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一座享譽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名片的仙山佛國

峨眉山(Mount Emei)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行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峨眉縣)西南部,與熠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屬於橫斷山系的邛崍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周圍千里,有石龕100餘個,大小洞40個。《峨眉郡志》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又作峨嵋山、光明山。遍山林木聳立,茂竹滴翠,處處流雲瀑布,溪水潺潺,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屬邛崍山山尾餘脈,東臨岷江,南眺大渡河,北依青衣江。古往今來,3099米的峨眉山主峰萬佛金頂一直被人們稱為天堂的階梯。金頂北緯 29°36′東經103°29′。因山的形狀而得名。現在供遊人朝拜瀏覽的為大峨山。一般人以大峨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故名峨眉山。如任豫《益州記》說:“峨眉在南安縣界,兩山相對如蛾眉。”這裡認為大峨山與二峨山相對,形如蛾眉。張華《博物志》中說:“觀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 這是說大峨山細長美豔,有如蛾眉。 因水得名。在《水經注》中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說。俄水即大渡河,眉即支流。俄水之眉即大渡河的支流從山腳下流過,因此得名。 因山勢而得名。峨是形容山之高峻,眉是形容山之秀美,故稱峨眉。 佔地面積: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3座山峰組成。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山脈峰巒起伏,重巖疊翠,山麓至峰頂50餘公里,石徑盤旋,直上雲霄,地勢陡峭,風景秀麗。峨眉,《峨眉郡志》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為蝕餘山,為邛崍山南段餘脈,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體南北延伸,綿延23公里。山的中、下部分佈著花崗岩、變質岩及石灰岩,山頂部蓋有玄武岩。 《雜花經·佛授記》中說到:“震旦國中,峨眉者,山之領袖”。唐代大詩人李白則有“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的千古絕唱。故有"仙山佛國"美稱。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沉積著長江孕育的巴蜀文化,綿延千年的是長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之地。萬佛頂是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絕壁凌空,平疇崛起,巍峨屹立在“大光明山”之巔,也成為峨眉山的標誌。千佛庵,俗稱千佛頂,千佛頂與萬佛頂、金頂參差並立,高插空際。

峨眉山:一座享譽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名片的仙山佛國

峨眉山是一座"峨眉天下秀″神秘山

峨眉山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附近,介於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之間,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北緯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帶,有著無數的不解之謎。而以"天府之國"著稱的中國四川盆地,是世界上處於北緯30度古文明發祥地唯一沒有被沙漠化的地區。

玄武岩覆蓋的峨眉山金頂、萬佛頂、千佛頂,得以矗立在最高海拔3099米處,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四季風景如畫,每年有四海遊客紛至沓來。

峨眉山體奇峰挺秀,山中溪流潺潺,再加上雲海日出等奇觀。

在千百萬年的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中,峨眉山採擷天地之靈氣,造就了集1000多種藥用植物,3000多種高等植物,2300種動物於一體的人間樂園,修行者們修行的理想之地。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複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10。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道流動風景。

氣勢雄偉,氣象萬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景區由高、中、低三大主題遊覽區組成。被譽為“佛國天堂”,是普賢菩薩應化道場,又有天然科普館、動植物園。

峨眉“植物”,古老植物王國。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複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的垂直帶譜,從山麓向上依次為常綠闊葉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暗針葉林,森林覆蓋率達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僅產於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發現,並以峨眉定名的植物達100餘種,首批被國家列為保護植物的有珙桐、桫欏、銀杏、獨葉草、連香樹、領春木等31種。峨眉山的動物區系複雜,種類豐富,古老、珍稀、瀕危、漸危的物種多,特有種多、模式種多,是天然的動物種質基因庫。峨眉山藥用植物,具有種類繁多,種類成分複雜,珍稀品種多,特產品種多的特點。峨眉山的四大奇觀也是其中的典型吸引物。

峨眉冠名: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00餘種,如峨眉擬單性木蘭、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樺、峨眉細國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魚鱗蔗等。有"仙山藥園"之盛譽,山上多奇花異樹、仙草、仙藥。同時植物區系成份起源古老,單種科、單種屬、少種屬和洲際間斷分佈的類群多,如著名植物珙桐、桫欏、銀杏、連香樹、水青樹、獨葉草、領春木等在植物分類上都是.一些孤立的類群,形態上都保持一定購原始特徵;木蘭、木蓮、含笑、石棟、鐵杉、木犀、萬壽竹、石楠、五味子等是與北美相對立的間斷分佈類群,這些都是第三紀以前延續下來的物種。還有珙桐樹。世界稀有的珙桐樹,春夏之交,白花滿枝,形如鴿翼,微風拂動,翩翩起舞,為世界稀有植物。清光緒間,英國園藝公司派人來山採集標本,引種歐洲,名“中國鴿子樹”。

峨眉“動物”,天然動物園。山上還有2300多種動物種類,其中珍稀特產達157種,國家級保護的29種,尤以小熊貓,又名“紅色熊貓”最為著名,以在1974年就被列為瀕危野生物種。在昆中世界裡光是蝴蝶就有268種之多。屬於峨眉特產的多大53種,佔比近五分之一,其中珍惜的英雄基鳳蝶和中華枯葉蝶等尤為罕見。

峨眉靈猴。“短尾猴”。峨眉山靈猴是峨眉山的精靈,由於它們尾巴只有6—10釐米,比一般猴子的尾巴要短很多。因此也叫“短尾猴”。峨眉山靈猴常年穿梭於這靈秀的峨眉山間,吸山川之靈氣,日月之精華,見人不驚,與人同樂。相傳早在一千多年前,峨眉山的猴子就與人結下了親密的關係。峨眉山的猴子精靈古怪,平時它們都不會在這裡守著,冬天山裡下雪沒吃的,一個個都蹲在這裡等待遊人送給食物。 一不小心被這些老猴盯上翻包查看,常拿走了遊人瓶礦泉水及食品,零距離與人親近接觸,其樂融融,無不開心滿滿。

峨眉山是一座文化故事浸泡的神話山

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佛教文化是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它還是中國佛教聖地,被譽為“佛國天堂”,

一一一 遠古文化。 早在5000年前,華夏之祖軒轅黃帝就兩次來峨眉山問道,1000多年前,天真皇人論道峨眉山。而1900年前,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長江流域的第一座禪院後,峨眉山便成為了長江流域的佛教發源地,列入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一一一 佛教文化。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山上多古蹟、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普賢船、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蹟。

" 人文"峨眉山

佛經峨眉山一一一《華嚴經·菩薩住處晶》的說法: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孫仁安本佛經中“普賢率眷屬三千,常住峨眉山中”之說。建於宋代的萬年寺無樑殿,除供普賢菩薩外,還在殿之四壁層臺上供小佛3000尊,寓意“眷屬三千人”。根據峨眉晝有“佛光”,夜有“聖燈”,光明常住,且位居國土之西南,於是認定佛經所言光明山即峨眉山,賢勝菩薩即普賢菩薩。《法華》、《楞嚴》二經雲:“普賢乘六牙象,以眾生喜見身……,現相海於峨眉山”。《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是這樣記載普賢菩薩住地的:“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法華》、《楞嚴》二經雲:“普賢乘六牙象,以眾生喜見身……,現相海於峨眉山”。另外,佛教《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故峨眉山又號稱“大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佛教《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故峨眉山又號稱“大光明山”。《華嚴經》在東晉時傳入中國,於是從東晉的時候開始,就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應化道場。

志傳峨眉山一一一《峨眉山志》也記載了東漢時,蒲公在金頂遇普賢示相之事。普賢菩薩,是大千世界諸佛之長子,只要有佛的地方,就有普賢菩薩。故又稱峨眉山為“佛之長子”。據《峨眉山志》所載,最早改道觀為佛寺的是中峰寺,現在還在山上能看到道觀的遺址,如洪椿坪下面的“洞天首步”石碑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蹟。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山上多古蹟、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蹟。

