经典丛书》,国内有《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都是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和翻译。

国家教育部有一个推荐的必读书目,这些基本上都是中国最经典的作品,虽然是推荐给中小学生的,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在读,也看不懂。这些经典,无论以前有没有看过,成年后应该不断重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本人也算是熟读百家著作,结合梁启超、朱光潜等国学大师的推荐书单,写了一个经典阅读推荐书单,大家不妨借鉴一下。

【中国经典入门十书】

1,《诗经》,中国文学、中国诗歌的童年,也是最美好的文字。推荐余冠英的《诗经选》。

2,《论语》,经典中的经典,中国人思想的来源。首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3,《孟子》,孔孟并称,气势磅礴的好文字,也有很好的民主思想。可读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4,《老子》,中国最早最好最深的哲学。首选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

5,《庄子》,才华横溢的哲学和文学经典,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将哲学和文学结合得最好。首选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6,《史记》,史学名作,也是文学杰作。大部头,必读十大名篇。

7,唐诗,中国诗歌以唐诗为代表,以李杜为首,《唐诗三百首》,为基础入门读物。

8,宋词,选本以《宋词三百首》为佳。

9,明清小说,艺术性首选《红楼梦》,不过男生可根据兴趣先读《三国》或《水浒》或《西游》。

10,文章名篇,历代散文选集,以《古文观止》为入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