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的“中公”、“華圖”


咱們都知道科舉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是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和現在考公務員差不多,正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想通過考試一舉成名。


古代科舉的“中公”、“華圖”


多少窮書生指望著一朝考中,走上人生巔峰,從此高官厚祿、一生無憂。看看范進和周進就明白,為什麼他們窩囊半生、屢試不第還要如此鍥而不捨的參加科舉,甚至變得瘋癲。


就是為了頭頂這項烏紗帽,無數的舉子們都打了雞血一般嗷嗷叫著往科舉這根獨木橋上衝,比現在高考、國考殘酷得多。人人都希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古代科舉的“中公”、“華圖”


但科舉終究是殘酷的,想通過科舉一舉奪魁的人有增無減,考上的就只有那麼幾個名額,於是更多的人就是年復一年的報考,名落孫山,再考。如范進雖然辛苦了半輩子但好歹考上,成了別人口中的“範老爺”,更多人則默默無聞淒涼的死去,成了炮灰。


現在考研、考公等輔導機構宣傳的熱火朝天,什麼“紅皮書”、“四套卷”、“三年高考,五年模擬”這種輔導資料鋪天蓋地,在教育並不普及的古代,是否也有相應的培訓機構和參考資料對科舉的士子們進行輔導呢?


古代科舉的“中公”、“華圖”


還真有,您千萬別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古人把培訓機玩的那叫一個風生水起,絲毫不遜色於現在。

宋代培訓達人呂祖謙老師,進士出身,呂學鼻祖,他辦的學院就有相當的課程,是專為科舉而生,幾乎相當於現在的“中公”“華圖”。

呂祖謙老師出一種類似於《三年模擬五年高考》的東西,還有各類輔導書,黃皮的,故而稱作“黃冊子”。宋詩所謂“區區黃冊子,所事惟奪魁”,說的就是黃冊子的存在,完全是為了輔導學生考高分兒。


古代科舉的“中公”、“華圖”


但宋代人普遍鄙視黃冊子,認為應試教育不能為朝廷培養真正的人才。然而鄙視的話,並沒什麼卵用。因為黃冊子在當時千萬人過獨木橋就是管用,考生用這個,就是比不用的考得好。

朱熹以前很煩呂祖謙這一點,認為人踏踏實實做學問就可以了,學問做好了,科舉自然能考好。但實際上,考試和學問真是兩碼事。就像高考,你學問再大,不明白考試的章程,不知道應對科考的技巧,也是十分不行的。朱熹的兒子朱塾,水平不能算差,就是屢次都考不上,又沒老師敦促,十分貪玩,最後也只得送到呂祖謙那裡複習去。


古代科舉的“中公”、“華圖”


元、明、清的科舉培訓,比現在“高三”有過之而無不及,比現在培訓機構更虐、更嚴苛,學校會給適齡學員發放各色教育心得和科場指南,也就是現在的考試大綱。那時候是宗族制度,所以也有科考大族。因為往往是某個家族的教育搞得非常好,考中的特別多,這個家族的前輩,就更有可能教育出高分子弟。譬如王世貞家,四代出了十個進士,這種情況可以類比現在高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的現狀,其實這種問題早就存在。

總之,把“國考上岸”的人和舉人、進士劃等號,不是沒道理,古代確實是有“上岸者輔導”這個工種的,科舉時代的“中公”、“華圖”也是很專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