藏傳峨眉山一一一《格薩爾王傳》中則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象,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在藏傳佛教中,峨眉山被稱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頂華藏寺普賢菩薩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諸山中,峨眉山特別受到西藏僧眾的青睞。佛教徒認為普賢菩薩將會以他無邊的法力來庇佑西藏人民。

包容峨眉山一一一在4700多年的歷史中,峨眉山以包容道教、佛教、儒學三教之宗的胸襟,歷經多種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形成了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並傳習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為核心峨眉山文化。

"顯化″峨眉山。

"明燈″現象一一一據說,每至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山,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群山升起,象徵一盞盞的明燈,忽上忽下,人稱之為“萬盞明燈朝普賢”,是峨眉勝境之一。

普賢菩薩與"光明山"因緣一一一山之最高處名金頂,建有金頂寺,威鎮全山,因山頂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華嚴經》說有一個光明山,光明山上住著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常常在這裡給3000弟子說法。中國佛界人士就把峨眉山指認為光明山,因為此山晝夜都有光明,晝有佛光,夜有燈光。

金頂現象一一一世界最高最大的普賢金像,最大銅面鎏金殿。金佛系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彌陀佛的48個希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願,二是標誌釋教中的十個方位。如果說公元980年安坐於萬年寺高7.85米的普賢銅像作為峨眉山千年的鎮山之寶,為這座釋教名山增輝千年的話,那麼,高達48米的一像,更是登峰造極之作。2005年底竣工,2006年6月18日舉辦開光典禮。 金頂十面佛---峨眉山金頂四面十方普賢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個十方普賢的藝術造型。 十方普賢金像位於峨眉山金頂,於2006年6月18日落成,通高48米,重達600多噸,建築面積10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賢像。金殿、銅殿建築面積1800㎡。金殿為銅面鎏金屋頂,為目前中國最大金殿。朝拜大道,寬18米、長108米,10級,由10對大象相對拱衛,既體現普賢精行實踐的精神和特色,又蘊含指引眾生朝拜禮佛的方向和途徑。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彌陀佛的48個願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願,二是象徵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意喻普賢無邊的行願能圓滿十方三世諸佛和芸芸眾生。普賢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須彌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層為普賢菩薩的四頭像和兩面身;第二層為普賢菩薩四頭像;最高層為前後普賢菩薩頭像。聖像內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四周繞漢白玉雕佛像。擅長雕鑿鑄造巨型佛菩薩像的臺灣花蓮佛像石雕匠師詹文魁,曾在二〇〇一年九月完成埔里中臺禪寺主殿內的二十四尊巨大主尊,包括天王殿內十二米高的四尊四面四大天王,釋迦殿的主尊應身佛,即手作禪定印與觸地印的降魔成道佛;第二層殿主尊富貴華麗,手作說法印的圓滿報身佛,即盧舍那佛;第三層佛殿的主尊清淨自在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三身佛之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四大菩薩,也分據各菩薩殿。祖師殿供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另有護法神伽藍、韋馱二尊者,以及佛弟子像等。 整個十方普賢巨像,由基座(即須彌座)、多層重瓣蓮花、祥雲、大象、蓮座、法身、寶相、寶冠、圓滿剎等組合而成,每層都有蓮花,層層向上,重重無盡,故也可視為是一座《華嚴經》所描述的無量法界的“華藏世界海”。基座的部分,有大理石制的圓形石牆,上刻浮雕一百零八位羅漢,分成十個區塊,每塊有文字與羅漢圖像,文字是將普賢十大願行的經文鐫刻其上,羅漢圖像則刻一百零八位出家比丘,面容老少多變,表情生動傳神,姿態坐立各異,是深具動感與變化之美的佛弟子群像。圖文相互輝映,主題是象徵願行。

"點化"峨眉山。居士淨玉父親於2018年9月9日(農曆七月三十日即地藏王菩薩聖誕日)往生,火化時,天上一片片黑鳥象一把傘蓋在火葬場屋頂上,長達半小時之久,盤旋不走。太不可思議,"七七四十九天″ "滿七"當天晚上,居士淨玉父親給居士淨玉託夢如是說,他要峨眉山去…,第二天早上8點(太陽剛出山)出殯準時到達入土下葬山腳,不可思議,忽然出現一道紅花辦佛光直射在殯官上瑞相。

"寺廟"峨眉山

峨眉山曾有200餘座寺廟,現存30餘座,現著名寺廟:

金頂華藏寺(山頂)

華藏寺始建於東漢,當時稱普光殿,後改名為光相寺。明代在殿後最高處營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銅殿及華藏寺皆毀於火。新建的金頂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佈著三重殿堂。前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背後是韋馱銅像。殿內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曆年間銅碑等文物。中殿是大雄寶殿。殿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還有銅磐、銅鐘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後殿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願無盡”、“普賢願海”、“華藏莊嚴”等,為趙樸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內供奉普賢騎象 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臺上,手執如意,蓮臺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4.5米。殿內還有銅鼎等物。金頂銅碑。 為明萬曆年間妙峰禪師修建金殿(銅殿)時所鑄。正面刻《大峨新建銅殿記》,背面刻《峨眉山金殿記》。此碑可貴之處是,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和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之字,拼集而成,實屬不易。碑高2.3米,寬0.85米,頂端飾二龍戲珠雕象,碑面光潤可鑑,是全山僅存的古代銅碑,被列為四川之最。

萬年寺[普賢寺] (半山)。萬年寺,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鳳凰坪下,全國重點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佔地百畝。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報國寺,原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對岸的瑜伽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是峨眉山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相傳為漢代採藥老人蒲公禮佛處;東晉創建時名普賢寺;唐代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時,神宗賜額“聖壽萬年寺”,沿稱至今。 峨眉山最有名的普賢造像在萬年寺。現今只剩一座明代建築的無樑磚殿。這座磚殿主殿長寬均為16米,四壁全用磚砌,砌到7.7米處,在萬年寺的無樑磚殿裡供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賢騎象銅像,重達62噸,高7.85米,宋朝時鑄造,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普賢騎象。供峨眉山萬年寺無樑磚殿內,是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白水寺僧人茂真大師用皇帝所賜黃金購銅鑄造,7.4米,淨重62噸。普賢頭戴一佛金冠,手持如意,趺坐象背蓮臺之上,二目平視,嘴唇微張,似在向人佈道。大象粗鼻長垂,四肢健壯,目視前方,似欲啟步前行,送大士下山傳道說法。整座造像,工藝精湛,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巴蜀之最。"三身”佛像。 三尊佛像均為銅鑄,皆丈六金身,供萬年寺,為明代嘉靖年間別傳禪師所鑄。它們神態安祥,顯得悲天憫人。在四川地區,象這種巨身銅質“三身”佛像並不多見,實屬珍貴文物。“ 龍圖銅鼎。 置萬年寺無樑磚殿門外,高1.2米,直徑1米,傳為明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太后賜物,上刻浮雕,圖象清楚,為山中最古最大銅鼎。無樑殿。逐漸內收,建成穹窿形拱頂,上面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飄拂的四天女。全殿無樑無柱,不用一木,故稱“無樑殿”。萬年寺中普賢無樑殿裡,供奉著碩大無朋的銅鑄騎象普賢像。銅像通高2.2丈,重達62噸。寺廟文化從蒲公追鹿的傳說算起,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峨眉山第一座比較正規的寺院為東晉時慧遠之弟慧持所建之普賢寺,即今萬年寺前身;峨眉山的萬年寺,晉代始建.就名普賢寺,應與寺僧傳說有關,只無史蹟可考,但明代有“敕賜峨山”“普賢願王之寶”銅印給萬年寺。受賜普賢銅印。創建於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名普賢寺,慧持(慧遠大師胞弟)大師所建。以“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辭遠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創建普賢寺。唐乾符三年(876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山形似"火",多起火災後,以水克"火");宋時又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中敕改聖壽萬年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鈞御題“聖壽萬年寺”,簡稱萬年寺,為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寺之一。御印為明神宗朱翊爻賜建無樑磚殿時所賜。三寶之一的御印最為珍貴,這枚方印13釐米見方,重4公斤,是明代萬曆皇帝御賜的印章,刻有“大明萬曆,敕賜峨山,御題磚殿,普賢願王之寶”的文字。萬年寺創建於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萬年寺磚殿為我國古代建築一大奇觀,該建築400年來經歷了18次地震,卻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建築史上的奇蹟。殿內有宋代鑄造的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一尊,高7.85米,重62噸。距今已有一千餘年,堪稱稀世國寶。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願樓、齋堂。“佛門三寶”(貝葉經、佛牙、御印)。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飛來殿,萬年寺無樑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餘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精品。

