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最大的風險為什麼不是“去中國化”?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13日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指出,或許逆全球化趨勢不可避免,並最終成為定局。全球產業鏈未來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的去中國化”。

他的這番話可以視為對我新近有關論點的某種間接呼應。在11日的《白宮經濟顧問的話為何引發揣測?》一文中,我提出,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政府必然的選擇是從全球化部分抽身、戰略收縮,進而推動製造業迴歸,構建完整或可靠地產業鏈和供應鏈——迴歸本國或遷至盟友和夥伴國家。他會在關鍵的和戰略的領域與中國“脫勾”,但無意推動美中全面脫勾。

作為一位特立獨行而自負的總統,特朗普幾乎全盤否定了其前任們的政策,無論是什麼黨派的,並針對冷戰後美國大力推行的全球化戰略、貿易政策及美中關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就全球化戰略而言,他總的認為,美國付出很多,但收穫很少;便宜了別人,卻使自身受損。

前者,他大力推動從國外撤軍,對別國的人權問題漠不關心,並宣稱不再謀求改變別國,大幅削減了奧巴馬政府時期擴張的對外經費。

後者,他對經濟全球化削弱美國製造業,大量減少工作崗位,損害中產階級利益,憤憤不平,因此千方百計促進產業迴歸,並通過與別國的貿易談判,將工作機會帶回本國。

就貿易政策而言,他頻頻“退群”,推翻前任的貿易協議,重啟談判,先後在北美、韓國、日本和中國,取得重要進展,成果顯著。

就美中關係而言,他在上任首年就打破禁忌,將中國明確定義為“戰略對手”,宣佈對華開展全面大國競爭和地緣競爭,之後在包括貿易、臺灣等在內的政策分支頻頻與中國展開對抗。

以美國優先為施政旗幟的特朗普推行的對外政策,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麼就是“調適”,而非徹底改變。

在全球化戰略方面,他所要的不是逆全球化,而是使全球化更好地實現美國利益,因此如果做得到,他會全面進行戰略收縮,以便集中精力做大事。

不過,作為總統,他不能做到一言九鼎,而是必須兼顧各方意見,並受到相應的掣肘,因此,我們看到他的幾乎所有政策方向都不能完全如其所願,而是向反對者有所妥協。

他眼裡的大事之一是調適美國的貿易政策。

長期從事地產商工作使之成為格外看重貿易政策的總統,並將其作為施政的重點領域,上任後幾乎全方位地以關稅為武器,分兵突擊,謀求與各國(地區)簽署新的更有利的貿易協議。

他的核心觀點是“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在他的影響下,現任政府在貿易政策上全面開花,攻城略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確實逐漸在改變美國的對外貿易格局。

特朗普眼裡的另一件大事,是調適美中關係。

他上任後就快速凝聚朝野各方意見,促使“華盛頓新共識”最終成型,將中國視為美國的長期挑戰和主要對手,並以《國家安全戰略》對中國“主要戰略對手”的定性為起點,系統地調整對華政策。中國實際從兩國建交開始就享有的優惠和便利不復存在,兩國進入全面戰略競爭。

特朗普政府的第三件大事,我認為應該是“調適世界秩序”,包括全球化戰略,使其更好地服務美國利益。

自從走出孤立主義,美國領導和世界秩序就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確保美國主導世界秩序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不管誰任總統,都不會改變這個根本。

特朗普也無力改變,全盤否定全球化,繼而推行逆全球化,等於全盤推翻戰後世界秩序,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他所做的是對全球化戰略和世界秩序進行調整,使美國從現有的全球化和世界秩序中,適度“戰略收縮”。

他不會贊成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權,用中國人的話講,他是要改善和加強美國對世界的領導,貫徹美國優先的原則,實現美國再次偉大和持續偉大的目標。

最後回到所謂的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在前述特朗普對外政策決定下,“去中國化”本身是個過於泛泛的概念,完全不能概括中美經濟和貿易關係改變的特點。

中國參與世界貿易,參與全球分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分工,主要是在中下游,以高科技為核心的上游產業鏈在中國還很滯後,也不完備。

這本是中國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在美國看來,中國也制定了相關的規劃。

但隨著中國內部定向,對外政策重大調整,美國認為實行“建設性接觸的融合政策”已無法實現其“初心”,美國對中國的認識由此產生深刻變化,對華政策戰略性調整持續進行,對中國發展高科技和高端產業有利的美國通道和西方通道將越來越窄。中國未來更多地需要“自力更生”。

美國首要的是嚴防死守,確保自己在上游產業鏈中的優勢,其次是要全力爭取在中下游產業鏈中的關鍵領域的掌控權,比如稀土產業。或者採取產業迴歸本國,或者採取轉移到盟友和夥伴國家的方式。

完善本國產業鏈,使供應鏈更加可靠,以防受制於中國,並獲得大國競爭的戰略基礎,將是美國的目標。但它不大可能大包大攬,把所有產業鏈都轉移到本國或其他國家。

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以及西方,都不是鐵板一塊,各國(地區)擁有不同的經濟和其他利益。其他國家不大可能跟美國完全步調一致。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中國仍將保有現有中下游產業鏈的某些優勢,但要想將產業鏈上移,更加獨立自主,進而從一個發展型大國發展為發達型強國,將變得十分困難。

歸根結底,美國想要的效果是,其產業鏈和供應鏈很可靠,在上游產業鏈方面長期保有優勢,必要時可以牽制你;而中國面臨的情況則是,在上游產業方面對西方對美國很依賴,搞上去很難,同時中下游產業鏈為了維持下去,為了經濟增長,出口還有求於人,但在關鍵產業上對美國沒有任何牽制力。

一旦兩國關係惡化到相互敵對的程度,美國就可能通過戰略競爭,通過地緣政治對抗,通過全面的次冷戰,甚至通過中斷戰略和關鍵領域供應鏈的方式,達到癱瘓對手經濟和社會的目的,尋求徹底戰而勝之的結果。

就此而論,過去美國對中國只有“陽謀”時,有些人不斷渲染美國“陰謀論”,採取戰狼式策略,並以口水戰為樂,終於如願以償,美國開始走向對立面;眼下有些人喊打喊殺,甚至聲稱“丟掉幻想,準備打戰”,進行反智主義的宣揚,則必將使中美關係進一步走向死衚衕。

但美國人不會那麼傻,如你所願直接動刀動槍。與大國對抗,它有成捆成捆的經驗,也有除戰爭以外的大把大把手段可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