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必讀書目,讀了這些書,讓你成為老師眼中保研的不二人選

大一必讀書目,讀了這些書,讓你成為老師眼中保研的不二人選

大一準新生的學籍即將辦理完成,等大學生朋友們拿到了學生證才算是真正的天之驕子!

十一國慶節是個節點,此前大一新生為軍訓忙碌,國慶節後才開始了學習生涯,經過十二年的寒窗苦讀,或許很多人認為大學將會是自己學習的終點,這是萬萬要不得的想法。

現代社會,學習早已成為終生的事,如果現在就有放鬆的想法,只怕結果就是“求其中者得其下”,如果你本身求的就是下,那能不能得到就更無法預料了。

到目前為止,大一新生的文化課程剛開設了十來天,去掉週末也就是一個星期左右,想必不少朋友還沉浸在新鮮感裡。

不過我們今天要聊的是為了長遠計,大一新生應該做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在這一年中,應該讀些什麼書才能在同學眼中讓你鶴立雞群,在老師眼中你甚至是保研的不二人選。

閒言少敘,直接進入正題:

一、《中國哲學簡史》

大一必讀書目,讀了這些書,讓你成為老師眼中保研的不二人選

作者馮友蘭,本書是馮友蘭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時的哲學講稿整理而成,直到八十年代才由馮友蘭的學生塗又光、趙復三翻譯成中文。

此書中文譯本一經推出,立即在高校中形成了閱讀狂潮。

但是隨著八十年之後改革開放日益深入,西學東漸最終形成氣候,在這種大環境下,年輕的大學生朋友更多地接觸西方哲學思潮,反而忽略了對我國傳統哲學的瞭解與學習。

我本人在哲學的理解上就存在很多誤解,而且在和大學生朋友的接觸中也發覺不少人在走我的老路。

中國的學術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受傳統束縛日久,落後的面貌在二十世紀尤其明顯,其中自然不乏社會動盪的客觀原因。

但是融匯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哲學始終停滯不前是中國學界的現狀。譬如我在接觸到《中國哲學簡史》之前我就認定中國是沒有哲學的,即使是諸子百家,所闡述的也不過是行為規範,也就是方法論,而非哲學。

如果聯繫到中國本土宗教不敵外來宗教的現實,在精神層面上從古至今,國人對於傳統哲學的認可度可見一斑。

這本書讓讓年輕朋友系統上梳理對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路,同時革故鼎新,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哲學思維。

因為書是講稿的整理,深入淺出式的行文風格也易於理解!

二、《中國通史》

大一必讀書目,讀了這些書,讓你成為老師眼中保研的不二人選

首先確定一點,該書由呂思勉先生完成於一九三九年,也因此最後一章的內容是《革命途中的中國》。所以該書並不包含中國當代史。

該書的寫作風格是在斷代之前概述了中國宗法、倫理、婚姻、道德、婚姻等民俗以及階級、官制、兵制、刑法、貨幣、稅制等政治制度,還有學術、教育、宗教、實業、語文、政治等的形成。

因此以通史冠之再確切不過!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但是縱觀我上述的內容,又有多少當代的大學生真正瞭解呢?

同時從斷代史之前的概論部分就不難看出,呂先生著述之處就以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關照史學,因此書中不乏對於全新的社會學,最新人文知識的精彩議論。

其實在上下兩冊的《中國通史》之前呂思勉先生還於1022年完成了一部四冊本的《白話本國史》,但是兩者相較,我仍舊推薦《中國通史》,即便研讀起來稍微吃力一些,但是對於朋友們史觀的養成更有裨益!

三、《中國文學史》

大一必讀書目,讀了這些書,讓你成為老師眼中保研的不二人選

這裡我推薦21世紀高校通用文學史教材,也就是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

經過十二年的語文學習,大學生朋友接觸到的中國文學還停留在片段化的閱讀和段落化理解層面。

言下之意就是,對於文學作品的全貌朋友們還缺乏整體化的瞭解與認識,同時也無法從史學角度關照文學的脈絡與構成。

馬季先生生前曾有一段相聲,諷刺“新型崇洋媚外”留學潮時說很多人認為美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雖然後來有些好事者回溯這個段子,認為美國的汙染沒有中國嚴重,月亮光的折射較之中國要小,因此月亮的確比中國的看起來圓。

我們從這個話題延伸開去研究中國文學,尤其是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後期哥倫比亞大學的夏志清教授也的確超越了國內很多專家學者。起碼來說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對於中國小說的研究是超越了國內的。

笑談至於笑談,我們應該警惕學中文要到國外去學這種窘境,但是我們也該反思,作為中國人,我們對於中國的語言文字是否已經有了精神獨到的學習與見解。

如果在本民族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學我們都淺嘗輒止,笑談也就不僅止於笑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