中峰寺。晉代,佛教傳入峨眉山後,修建寺廟,弘揚佛法,晉代又有四川資州明果大師因斬蛇而感化道士,被迎請入乾明觀作主持,改觀為寺成為中峰寺。為峨眉山古剎之一。晉時為道教寺廟,稱乾明觀。北魏時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廟中道士承師學佛,遂改觀為寺。因地處白巖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宋時中峰寺已是峨眉山著名禪林。唐僖宗時慧通禪師鑑於山上火災頻繁,以“三雲二水”之法,改名集雲寺。宋時又更名中峰院,明代又稱中峰寺。清順治甲申年(1644年)毀於火,現存兩幢木結構寺院, 現存兩重寺院,前殿大部分為明代普賢閣,宋代遺物僅有石獅一對。

洗象池。洗 象池位於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鑽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華里,明時僅為一亭,稱“初喜亭”,後改建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由行能禪師(號泓川老人)改建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鑽天坡和寺後羅漢坡道路,並將寺前小池改建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應普賢菩薩洗象之說。相傳普賢菩薩騎象經過時,白象曾經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稱天花禪院。現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客寮等。寺門外不遠處豎有二碑,一刻 “鶴跡餘古雪,猿聲出綠蘿”;一刻“菩薩曾來池湧玉泉堪洗象,眾生向上坡連雲路好鑽天”。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較豐富,藏經樓上供有一瓷制觀世音菩薩像,帶 座高約尺餘,製作精良。同時,還有其它珍貴文物。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額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書。殿內供奉普賢菩薩騎象金身,兩旁為脫紗十八羅漢。殿後供奉西方三聖,金身站立蓮臺之上,高約3米。殿內有一口銅鐘,高1米,直徑1米。清康熙年間建寺,傳說古時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賢菩薩騎象登山時,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而以得名。洗象池文化與自然遺產——峨眉山高山區,海拔2070米,四周白雲縹緲,古木參天,若清秋朗月高照,萬籟俱寂,清光無限,仰望星際,飄飄欲仙。“象池夜月”即是這裡的著名景色。洗象池,入夜,皓月當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傳說當年普賢大士騎象登山曾在池中汲水洗象,所以名叫洗象池。在這高岡之上,地下水源枯竭的地方,有此清泉一泓,確是難得。池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奇妙,月明之夜,月光映入池中,西落東昇,均能得見。“象池夜月”,確確實實有著許多不同凡俗之處。

報國寺(山腳)。報 國寺建於明萬曆年間,原名會宗堂,由明光道人建於伏虎寺右,取儒、釋、道“三教”會宗之意。清初會宗堂遷至現址,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年),根據“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而易名。現有殿宇五重,分別為山門、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賢殿,都在一條中 軸線上,依山取勢,逐級升高。⑥清音閣。峨眉山重點八大寺廟之一。建於唐僖宗四年(877年), 明初廣濟和尚取晉人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為清音閣。此閣修在黑龍江和白龍江之間的山樑上,凌空高聳,形勢險峻。閣後閣側,林木密鬱,翠色參天,特別是閣後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這座古老的寺廟襯托得愈見古雅。以清音閣為中心,由清音閣、牛心寺、廣福寺、白龍寺和白雲峽構成了以自然山水為主旋律的佛寺園林環境,是世界罕見的龐大的山野佛寺園林。華嚴銅塔。 原存聖積寺,1959年時被人運走,以後運回放報國寺,今移存伏虎寺塔亭內。此塔鑄造年代因史料無存,一說元時居士萬華軒鑄造,一說明時皇家賜物。塔高6米,4層,上刻小佛4700尊,《華嚴經》一部。鑄造工藝水平很高,如今字跡清楚可讀,佛像眉目宛然,確是難得珍品。以其高大,被列為全國之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七佛。 報國寺七佛殿供七佛之像,皆丈六金身,莊嚴慈祥,雖清代之物,但是脫紗造型,工藝水平很高。在四川各寺七佛之中,以製作之精巧,體型之高大而論,無與倫比,亦屬珍貴文物。距離報國寺不遠,有座鳳凰堡,沿之字形小徑走上去,就是有名的聖積銅鐘。據傳此鍾鑄於明代嘉嘉靖年間,重達12500公斤,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銅鐘。有記載稱“……每一擊,聲可歷一分零 五十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靜夜時可聲聞金頂。聖積晚鐘。 原存聖積寺,幾經波折,今吊鳳凰堡大鐘亭內。此鍾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別傳禪師鑄造,高2.3米,口徑2米,淨重12.5噸,有巴蜀鐘王之譽,上刻《銘文》,《洪鐘疏》,《阿含經》(部分)佛偈及部分捐款購銅的信士名錄;還有從晉代起至嘉靖時止的部分文武將相,大德高僧和帝王之名,約6.1萬餘字,是研究峨眉山佛教的寶貴資料。此鍾晚上才敲,計108響,謂消人世108種煩惱。僧人邊叩邊念祝詞。鐘聲宏亮,周圍十里之內都能聽到,形成一種人為的有趣景象,被列為峨眉山十大勝景之一。

伏虎寺(半山)。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唐代,南宋紹興年間改建,清順治年間,貫之和尚重建,歷時二十載,為全山最大寺廟之一。進入寺門便是彌勒殿,殿內供金身泥塑彌勒坐像,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彌勒殿之上,為普賢殿,供奉普賢金身。最上一殿供三尊大佛,金身輝煌,法相莊嚴。雖為三身,實乃一佛。大雄寶殿左側,有華嚴塔亭,亭內有“華嚴寶塔”一座。大雄寶殿左後側山崖上,為全山最大之羅漢堂。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位於四川峨眉山山麓,與報國寺相鄰,晉代為一小廟,唐代雲安禪師重建,旁有龍神堂、藥師殿;宋朝時為“神龍堂”;明朝被毀,清朝順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後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勝幢以鎮壓,更名“伏虎寺”,峨眉山伏虎寺,據《峨眉山志》說,為晉時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臥虎的伏虎嶺下為基地,定名伏虎寺,至唐代雲安禪師重建,規模漸大。康熙皇帝曾為伏虎寺題寫的“離垢園”;該寺為典型漢傳佛教建築風格,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菩提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御書樓以及禪房、僧舍等。南宋紹興年間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說寺後山狀如伏虎而得名。又名虎溪禪林。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清順治年間,貫之和尚重建,歷時二十載,為全山最大寺廟之一。進入寺門便是彌勒殿,殿內供金身泥塑彌勒坐像,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彌勒殿後系韋陀殿,內有韋陀像。普賢殿內塑有普賢金身塑像,背龕供奉阿彌陀佛像。大雄寶殿內正龕上供三身佛,即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按佛教的信仰,三身佛是釋迦牟尼的三種不同化身。殿內左龕塑文殊像,右龕塑普賢像,左右兩側塑十八羅漢像,後龕塑觀音渡海像。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峨眉山三大園林之一"布金林"、中國銅塔之最"華嚴塔"和全山最大的"羅漢堂"。"華嚴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為十三級樓閣式鋼塔。伏虎寺字境內,擁有三橋(虎浴、虎溪、虎嘯)流水潺潺,二坊(伏虎寺、布金林)林木蔥籠,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嶺,斜面有飛鳳山為綠色屏障,寺宅地基又處於狹窄的盤谷之中,四季氣流動勢湧勁,致使寺宇屋頂終年沒有枯枝殘葉塵積,康熙贈書"離垢園",為精闢立論。

