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前言: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天台山下,有一座石堰寺,在县志中,基本上见不到石堰寺的记载,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这里曾是中央军校第一分校——黄埔军校汉中分校的所在地,近八千名热血青年在这里学习军事、文化,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鲜为人知的学校。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一、黄埔军校简介

黄埔军校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1924年,正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蜜月期,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确定广州东郊黄埔岛上原广东军校为校址,建校初期,学校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5月3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5月9日,任命廖仲恺为党代表。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致辞说:“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效仿俄国。”“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由军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校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校本部。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汪精卫、包惠僧、邵力子、熊雄等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肖楚女,恽代英等任政治教官。苏联专家鲍罗廷,加伦等被聘为顾问。

从1924年到1927年,黄埔军校共招收六期学生1.2万人,两次广州平叛、两次东征,尤其是北伐战争,以共产党员和黄埔学生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取得空前胜利,黄埔声威响彻中外。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3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国民党陆军初级军官。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侵略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军校改制,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在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高雄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学生同胞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地区。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从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三期领跑者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一期的王叔铭。王曾于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1949年12月,蒋介石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当局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高雄凤山维武路1号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所谓“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若包括台湾地区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黄埔军校汉中分校

汉中分校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分校,其前身是河南洛阳西工的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洛阳“西工”又叫“西工地”,1914年袁世凯在洛阳西关占地五千亩建了兵营,1920年吴佩孚扩至万亩地、1.2万间房设兵营。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进攻上海(史称1.28事变)。当夜国民党中央决定迁都洛阳,29日南京各部门迁入洛阳(当年12月1日返南京)。3月5日国民党成立军事委员会,定洛阳为战时首都,西安为陪都。3月18日蒋介石在西工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委员长”的称谓始于此)。5月决定在西工开办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祝绍周任主任。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厦门、徐州、山东、绥远、山西、河南等大片国土陷落。国民政府只能西迁重庆,国民党在河南洛阳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处在危机之中。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校址就选在汉水南岸、巴山北麓的陕南名刹圣水寺。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洛阳分校西迁汉中,改名为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当年11月第一分校师生两千多人迁到汉中,校本部先后设在原镇台衙门(今汉中歌剧团)、南郑圣水寺,相关部门及学员队分驻北教场(今万邦广场)、古汉台、圣水寺周边和武乡镇的桑园坝、毛寨等一带祠庙。一分校选定石堰寺村为校址,当局征调民工数千人修建了公路和宿舍、教室、礼堂、操场、小学、幼儿园等。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1944年,一分校宣布正式建成,当年六月下旬,蒋介石由重庆亲临汉中主持一分校成立庆典暨第18期学员毕业典礼,5月8日,到汉中丁家营青年军206师检阅官兵。蒋还观看了一分校山地兵团演习。1945年9月28日,蒋介石第二次到汉中,陪同有美国史迪威、魏德迈和白崇禧、贺耀祖、罗卓英(时任青年军总监部部长)、蒋经国(时任青年军政治部主任)等,蒋下榻石堰寺官邸,在汉期间,检阅了驻石堰寺原一分校的206师(1945年军校并入新疆九分校,校区移交206师。蒋纬国时任206师616团2营营长)官兵,接见汉中官员、驻军团以上军官。当时汉中已成空袭主要城市之一,为确保蒋介石安全,驻汉中军方修凿拱砌防空工事一座,蒋介石在汉中期间,遇到空袭,曾在此躲避。

这座防空工事呈弧形,东西走向,西为入口,东为出口,洞口均向南,入口处装有钢板门。入门后有一个伸入山体的1.2米宽、2米高、8米长的直洞,可以看到一个生锈的手摇发电机。进入洞内约6米处,洞体折而向东,通向地下室,室长3米、宽2米、高1.8米,能站五六个人。从地下室向东为青砖拱成的宽1米、高2米的通道,通道向东而后向北,在离地下室约20米处通道开始拐向南,沿10级台阶逐渐升高,最后通出地面。通道全长约30米,洞内不时能看到蝙蝠飞出,有些地方布满蜘蛛网。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当时军校招生一是部队素质好的士兵,二是从各省招的学生,汉中先后报考军校500多人。各分校校长是蒋介石,另设主任负实际责任,由军校本部统一编制学生规模、期次,学制一到三年不等。据史料记载,从1938年初到1944年春,经过六年边办学边建设,一分校规模不断扩大。1944年一分校宣布正式建成,全校占地2000余亩,校舍1500多间,在校学生2000余人。在节日或迎接新生时,在大门两侧总写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横批是“亲爱精诚”。

中央军校第一分校自迁到汉中到1944年,历时6年,共计毕业学生四期:第14期学生分二总队,毕业学生2170名;第16期学生分二总队,毕业学生1935名;第17期学生分三总队,毕业学生2183名;第18期学生分二总队,毕业学生1098名。

除了四期学生,加上汉中分校各种军官训练班和短期训练学员班队,共计毕业学生7413名。据统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先后有1万多名学生(包括河南时期)在抗日战场上阵亡,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记忆:汉中天台山下石堰寺,从黄埔军校到麻风病院

四、麻风病院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校汉中分校改为陕南行政专署干部培训学校,后成为陕西省汉中疗养院所在地,原分校校部现为该院行政办公区;原学员住宿区现为该院病区。目前疗养院行政区已被闲置,因年久失修,几处房屋倒塌,正等待维修。汉中疗养院办公区和病房均搬至对面的新楼。说是“疗养院”,其实是“麻风院”,当时是全国四大麻风病康复中心,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全国麻风病的绝迹而撤销。

如今,黄埔军校遗址内只有一个门卫在看守,遗址后面是一片荒废的空地,管理人员在这些空地上种上了小麦等庄稼,一个人的历史守候难免孤寂,只有打理这些庄稼,让他们与自己做最好的陪伴,闲下来的时候、农忙的时候,与它们述说历史的痕迹。从空地的小路望去,对面是一些破旧的房屋,偌大的“黄埔军校”变“麻风病院”,如今仅剩一人护院!历史的闹剧,谁也改变不了!

2010年,遗址被汉中市汉台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据汉中疗养院一位保安介绍,“当年的校舍都是简易房,已全部倒塌。”院内有一块汉白玉石牌,碑体布满苔藓,经仔细辨认可看出上面写着“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成立”。据门卫介绍,碑上的字曾遭到破坏。

注:该文部分资料及照片来源于汉中市档案管理局《抗战烽火中的汉中》、搜狐网“汉中在路上”《汉中的中央军校第一分校,从“黄埔军校”到“麻风 》、腾讯网“任娇”《【黄埔军校汉中分校遗址成农家乐》、本文旨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并无其它用途,如有错误,请各位读者多多斧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