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稿:独自登高处,笔底汇千流——杜甫《登高》的景与情

PPT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PPT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PPT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PPT人生经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登基的那一年,因此他可以说是开元盛世的同龄人。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青年时代,他曾漫游吴越齐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24岁时应举不第。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入门闻号咷, 幼子饿已卒。”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逃出长安,潜逃到皇帝所在的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漂泊西南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依靠友人严武,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PPT诗歌风格: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赵翼曾说“盖其(杜甫)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入无浅语”,说的是杜诗内容的深广厚重。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顿挫”就是诗中的停顿、转析,以及由此带來的抑扬起伏、纵横开阖、等变化所构成的表现形式。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很见功力。

我们一起来看:

PPT1.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

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睛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

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

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

“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PPT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概括起来六个特写镜头:①迅疾的秋风 ②高远的天空 ③哀鸣的猿啼④孤零冷落的小岛 ⑤水落而出的白沙 ⑥低飞盘旋的水鸟。

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

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蘷州的特定环境。夔州在长江之滨,向以猿多著称,夔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诗人在多风的秋日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阔大背景上,看到了迎凤飞期、盘旋往复的鸟群。如果仅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首联真是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然而,一个“哀”字莫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渚、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如果联系全诗来看,这个“哀”字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PPT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使人想到什么?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PPT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样命运多舛,壮志难酬?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虽凄苦冷落却并不消沉。

PPT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把一、二联合起来看,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透过这些沉郁悲凉的对句,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出神入化的刚健笔力。“无边落木”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但杜甫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前人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PPT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前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

这首诗前两联虽然极力描写秋景,但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PPT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请总结出哪八层愁苦之情呢?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迎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此联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另外,“独”字应有两层意思在,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春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自己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就是人生的艰难。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而一人独自登高望远,无祈寿延年之欢,只能惹恨添悲,怅惘苦恨。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慨叹之音自然脱口而出。

PPT1.思考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尾联中的“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3.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表现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杜甫自己曾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登高》确实是这样一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可成”。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一“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PPT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有人评说: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挑千古悲愁于一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