仙峰寺,古名延慈寺、慈佛院。又名仙峰禪院。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擴建。明末毀於火。仙峰寺古名慈延寺、仙峰禪院,位於四川省峨眉山仙峰巖下,海拔為1752米。創建於元天順初年(公元1328年),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擴建為大寺,萬曆皇帝賜寺僧本炯龍藏經物頗多,盛極一時。清乾隆年間,泰安、天壽、玉升上人募建。老僧芳明修復大雄殿。光緒時海岸、海良二師修復兩廊。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修舍利殿,民國時又多次修繕。寺宇建築由仙皇臺、彌勒殿、大雄殿、舍利寶殿、餐秀山房組合而成。為了抗禦山風,寺宇屋面全為錫瓦、鋁皮所蓋,襯托於蒼藤古樹之中,每當陽興燦爛的日子,萬綠叢中銀光閃爍、十分壯觀,故有“碧海圭玉”的稱譽。仙峰寺外天皇臺上有一“仙皇臺”石,相傳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山訪道,在此遇天真皇人。寺外不遠,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無阿彌普賢菩薩”和“仙圭”等字,寺名即由此而來。殿右側數百米處,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洞穴,傳說洞中有九位老仙人,故名九老洞。洞右有三皇臺,登臺遠眺,景色極美。舍利銅。現存仙峰寺舍利殿,高3.4米,共七層,通體敷金泊片,金光耀眼,玻璃護罩。民國初年,清葫和尚從尼泊爾請回舍利子二粒、貝葉經一部,存於銅塔之中,故僧人對此塔倍加珍重,建專殿供奉。此塔年限雖短,但製造精巧,亦是山中珍貴文物。

洪椿坪:峨眉山重點八大寺廟之一。洪椿坪,始建於明朝,稱千佛庵;清時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樹而得名。傳為寶掌和尚結茅處。分為觀音殿、大雄寶殿和普賢殿,殿後供有達摩祖師象。洪椿坪內珍貴文物數不勝數。一是楹聯眾多,且品位較高;二是寺內藏有清制千佛蓮燈,雕鏤精美;三是寺內存有清朝乾隆年間的木製“正明司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寺院周圍山抱林擁,蔥鬱幽靜,雨霧濛濛,千枝滴翠。千佛蓮燈

置洪椿坪寺內,純木質,高1.1米,直徑70釐米,七方型,枋上刻金龍(七條),昂頭翹尾,形象生動。全燈刻佛像500尊,形態各一,刻工精妙,令人讚歎。叫人稱奇的是上刻有佛道之像,體現佛道共存,這種現象極為罕見。僧人說,此燈為民國初年重慶一匠人刻制,年代雖近,堪稱珍稀文物。

大佛禪院。作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門戶,是前往峨眉祈福、朝拜的第一站,也是必去之地。大佛禪院原名大佛寺。大佛禪院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十方叢林寺院。

初殿。這是全山最早建寺地之一,故曰“初殿”,但規模較小。宋時稱“初殿”,清康熙、乾隆年間寺院逐步擴建,清後期寺院被毀。其海拔1740米,相傳原為峨眉山蒲公的私宅。據史載:東漢明帝永平6年(公元63年),峨眉山神奇隱士蒲公採藥上山,在此處見鹿跡現如蓮花,遂尋蹤至峨眉山峰頂,忽現祥光。蒲公不解,去問西域寶掌和尚。寶掌雲:“是普賢菩薩顯象之兆。”後人遂立此殿。另有一說則是蒲公歸後即改宅為寺。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502一549年在位)崇信佛教。相傳從印度來的寶掌和尚這時到了峨眉山,在洪椿坪後面山峰(後名寶掌峰)結茅住錫,為寶掌庵。稍後,有西域僧人阿羅婆多尊者來禮峨眉,觀山水環合,頗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場。因山高無瓦,且易凍裂,故用木皮蓋殿,稱“木皮殿”(後改名大乘寺)。這時,淡然大師亦來峨眉山,駐錫中峰寺,弘傳佛法。

光明寺、聖水禪院等12座著名寺。在山之巔,曾有一庵,建於清光緒年間,僧通慧率徒修建清涼庵,初名極樂堂,不久遂以“普賢住處,萬佛圍繞”之意,更名萬佛庵,後因天災人禍,已然不復存在,現恢復重建一座萬佛閣,雄偉莊嚴既有廟堂之嚴,又富景觀之美閣高21米,主體共四層內部懸一大鐘,極其莊重威嚴立於閣樓邊,有一種俯視凡塵之感在萬佛庵之前,這裡曾還有一廟建於明代,名叫文殊庵,修藏經樓收藏經書數千冊為全山之冠,後毀於大火,千 佛 庵,在金頂與萬佛頂之間,是峨眉山第三高峰,千佛頂,海拔3045米,千佛之名,來源於一座完全消失的寺千佛庵,千佛庵早於萬佛閣,建於1885年僧定樂率徒能修建萬佛寺。如今萬佛庵、千佛庵均已消失。目前有史可查的千佛頂上曾先後建有四座廟宇,一度香火鼎盛。曾幾何時站在千佛庵的圍欄邊。東望金頂,西顧萬佛頂這裡是欣賞峨眉之巔最佳的位置。

一一一 民俗文化

捨身崖傳說。 捨身崖輕生一直成為千古之謎。我們來到捨身崖邊的金鋼嘴,俯瞰茫茫雲海,洶湧澎湃,如萬馬千軍,奔向遙遠的天邊。我們漂浮在這雲層之上,好似羽化為仙,如夢如幻。實在不敢久望,也怕靈魂出竅,老夫聊發少年狂,夢幻中抑制不住飛翔的渴望而縱身躍下。捨身崖下一直都是峨眉山最神秘的地方,千百年來都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傳說。據說從捨身崖跳下可以得道成仙,有的想找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了卻煩惱,有的在捨身崖處能看到雲海、佛光、神燈等奇景,也有人為了探尋崖下風光,不意探望墜崖,所以捨身崖成了國內旅遊景點中自殺率最高的一個景點。

