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的啟示:傳播力也是重要的選股維度

《脫口秀大會》的啟示:傳播力也是重要的選股維度

乘著十一長假,把之前陸續觀看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短視頻又從頭至尾串起來完整地看了一遍。在收穫歡笑的同時,我忽然之間意識到:脫口秀大王的評選過程很可能是一個比選美理論更加適合類比選股的敘事。早在1936年,凱恩斯用“選美比賽”這個比喻將我們現在所說的心智理論引入了經濟理論,用它解釋股市等投機市場。凱恩斯認為,人們在決定進行哪些投資時,考量的是其他投資者的想法或其他投資者會怎麼配置自己的投資。這些模式從主觀分析角度揭示其他人正在做什麼或將要做什麼,但沒有考量公司基本面那些實在的證據。選美比賽要求從刊出了100張漂亮女性照片中,競猜者需要將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六張面孔的名單郵寄給報紙。誰的名單與所有投票選出的最受歡迎的面孔最為匹配,誰將贏得比賽的大獎。凱恩斯指出,最佳策略不是根據自己的看法選擇六張最漂亮的面孔。相反,更合理的做法是猜測其他人會覺得哪六張面孔最漂亮。但是如果我們將心智模型帶入下一步的話,這也不是最佳策略。一個人應該做的是猜想其他人會猜想其他人覺得哪張面孔最漂亮。個人認為:選美競猜是一個純主觀思維活動,但它沒有勾勒出人類思維活動的依據與路徑。

那為什麼說脫口秀大王的評選是一個比選美理論更加適合類比選股的敘事呢?

讓我們先來比較一下三者的異同。共同點在於:作為三則不同的敘事,都可以象流行病學中病毒擴散一樣傳播,這一模型在圖表上顯示為先急劇上升,後急劇下降的駝峰形態。差異在於:首先,選美比賽在競猜者眼裡是沒有統一標準,或者是標準過於單一,以致人們不能區分漂亮與更漂亮。這一點不同於《脫口秀大會》與選股,後二者還是有相對統一的標準。我對《脫口秀大會》的評選標準的概括是:

強大的腳本,即含有正能量的價值觀與能夠激發更多受眾共情的敘事、敘事的結構重複遞進;嫻熟的技巧、表演形式的多樣化,比如:音樂要素的引入、情緒對比的誇張、肢體語言、臨場現掛能力,受眾節奏的把控等。總之,能夠增加受眾的視覺與聽覺的衝擊,甚至能夠標籤化。選股的標準概括起來則更簡單:價格是對公司未來收益的體現。我們要警惕反應過度的“指標暴政”,但仍需要堅持理性投資,因為我們從巴菲特等投資大師身上發現了理性投資的可複製性。其次,投票的規則是不一致的。相比於選美比賽,《脫口秀大會》的演員比試中增加了一個領笑員爆燈的環節,而這個環節是發生在表演過程中,時間序列上通常略領先於觀眾投票。這裡就涉及到心理暗示問題——人類個體會下意識的模仿和回應他人。人類心理容易受到暗示的觀點與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截然相反的,後者認為理性經濟人一舉一動都經過精心計算,但人們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提出以前的19世 紀末就早已認知到人類容易受到抽象或細微事例的影響,並且在群體心理的認知中起著關鍵作用。特別是當領笑員是個名人的時候,更是推波助瀾。選股的過程也是一樣,當你通過理性的指標初步篩選出潛力品種時,你甚至會主動搜索資料庫中的賣方報告,而當你發現其中的頭部研究員在報告中給予同等觀點時,你就會更加肯定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次,娛樂敘事與經濟敘事傳播能力不同,前者在時長上比較短暫,通常影響數週數月,但一時的影響規模較大;經濟敘事則一時影響規模較小,但因為廣泛涉及個體的原因,未來可以繼續通過經濟敘事的複製與變異,可能產生更大規模的影響。當然,凡事也有例外,比如:選美敘事由於由凱恩斯引入經濟敘事的名人效應,也能長遠傳播。那麼,《脫口秀大會》的敘事傳播對於選股有什麼啟示呢?今年4月中旬,天風證券金融工程出了一篇關於《基於淨利潤斷層的選股策略》(淨利潤斷層可以視為淨利潤驚喜與價格斷層兩部分),這篇報告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因為依據報告中的回測結果,這不僅是一個長期致勝的策略,甚至可能是一個長期最優策略,至少從長期收益率上看,似乎沒有什麼公開業績能夠與之匹敵。經過一番研究,內部比較統一的認知是:市場對公司業績的變化存在反應不足。

但是在還原研究路徑的過程中,由於底層數據來源的不一致,回測的結論雖然是大方向上能夠顯著超越市場,但也存在著不同數據源回測結果差異較大的問題。有鑑於此,我採用一個偏客觀的第三方數據源,即選取每期淨利潤預報中預告增長的下限(同時考慮絕對值與相對值)大於某閾值的品種替代“淨利潤驚喜”品種,然後再用“價格斷層”挑選出最後入選品種。意外的是,這種偏客觀的做法也顯著落後於以統計研究報告題目中出現的“超預期”詞頻作為挖掘“淨利潤驚喜”品種的回測結果。

因為回測時長已經長達8-10年,這讓我意識到,分析師的主觀集合竟然是一份優質的初選名單。但我仍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了《脫口秀大會》後,我忽然意識到:

敘事的傳播能力(規模)在同一時間點上是不同的。

每個脫口秀作品是通過其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優劣造成傳播能力的不同;而選股的區別在於:

雖然在未來收益預期的選擇標準上是一致的,但個案可以通過更久遠的敘事形成傳播能力的不同,最終通過價格形成不同的收益率。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在其新著《敘事經濟學》提出了敘事經濟學的7個構想,其中第6個構想就是:

“經濟敘事的傳播力取決於重複概率。”

這說明敘事被帶入談話的次數越多,則流行的概率與規模也越大。在淨利潤斷層回測實踐中,我們也發現這樣的現象,同一品種的“超預期”這個詞頻越高(或者說“超預期”報告中的某一品種出現的詞頻越高),依此選股的總體表現也相當亮眼。

而這些品種往往正是你通過各種媒體獲取信息最高頻的個案,從而驗證了上述“重複能夠增強經濟敘事傳播力”的構想,進而可以推出:傳播力也是一個選股的重要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