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国旗头像”是基于什么心理?

几天下来已经见怪不怪了,前几天,在朋友圈索要国旗头像确实在朋友圈刷屏。不知道你有没有跟风过,都没关系,今天一起来分析一下,究竟我们为什么会做这个动作?动作背后到底是什么心理的驱使?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国旗头像”是基于什么心理?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事件的本质:一个成功的用户教育过程。为什么这么说?无论事件开端在哪里,我们找一找这件事最大的赢家是谁?不是你不是我,而是微信,基于微信的一个换国旗头像的H5几乎被点爆。能够让大规模用户掉进指向性动作指令的圈套,到底利用了哪些人性的特点呢?

1,从众心理:很多人几乎还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始末,也不知道发这个朋友圈会带来什么?甚至都没有思考过,注意的是这里说,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人,那么这些人基本上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从众心理不仅是人类才会有,似乎是动物的通性。实验发现从众效应出现在很多生物群体,尤其是群居类生物,这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如果非要追溯的话,应该也不难理解。远古时期,人类语言并不发达的时候,人类通过模仿、跟从来确保较少遇到困难或危险,衍化至今,人类还没有抛弃这个本性,是因为惰性。跟着别人总比自己主动去找一条新路,要轻松得多,这条路别人走过,那我走应该也不会有危险。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国旗头像”是基于什么心理?

很多商家也正是利用部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来成交,比如直播购物,通过一个网红或者其他的背书,快速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连接,在网红的指引后,通过数据营造出很多顾客都在购买的景象(事实情况却无人去开证,或者说无从考证),用从众心理驱使屏幕前的消费者产生消费动机,同时再利用限量、限时优惠等饥饿营销的手段将消费即时化、提前化。

2,社交货币驱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交货币?你们是否还记得当金庸老先生离世的时候、褚时健先生离世的时候、杨绛先生离世的时候朋友圈那一两天也井喷式出现相关文章的转发,那么部分人确实是如上所说的从众心理,更多的呢,还会有社交货币的驱动。因为这时候,我转发了金庸老先生就代表我致敬武侠小说,转发杨绛先生就代表致敬文学等,那么今天我转发索要国旗,似乎就把这和爱国画上了等号。这就是我们说的社交货币,这是我能够把自己和目标人群自动归类的一个资本。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国旗头像”是基于什么心理?

有一个学员,她的客户很敬佩褚时健老先生,在老先生去世的时候,这位学员就转发了缅怀老先生的文章,因此获得了客户的好感,并且安排了时间拜访。可是问题来了,当真正聊到了老先生的事迹时候,发现这位学员并不了解,结果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很多人会想:爱国和转发索要国旗被画上了等号,所以我要表现我的爱国,那么我就要转发。

3,盲目归纳演绎:看到一位朋友转发索要国旗头像,我就问他说:“这么做真的可以实现吗?”答说:“可以”,结果他等了1个小时、2个小时、24个小时,都没有实现。于是我问他,那你当时为什么这么肯定能实现呢?他给出了他的推理:这么多人都会转发,而且很多人的头像确实也带了国旗,别人都可以,我肯定可以啊,因为我是把他的话原封不动地抄下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却不行?难道我们被区别对待了?后来求证得知,原来成功更换国旗头像的朋友是自己手动更改的。但是对于很多人,都喜欢发挥自己的联想,通过归纳和演绎去推理可能发生的结果,并且表面上没有毛病。

4,求证心理:也有部分人,对这件事是充满质疑,但是抱着求证的心理,转发了,求证到结果后,很多人会回来删除自己的转发,默默匿起。当然还有人会选择更换完头像,谎称验证成功,以此制造出“皇帝的新衣”假象。同样是求证心理的驱使,但是结果也会有不同,这是行为动机类似,但是潜在的心理渴望不同。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国旗头像”是基于什么心理?

5,爱国心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会有人因为爱国的思想,而掉进了转发的圈套,这样的人会因此消耗部分情感账户,这样的事情多了,耐性就会磨灭,原本爱国的心也逐渐消沉,就像“狼来了”的故事。

综上所述,同样的行为背后,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不尽相同,及时行为动机相同,深层的心理渴望也并不一样。所以说,与人交往时,切忌不可执着于表象,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最后还有几种现象,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什么心理?

(1)发完朋友圈之后,默默删掉的人:假装爱国,交完智商税之后,掩饰一下肤浅的自己;

(2)辟谣派:醒醒吧,肤浅的人们,你们的智商有待提升;

(3)辟谣+产品:别傻了,别自嗨了,快来买货;

(4)发完之后自行添加国旗头像:举世皆浊我独清;

(5)发完之后没换头像也不删除:爱国;

(6)自己PS换头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7)自始至终没掺和:无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