伏虎寺傳說。傳說在很多年以前,從峨眉山下報國寺往左邊上去的大山溝裡,是一片稠密的森林,沒有一座寺廟。林中常有老虎出沒,遊人談虎色變,不敢從此處上山。山上三霄洞裡的三個仙女一金霄、銀霄和碧霄,聽說山下有老虎出沒傷人,遊人不敢上山進香,便商量下山為民除害。因兩個妹妹修煉時間不長,金霄便準備獨自前行。金霄把這事告訴哥哥趙公明,趙公明不同意她去。金霄說:“我去為民除害,有何不可?再說,我在洞中已修煉多年,有了本領,怕什麼呢?”趙公明認為妹妹說得有道理,便同意她前去。金霄便隨身帶了布袋、手帕兩件法寶,挽了一隻竹籃,下山去了。金霄:趙公明雖然同意妹妹前去,但又擔心她被老虎傷害。金霄走後不久,他便手持九節鋼鞭,追下山去。金霄走到半路上,碰見一位老人。老人勸她道:“前面林中的老虎兇猛,不要往前走了。”金霄說:“我不怕,我正要去找它呢!" 金霄又往前走,走到一座小橋前面,忽見橋上伏著一隻斑斕大虎。那大虎見有人來了,吡牙咧嘴,"“呼、呼、呼”地直往外噴氣。霎時間,那虎跳將起來,向金霄猛撲過去,像要一口把她吞下去似的。勸說:金霄不急不忙,從身上取出布袋,往老虎頭上一罩,那虎立刻被裝進了袋裡。不料,那老虎力氣過大,在口袋裡又咬又跳,不幾下就把口袋咬爛,跳了出來。金霄見老虎跳出了口袋,又從身上拿出手帕,往老虎頭上蓋去。那手帕變成一口大鐘,直往老虎頭上叩將下去。老虎縱身一跳,躍上了對面的小山頂。大眾落在橋下,打了一個大坑。老虎又從那小山頂上撲下來,金霄忙把手中的竹籃往上一拋,那竹籃變成大鐵籠子,直往老虎頭上蓋去。那老虎忙往樹林裡一鑽,鐵籠被大樹擋住了。這老虎幾次沒被降服,更加兇狠地反撲過來。金霄法術已經用盡,但.她並不退卻,猛地躍上虎背,赤手空拳地同老虎搏鬥起來。但那老虎異常兇猛,金霄不是它的對手,只見它用力一抖,把金霄從背上甩了下來。金霄心想:“ 完啦,這回只有被老虎吃掉!”趙公明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眼見金霄妹有被傷害的危險,他大吼.一聲:“金霄妹,不要怕,我來了!”手持九節鋼鞭,從林中奔了出來。只見他將九節鋼鞭往空中一拋,同時吹了一口氣,那鋼鞭立刻變成了一根又粗又長的鐵鏈。降虎 ;那老虎正在得意之時,不料鐵鏈從天而降,不偏不斜,剛好把它縛住了。老虎被鐵鏈縛住,痛苦難忍,便用勁掙扎,想掙脫鐵鏈。哪知它越掙扎,鐵鏈縛得越緊,一會兒工夫就倒在地上,動彈不得了。趙公明從身 上取出一個黃澄澄的項圈,往老虎頸上一套,老虎乖乖被擒。這老虎原來是隻大黑貓,在雷音寺外的一個仙洞裡修煉,因被雷音驚動,便跑了出來作怪。山下老百姓聽說擒了老虎,紛紛跑來觀看,讚歎趙公明和金霄兄妹為民除了害。山上的銀霄和碧霄聽到降虎的消息,也下山來了。趙公明對妹妹們說道:“光有除害的好心腸,沒有除害的好本領,是降服不了老虎的。你們還得好好修煉才行。”伏虎: 從那時候起,峨眉山麓再也沒有老虎出沒傷人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事蹟,就在那裡修了一座“伏虎寺”。那虎蹲過的小橋,叫做"虎溪橋”。至今遊人還能看見。

雪魔芋傳說,很久以前,峨眉山上已經有人居住,也已建起了臥雲寺,有和尚在裡面修行。但是因金頂地處峨眉山之顛,氣候寒冷,不產瓜果蔬菜,和尚們的生活十分清苦。一年冬天,幾場大雪之後,臥雲寺外格外的冷清。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來到寺廟。他見和尚們吃的下飯菜除了辣椒,就是豆乾、筍乾等,就問:“這峨眉山滿山遍野都是仙菜,你們為何不採下來下飯呢?”和尚們抬頭往山上望去,出了皚皚的積雪,什麼也沒有,於是不以為然。次日,老者帶著和尚們翻山越嶺,涉溪過澗,來到一個積雪的山坡。老人指著仙菜就在這裡。可是,眾人卻什麼也看不見。這時,老人從身上摸出一個銅鏡,往山坡上一照,山坡上的積雪立時融化,形成涓涓細流流下山坡。山坡上,野樹綻出嫩芽,奇花異草競相鬥豔,鳥語花香,一派春光。老者指著一片長著鋸齒形葉片的草叢說:“這就是仙菜。”說著,他順手扯起一株,只見根上長著一個象芋頭一樣的褐色塊莖。老人把塊莖摘下來放在籃子裡,摘滿了一籃讓和尚們拎回寺裡。老人教大家把塊莖洗乾淨,磨成漿,過濾後再放進大鍋裡煮成一塊塊豆腐般大小的灰黑色東西,最後擺到山坡上晾乾。隔了一夜,雪過天晴,山坡上晾曬的“豆腐塊兒”經過一夜的冰凍,又經過太陽的暴曬,已變得像凍豆腐一樣洞洞眼眼了。老人這叫大家把它們收回來,用淨水泡軟,再放在油鍋里加上筍乾燒熟,直燒得黃酥酥、恿亮,放在口中滑滑溜溜,十分鮮美。等到他們想起向老者表示感謝時,卻發現他早已不見了。和尚們認為,這一定是西天佛主顯靈來幫助大家的。從此,唸佛參禪更加虔誠了。次年春天,和尚們又在峨眉山上找到許多那樣的塊莖,照著老者的做法制成幹貯存起來,專門用來招待進山燒香膜拜的客人。人們吃過之後讚不絕口, 並向和尚們打聽它的名字。和尚們心想:它象芋頭,又比芋頭更加魔幻神奇,又是加雪做成的,就叫“雪魔芋”吧。於是, 峨眉山雪魔芋的美名就很快傳遍了天下。

普賢船傳說。傳說當年普賢自西來峨眉山時,這裡還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座座山峰似水中綠島。普賢將載經之船停靠於此,經書還未搬完,水已退去,經船擱淺。為防經書被盜散失,普賢施展佛法,將其化作石船,留存至今。位於龍門洞山溪,溪中有一長約35米、寬2.5米的長形巨石,其形如船,上有層層頁狀石巖堆積,如經卷疊石放,佛家謂之“普賢船”。當地人稱“石船子”。普賢船實際上是由差異性風化所形成的飛仙關組灰白色灰巖和紅色砂岩。

峨眉山傳說。A,據說,古代有一來自印度的寶掌和尚來到蜀地,在峨眉山上結廬修行,這是最早有僧人在峨眉山修行的記述。東漢明帝永平六年(63)六月初一,有一個姓蒲的老人在山上採藥,看見一個鹿的足跡如蓮花,感到非常奇怪,就跟蹤而去,追到山頂上卻不見了蹤影。回過頭來,蒲公問在山上結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這是普賢菩薩“依本願而現象於峨眉山”。蒲公歸家後即舍宅為寺,於是峨眉山逐漸發展為普賢菩薩的道場。B, 相傳東漢永平年間,在峨眉山的華嚴頂下面,住著一個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蒲公祖輩都是靠採藥為生。他一年到頭在峨眉山上到處採藥,認識了寶掌峰下寶掌寺裡的寶掌和尚。年長月久,兩人交情慢慢好了起來。蒲公採藥,常去寶掌和尚廟裡歇腳,寶掌和尚也常到蒲公家裡談古論今。有一天,蒲公正在一個名叫雲窩的地方採藥,忽然聽見天空中傳來了音樂聲音。他忙抬頭一看,只見一群人馬腳踏五彩祥雲,直往金頂方向飄去。其中有一人,騎了一匹既不象鹿又不象馬的座騎。蒲公心想,這些人能在天上駕雲,不是神也是仙。於是跟著那片祥雲,往金頂追去,想看看究竟是些啥子人。蒲公來到金頂,見捨身巖下雲海翻卷,彩虹萬道。在一彩光環中,有一人頭戴束髮紫金冠,身披黃錦袈裟,騎了一匹六牙大象,頭上有五彩祥光,腳下是白玉蓮臺。蒲公認不得是哪個,就趕著回來問寶掌和尚。剛到家裡,就見寶掌和尚早已在等他。見他回來就問:“今天你到哪裡採藥去了?怎麼一去就是半天?”蒲公把在金頂看到的事告訴了寶掌和尚。寶掌和尚一聽大喜,忙說:“哎呀!那是普賢菩薩嘛!我早就想見普賢,求他指引佛法,走,我們再去一趟!”說罷,拉著蒲公就向金頂跑去。走到洗象池,寶掌和尚指著池旁地上的一片溼象蹄印說:“你看,這不是普賢騎的白象在這裡洗過澡嗎!”說著更加快了腳步。不一會兒他們就到了金頂。寶掌和尚跑到捨身巖上往下一看,只見巖下一片茫茫雲海中,有一團七色寶光,但是卻不見普賢的金身。蒲公問寶掌和尚是什麼原因?寶掌和尚說:“那七色寶光就是普賢的化身,叫做佛光。” 這時,蒲公忽然看見光環中又出現了普賢的金身,就忙叫寶掌和尚看。可是等寶掌和尚看時,光環中卻只現出了自己的身影。蒲公感到很奇怪,就問寶掌和尚:“怎麼光環中只現了你自己的影子?”寶掌和尚對他說:“你每天採藥,救人苦難,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所以感動菩薩,向你現了金身。我做的好事還不如你多,所以還不能看見菩薩的金身,只能看見菩薩頭上的寶光。”以後人們就把能看見佛光當作一種吉祥的象徵。並且給它取個名字叫“金頂祥光”。 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 C,傳說晉代時,有一西域高僧阿羅婆多尊者來到峨眉,見峨眉和西域的化城寺地形相仿,便在峨眉山興建道場。因山中沒有磚瓦,就用樹皮替代,寺成名為“木皮殿”。然而,據《峨眉山志》載,峨眉在魏晉間才開始有佛寺,僧肇法師所建的“黑水寺”為最早。至晉代建普賢寺,是峨眉山奉普賢菩薩的開端。後來山上佛寺林立,現存有二十多座寺院

