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人類也是一種“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我們用“胸鰭”翻書、玩手機,並用“腹鰭”完成每天一萬步,去朋友圈顯擺。

生命是從無脊椎動物到有脊椎動物的發展過程,目前發展最為成熟的生物是脊索生物,脊索動物是動物界生態位最高的動物。目前頂級生態位都是由脊索動物門的動物佔據。

雖然海洋食物鏈頂端站著的是虎鯨,陸地站著的是智人。但進化論已經證明了它們都是肉鰭魚的後裔。沒有錯,人類是魚形動物後裔。陸地生物其實都是魚形動物的後裔。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因為生命最先在海洋中發育,無脊椎動物的進化路程是原始單細胞動物→原始腔腸動物動物→原始扁形動物動物→原始線形動物動物→原始環節動物→原始軟體動物動物→原始節肢動物動物→原始棘皮動物動物,在至少41億年前的地球上,最初的原核生物已經誕生,它們能夠利用環境中的無機碳合成有機物。而在大約16億年前,代表著目前已知的最早出現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原始紅藻開始出現。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原始魚類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開始出現,在寒武紀開始的時候,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們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內出現了,而到了寒武紀晚期、奧陶紀早期,原始魚類開始出現了身影,最先出現的是無頜類。

後來,無頜類進化出來了有頜生物,在《生命簡史》中記載,頜骨的進化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因為在沒有頜骨的時候,生物的嘴就像一個吸管一樣,進食主要靠吸,把食物和水一起吸進肚子裡再過濾,這種進食方式顯然很被動,在海洋環境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不能主動捕食一不小心就成為了別人的盤中餐,所以動物們都開始爭取主動權。頜骨可以使嘴巴開合,可以增加撕咬和咀嚼的能力,這樣也就變被動為主動,可以積極去捕食了。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奧陶紀之後是志留紀,志留紀之後又到了泥盆紀,根據所取得的化石分析,在距今三四億年前的泥盆紀,古代魚類已經發展出來了四大類:無頜類、盾皮類、軟骨魚類、及硬骨魚類,而硬骨魚類又分為輻鰭魚和肉鰭魚,沒有錯,哺乳動物或者說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肉鰭魚在泥盆紀已經非常繁盛,這支魚類的偶鰭(成對的肉鰭)中有內骨骼。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三億六千萬年前,那個時候,大海里有很多可怕的食肉動物,肉鰭魚類為了躲避天敵,慢慢地遷移進化到陸地上。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肉鰭的內骨骼非常重要,沒有它們,魚類就不能支撐自己的身體,也就難以上陸。它們是四足脊椎動物,四肢就是從它們的肉鰭進化而來,從上臂到前臂分為肱骨、橈、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四足動物(Tetrapod)的肺是由魚鰾進化而來,而且結構非常複雜,適應了陸地環境,可以從空氣中攝取氧氣。化石證據表明動物腳趾數量在進化中逐漸減少。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Elpistostege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四足類魚類,生活在泥盆紀晚期(晚至弗拉斯紀早期)。科學家發現了一條完整的Elpistostege魚類化石,大約5英尺長,是首次顯示出完整的手臂(胸鰭)骨骼。在所有已知的魚類中,第一次明確地發現手指與鰭連在一起。鰭上清晰的手指就像大多數動物的手指骨一樣,它的身體也發生一系列變化,以適應環境的改變。正如與它同時期的某些魚類,它既有肺也有腮。因此,它可以躍出水面,在陸地上短暫停留。。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完整標本的背視圖。胸鰭已經在它們的位置上顯示出來了,儘管它們只在腹部可見。圖源:Nature)

手指的出現意味著Elpistostege魚已經能夠在淺水中支撐自己的重量,或者在陸地上進行短途旅行,證實了四足脊椎動物都是從魚類進化而來。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魚石螈是已知最古老的陸生脊椎動物之一,它是魚類向兩棲類的過渡生物類型。

從發現的化石來看,它們大約生活在3億6千萬年前。與棘螈相比,魚石螈的四肢關節非常靈活,肋骨寬大,這些都有利於支撐它的身體在陸上行走,它的脊椎上也已經長出了關節突,能夠讓脊柱彎曲活動。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魚石螈是魚類向兩棲類的過渡生物類型。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之所以呈現這樣的進化路徑,是因為兩棲類面前仍然不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前進還是後退?是繼續發展陸生生活還是回到水生生活去?我們看到它們中間就有不同的選擇,即使哺乳類已經誕生,這樣的選擇依然存在。

8000萬年前,偶蹄目的一支決定重回海洋,最終演化成了鯨魚,成為了海洋的主宰。哺乳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末到侏羅紀初,為了躲避恐龍的捕獵,哺乳類普遍體型較小。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鯨魚的祖先


在恐龍滅絕之後,哺乳類進行了一次殘酷的優勝劣汰的抉擇,胎生和哺乳成為了它們進化的方向,哺乳動物中的有袋類,卵生類都被迅速淘汰。

因為當時氣候和食物條件很不穩定,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哺乳類儘可能地把處於發育中的卵更長時間地保留在輸卵管內,一則使卵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二則也使母獸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食物而不是伏在卵上孵卵。

幼崽在子宮中發育,孕期相對較長,產下的胎體發育比較完全哺乳類再通過母體哺乳的方式,幼崽快速成長,新生仔體從母體的乳汁中獲取營養以維持生長,吮吸乳汁不需要咀嚼能力,斷奶前上下頜具備了咀嚼功能,恆齒也逐漸萌出,這樣存活率就大大提高。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人類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進化過程當中脫穎而出,進化出來了發達的大腦,並且消化系統、排洩系統、生殖系統互相分離,學會了勞動,懂得了思考。

和動物相比,人類的先天本能、慾望、需求和行為正在被不斷髮展的文化所塑造和改變,日趨理性的思維主導了選擇、通過邏輯進行決策,人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對抗動物性和自然規律的過程。

人類現在其實也處於不斷進化之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約90%的歐洲人出現了與乳糖分解度酵素相關的基因問變異——這種變異使得人能夠消化牛奶。


人類為什麼會是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


人類的外貌、智力、身體結構、心理意識其實一直都在持續的變化著,只不過由於時間太短,人類感覺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