"仙萊″傳說。有一年冬天,一個白髮蒼蒼的老漢來到了金頂臥雲庵。當他到齋堂吃飯的時候,見和尚們吃的都是幹豆、泡椒、鹽筍之類。就問道:“峨眉山乃仙山寶地,有的是仙菜,你們怎麼吃這菜呢?”和尚們聽他這樣說,就問:“請問老居士,仙菜在哪裡?”老漢用手向山上一指說:“仙菜就在山上。”和尚們抬頭往山上看去,山上除了一片白茫茫的積雪,什麼也沒有。就奇怪地問:“老居士,你說的仙菜我們怎麼沒有看見呢?”老漢說:“我領你們去找吧!” 第二天,老漢領著和尚們翻山越嶺,涉溪過澗,來到一個白雪皚皚,銀光閃閃的山坡上。老漢指著山坡說:“這裡就有仙菜。”和尚們說:“怎麼我們就沒有看到見呢?”老漢不慌不忙地從身上摸出一面金光鋥亮的銅鏡,他用銅鏡往雪地上一照,雪地上立即閃出一片金光。雪被金光一照,很快由白變黃,又漸漸融化成水,向山坡下流去。頓時,奇景出現了:山坡上長滿了各種綠樹、奇花、葛藤、野草。老漢指著一片鋸齒形葉片的矮樹叢說:“這就是仙菜。”和尚們一看都不相信地說:“這樹子長得又厚又尖,怎麼能吃呀?”老漢順手扯起一株,指著根上一個象芋頭一樣的東西說:“這就是菜呀?”和尚們半信半疑,也跟著扯了許多老漢扯的那種東西,揹回廟裡。老漢又選了兩塊石頭,用白泥在上面畫了兩扇磨子,然後在磨眼上放了一隻大木桶,在磨盤下放了一口大鍋。他把扯來的東西洗淨放進大桶裡,又在磨旁繞了三圈,喊一聲:“轉!”那磨子就自動轉了起來。只見一股灰黑色的汁水從磨扇四周流到磨盤裡,又從磨盤裡流到鍋裡,鍋裡立即成了一塊塊象豆腐一樣的灰黑色的東西。老漢叫和尚們把這些東西全擺到山上去。此時,紛紛揚揚的雪花正不斷從天上飄落下來,和尚們奇怪地說:“老居士,天上在下大雪,擺到山上豈不被凍壞了?”老漢說:“你們只管按我的吩咐做吧,我自有道理。”和尚們懷著好奇心,把那些東西擺到山坡上。老頭看已經擺滿了一山坡,就用扇子往左面山坡輕輕一扇,只見左面山坡上忽然捲起了一陣大風,吹散了滿天雪花。大風過後,滿坡陽光燦爛,不一會兒,就把仙茶曬得洞洞眼眼,象凍豆腐一樣。老頭說:“這就是仙菜。”和尚們都忙著收拾,誰知剛把左面山坡上的菜收拾完。等右面山坡上的仙菜一曬乾。太陽已照到左面山坡上去了。這樣來回曬,來回擺,仙菜越積越多,和尚們收也收不完。後來人們把這種東西放在水裡泡軟,再放在熟油鍋里加上筍乾燒得黃酥酥的,味道十分鮮美。峨眉山仙菜的美名很快就傳遍了四方。

"飛來殿″故事。久以前,在峨眉城北面,有一座從別處飛來的小山峰,人們叫他飛來峰。峨眉山的和尚,請神匠魯班在飛來峰上修了一座廟子。神匠魯班在飛來峰上修了一座廟子。神匠魯班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刻的牛兒能耕田,刻的雞公能叫明。他修的這座廟子也很精緻。真是碧瓦琉璃,飛簷斗拱,殿門上還刻了經書上的故事。因為它的殿頂沒有用一根梁,所以人們叫它無樑殿。大殿裡的每根柱頭上,都刻上了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據說在夜裡人們常看見那金龍在柱頭上搖頭擺尾地遊動哩。八洞神仙裡的呂洞賓,聽說這廟是魯班修的,也特地來觀賞。走的時候還要大殿裡的壁頭上題了幾句詩:“教化先生特意來,世人有眼不能開,道童只接雲遊客,不識終南呂秀才。”有一年,飛來峰連同魯班在上面修的那座子,一齊飛走了。和尚們見廟子飛走了,就去見魯班說:“魯班師傅呀!你給我們在峨眉山飛來峰上修的廟子,連飛來峰一起飛走了。請再給我們修一座吧!”魯班一聽,就問和尚:“廟子飛到哪裡去了?”和尚說:“只看見向東飛去,不知飛到那裡去了。”魯班說:“你們先回去吧!我去找一找,把那座飛走的廟子給你們搬回來就是了。”和尚知道魯班的手藝很高明,他說了的話,就能做到,於是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魯班等和尚走了以後,就帶上幾個徒弟去尋飛來峰。他想,天地這麼大,如果一地一地去尋,不知要尋到什麼時候,還是從天上往下看著尋吧。他用木頭刻了幾朵雲彩,他和徒弟們一人站上一朵。哪雲朵一下飛上了天。魯班站在雲朵上東尋西找,最後終於在杭州西湖找到了飛來峰和上面的廟子。魯班叫徒弟們先在大殿的每根柱頭上鑿上一朵朵雲彩,然後又在廟子外面的廟基上鑿上雲彩。雲彩一鑿好,魯班喊了一聲“起”!只見廟子四周白雲飄湧,那廟子一下騰空而起。魯班用手一指,那廟就一直往峨眉山飛去。就這樣,飛了一殿又一殿,魯班後最後一殿也慢慢飛起來了,就同徒弟們收拾工具,準備回去。這時突然發現少了一把斧子。原來魯班在柱頭上刻雲彩的時候,順手把斧子放在柱頭的孔眼裡,忘記取出來。他叫徒弟們先回去,自己趕忙一跳攀著廟子,爬到柱頭上去取斧子。誰知那座廟飛呀、飛呀,一直快飛攏峨眉山了,魯班還在抱著大殿的柱頭,摸斧子哩。這時,有一個姑娘,正在山下池塘裡洗衣服。聽見天上有什麼東西飛得呼呼直響,忙抬頭一看,見是一座廟子在天上飛。那廟子的柱頭上,還趴著一個人正往柱頭裡摸東西哩。姑娘驚奇地大叫起來:“大家快來看啊!一座廟子在天上飛啊!”這時,魯班東摸西摸還沒有摸到那把斧子,心裡正生氣呢,聽他一喊,大家都朝天上看,就大聲向下面喊:“你這小姑娘,在吼叫什麼?”一不小心,把大殿上的一根門枋弄掉下去了。那枋在天上翻翻滾滾,直往下落,正好落在姑娘洗衣的池塘裡,打得水花四濺,把姑娘的衣服也濺溼了一大片。姑娘見門枋從天上掉到池塘裡,以為是魯班甩下來打她的,嚇得衣服也不洗了,轉身就跑。 那座廟子飛回來仍舊落在原來的地方。後來人們就叫它“飛來殿”。把那掉枋的池塘叫“掉枋池”。

"大象山"故事。 峨眉山在藏文史詩《賽馬稱王》中認為,峨眉山的形狀象一頭挺立的大象,故被稱之為“大象之山”。在世界上最長的西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也把峨眉山比喻為“大象山”,似大象橫臥地平。據《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密傳》考,清康熙年間(約1705),西藏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以其普通僧侶身份,曾來過峨眉山禮拜普賢,在金頂華藏寺受到寺僧的熱情接待,意義非同尋常。在藏傳佛教中,峨眉山被稱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頂華藏寺普賢菩薩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諸山中,峨眉山特別受到西藏僧眾的青睞。佛教徒認為普賢菩薩將會以他無邊的法力來庇佑西藏人民。

峨眉山是一座佛教文化的神聖山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應化道場。峨眉山是一處“仙山佛國”。

金頂仙境:雲海”“日出”“佛光”“聖燈”“金殿”“金佛”的六大奇觀、“峨眉天下秀” 3079米的峨眉金頂。金頂雲海、日出、佛光、聖燈,這四大奇觀自古就被世人所神往,迷戀。

日出雲海::雲。金頂雲。日出看峨眉金頂,赤金天使,紅光欲燃。古往今來,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一直被人們稱為天堂的階梯。站在金頂觀雲海,綿綿的白雲從山下冉冉升騰,瞬息間茫茫一片,雲朵匯聚成浩瀚的海洋,群山時隱時現,飄渺如仙境,山在雲霧藏,霧在山中繞,這樣的霧來霧散,倒也顯現出一種佛教道場的神秘和高深,雲中那高高在上的普賢大師依舊站立不語,靜觀眾生百態。

峨眉冬雪:冬天特別寒冷,每到辭舊迎新的時節,若登上峨眉山,一覽山色風光。寒風勁吹,雪花飄舞,層林盡染,白雪皚皚,好一派“北國風光”。興奮之極,喜戲打鬧,盡情玩雪,享受雪花飛舞、冰凍三尺的極地飛歌。更為興奮的是,在那寒冬臘月、大雪飛舞的時候,居然看見了峨眉山的猴子。在寒風瑟瑟中尋找著食物,充飢飽食。即使在峨眉山頂沒看見“日出”、“雲海”,還可賞到“佛光”,並領略到峨眉山的景色。被這銀裝素裹的景色深深吸引,大樹抽出了玉枝,開出了銀花,雪地裡的人們和遠處的樹木構成了一幅清純的淡水墨畫。飛揚的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瀟灑,涓涓漫舞,峨眉山的山腰便籠罩在薄霧和飛雪中,朦朧中讓你覺得如到了仙境般。峨眉山挺拔的青松,即便是承載著厚實的雪,它依然巍峨挺立,就像身著軍服披著白色斗篷的持槍哨兵,堅守著自己的崗哨。初雪覆蓋的峨眉山正是一個靚麗多彩的時節,明媚的陽光照耀下,揮舞著多彩的身姿。冬天的峨眉山是觀奇觀的最佳時節,初雪降臨的峨眉山是觀冰雪裹彩林的美妙時刻。冰雪裹彩林是峨眉山才能看到的季節交融景象。冬天是峨眉山一年中景觀最豐富,最有神韻的季節,冬日的峨眉山被聖潔的冰雪,多彩溫暖裝點得分外美麗。

聖境奇觀: 日出:登峨眉山觀日出,和在別處觀日出不同。在海拔3000米以上踞高望遠,日出景象浩瀚壯闊。另外,峨眉山夜雨居多,常常是雨霽晨曦,霧露中的冰晶和水珠,將陽光中豐富的色相展示得淋漓盡致。 雲海:晴空萬里時,白雲從千山萬壑中冉冉升起,頃刻,蒼蒼茫茫的雲海猶如雪白的絨毯一般展鋪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涯。山風乍起時,雲海飄散開去,群峰眾嶺變成一座座雲海中的小島,雲海聚攏過來,千山萬壑隱藏得無影無蹤。 佛光:當人站在金頂背向太陽而立,而身前下方又瀰漫著雲霧時,有時會在前下方天幕上,看到一個外紅內紫的彩色光環,中間顯現出觀者的身影,且人動影隨,人去環空,這就是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遊人同時觀看,遊客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環籠罩,非常神奇,所以佛光又被人們稱為“峨眉寶光”。聖燈:聖燈出現在黑夜。捨身崖下夜色沉沉,有時忽見山谷中一光如螢,繼而數點,漸至無數。在黑暗的山谷間或明或暗,時聚時散,飄忽不定。佛家稱它為“聖燈”,說是“萬盞明燈朝普賢”,比起“佛光”來,更難得一見。

峨眉山是一座自然與文化遺產神奧山

峨眉山極具歷史、美學、科研、科普和社會學價值

自然遺產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化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複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系統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

文化遺產

峨眉山,一座單體寺廟集群的世界級雙遺產文化寶庫。峨眉山不僅積澱了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也遺存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景區內現存寺廟近30處,其中規模大、歷史悠久的寺廟約10餘處,如報國寺、萬年寺、仙峰寺等。峨眉金頂。金頂絕壁凌空,有世界最高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賢,世界最大的金屬建築群,金殿、銀殿、銅殿。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的飛來殿,萬年寺無樑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餘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蹟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於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峨眉山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研究價值,1996年絕大部分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聖壽萬年寺普賢銅鐵佛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舍那觀音瓷佛像、阿彌陀佛銅像、三身銅佛像、華嚴三聖銅像、七佛造像、聖積銅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賢願王銅印、智者禪師衣缽塔、飛來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樑磚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音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藏寺、萬年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離垢園、中峰寺、仙峰寺、聖水禪院、洗象池。


寺院建築文化:

金頂“十方普賢菩薩像”、 蘿峰庵、大峨寺(旃檀堂)、廣福寺、牛心寺、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華嚴頂、初殿、息心所、慈聖庵寺。


不可移動文物:

伏虎寺、善覺寺、雷音寺、純陽殿、洪椿坪、 遇仙寺、臥雲禪院、白龍洞、瓷佛寺、萬緣橋、金頂普賢菩薩銅像、


聖蹟文化:

萬佛頂、金頂金佛、接引殿、洗象池、報國寺、伏虎寺、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飛來峰(飛來殿)等峨眉山聖蹟。

峨眉遺產: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來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信眾、香客、文人、學者和僧人前來遊山禮佛、說法傳經、賦詩作畫、述文記遊,創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聞名海內外。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在過去浸長的歷史歲月中,峨眉山不僅積累了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也遺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景區內現存寺廟30親處,建築面積約10萬親平方米,它們都各具特色,富有個性。峨眉山現有文物古蹟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於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峨眉武術: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傳統,起源於佛門中的禪修功,吸收了道家的動功,以及軍旅中的功防戰技,衍生成中國武術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傳至今。

峨眉詩篇:作為“佛門聖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著密切關係。著名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讚美峨眉山的詩篇,至今燴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有現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他所書寫的“天下名山”題名,已成稀世珍品。文。詩文遊記。名人學士前來遊覽觀光者眾多,與名僧常有唱和,釋氏藝文及唐宋詩詞中皆有記載。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普賢寺僧廣浚),《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北宋哲宗時,黃庭堅曾來中峰寺習靜,作有《對青竹賦》,元祐六年十二月大寒書《七佛偈》,現刻木屏懸掛於報國寺之七佛殿。南宋詩人范成大於淳熙四年(1177年)遊峨眉山,沿途多有吟詠,並著有《峨眉山行紀》流傳,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峨眉山遊記。陸游與中峰寺別峰禪師相交甚厚。師入京後,孝宗優禮有加,淳熙十年,命為御製《圓覺經注》作序。別峰圓寂後,陸游為之作塔銘。唐·韋應物《峨眉餌黃精》唐·錢起《送斐迪侍御使蜀》,唐·杜甫《贈別鄭煉赴襄陽》,唐·岑參峨眉山《峨眉東腳臨江聽猨懷二室舊廬》,唐·吳筠《楚狂接輿夫妻》,唐·李白《登峨眉山》,唐·李世民《度秋》,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十四》,唐·駱賓王《疇昔篇》,唐·薛能《峨眉聖燈》,唐·施肩吾《天柱山贈峨眉田道士》,唐·鮑溶《寄峨眉山楊鍊師》,唐·白居易《贈薛濤》等。李白《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音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既有李白式的豪邁奔放,又有佛教的象徵意味。杜甫久居成都,然因戰亂,未曾登臨近在咫尺的峨眉,後人莫不引以為憾,但他還是留下了與峨眉有關係的詩篇,如《漫成》:江皋已仲春,花下復清晨。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讀書難字過,對酒滿壺頻。近識峨眉老,知餘懶是真。平淡自然而神韻超逸,空明謐靜而又靈動圓滿,雖非談禪而有禪趣。又如蘇軾《寄眉峰》: 膠西高處望西川,光在孤雲落照邊。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余天。治經方笑。

樂山大佛:通高71m,坐身高59.96m,為世界最高彌勒石刻大佛。大佛揹負九項山,面向三江匯流,刻工線條流暢,比例勻稱,莊嚴肅穆。佛座南北兩壁,尚有唐代石刻造像90親直,其中“淨土變”龕、“三佛”寶堪稱藝術佳品,極具藝術價值。樂山大佛景區內有秦離堆,漢崖墓,唐代佛、塔、寺,宋代抗元九頂城等古蹟,人文景觀密集,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峨眉山是一座人文景觀神奇山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主要體現在自然與人文兩大方面。

自然"神奇"。 峨眉山其山秀美,峨眉山月更是美不勝收,如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26歲時在峨眉山寫下了不朽的名篇《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十大景觀”: 聖積晚鐘:原峨眉山腳下的聖積寺為峨眉山下第一大寺,古稱慈福院,傳說軒轅黃帝曾在這裡尋師問道。寺中老寶樓內有明代八卦銅鐘一口,高約3米,徑約2.5米,重約1500公斤。此鐘聲音洪亮,餘音悠長,數十里外都能聽見,成為峨眉十景之一。現在聖積寺已毀,銅鐘存放在報國寺前鳳凰包上。

蘿峰晴雲:伏虎寺後的蘿峰嶺上,白雲環繞峰頭,變幻莫測,景象萬千,連晴朗的天氣也一樣,是難得的奇觀。

白水秋風:白水指萬年寺,此寺古稱白水寺。秋風即秋楓。白水秋風指萬年寺後的雙龍嶺上佈滿了楓林,到了秋天時節,層林盡染,顯得格外美麗嬌豔。

雙橋清音:指清音閣下面的雙飛橋,黑龍江和白龍江水分別從橋下流過,匯合於牛心石處,故有“黑白二水洗牛心”之說。橋下流水似銀濤噴雪,聲幽如琴,故以為名。 五爺廟求財

洪椿曉雨:洪椿坪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蔥蘢,空氣中溼度大,清晨時分的氣溫較低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聚成霏霏細雨,灑向空谷和庭院,故以為名。

九老仙府:指九老洞內傳說有九位仙人居住於此,遊人進去就像走進迷宮一樣,故顯得神秘莫測,稱之為仙府。

大坪霽雪:大坪是位於峨眉山中部的一個臺地,冬季白雪堆積成美麗的隆冬景象,分外迷人。

靈巖疊翠:靈巖峰位於中山向陽處,林木茂盛,鬱鬱蔥蔥,層層疊疊,風景秀麗,到此處如入仙境。 常青法師

象池夜月:傳說洗象池是普賢菩薩洗象的一口水井,夜晚的月光會印照在清澈的井水中,清麗迷人。

金頂祥光:在金頂上,可以觀賞到日出、雲海、佛光、神燈等四大自然奇觀,總稱為金頂祥光。

人文"神奇"。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峨眉山自東漢以來,即成為佛教和道教的名山聖地。山上道教最為興盛時,稱峨眉山為第七洞天——“靈陵太妙天”、“虛靈洞天”。道教創始人張道陵還著有《峨眉山靈異記》一書傳世。後來佛教傳人峨眉山,逐漸發揚光大,山上的許多道觀都改成了佛寺。漢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採藥於雲窩,見一鹿,異之,追至絕項無蹤,乃見威光煥赫,紫霧騰湧,聯絡交輝成光明網。駭然嘆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徑投西來千歲和尚告之。答曰‘此是普賢祥瑞,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相教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汝可詣騰、法二師究之。甲子,奔洛陽,參褐二師,具告所見。師曰:‘善哉希有,汝等得見普賢,真善知識’”。蔣超《峨眉山志》卷二“諸經發明”一節中援引了上段文字。並在見一鹿後增加“足跡如蓮花”五字,再加上“蒲歸乃建普光殿,安願王像”。又在寺觀一章中說:“光相寺在大峨峰頂,相傳漢明帝時建,名普光殿”。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開山”說,此後相互援引,以成眾論。民國二十三年,印光法師《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雲:“舊志(指蔣志)所載,殊多訛謬。如千歲寶掌,於卷二‘諸經發明’雲:漢永平癸亥之前已住此山,蒲公見鹿跡如蓮花,徑投寶掌問之,掌令往洛陽問摩騰、法蘭二師,蒲公於甲子往洛陽謁二師。不知甲子即明帝七年,始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往西域尋佛法,至十年丁卯(67年),二師隨諸人始來洛陽,按傳燈錄本傳雲:(寶掌)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中國,魏晉間入蜀禮普賢。”

猴。青靈猴。相傳當年峨眉山高僧茂真和尚與藥王孫思邈經常在一起下棋,期間全靠一隻靑猴傳書稍信,約定時間,這就是流傳在峨眉山間“青猿洗缽”的故事。

茶。峨眉茶。《文選.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道是峨眉山佛教徒修身養性、參禪悟道的一種特殊方式。公元845年,峨眉山高釋昌福禪師在峨眉山創立“峨眉茶道”,廣收門人弟子,授以峨眉茶道茶法,至今,峨眉茶道已傳三十多代,長達一千多年。而今峨嵋山上,春芽初萌時,便常可見山中僧尼在沐浴靜心之時,口誦佛經輕捻新芽,延續1000多年的茶禪一味,承日月之精華,汲山木之靈氣,蘊佛禪之慧心,品此佳茗,悟其禪意。山茶文化。茶道中的峨眉派始於公元845年間,由峨眉山昌福禪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傳統認識為標準定論。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製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製茶法,並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歷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製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歷代高僧自種自制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產品。

洞。山洞穴。峨眉山九老洞。仙峰寺後菁竹林中有一古洞,相傳軒轅皇帝曾在此遇見九皇仙人,故名九老洞;九老洞一帶盛產世界稀有的珙桐,春末夏初,繁花似錦。傳為軒轅黃帝訪天皇真人至此,見一老人問:“僅翁一人麼?”答:“九老居此”。故稱九老洞。其洞結構奇妙,深遂莫測,洞中常有蝙蝠巖燕,結伴飛鳴,更顯得古洞幽深,峨眉山十景稱之為“九老仙府”。白龍洞,亦稱白龍寺,位於四川峨眉山清音閣上2華里,海拔約800米。數珠觀間 數珠觀音是座鐵像,高1.6米,供白龍洞大殿,屬珍貴文物。觀音頭戴花冠,左手握書,右手數珠,線條細緻,形象生動,據考證為宋代之物。

泉。“錫杖泉”。觀音殿的右前方有一泓清泉,人稱“錫杖泉”。相傳,明代時的香火旺盛,僧眾雲集,但寺廟裡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禪師持杖祈禱,用錫杖鑿巖引水,感動了天池仙女,就給這裡送來了一股清泉。時至今日,錫杖泉依舊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石。“雄黃石”。仙峰寺前有仙圭石,直如斧劈,深鎖山徑。中峰寺寺後山林中有一怪石,名為“雄黃石”,傳為唐玄宗送雄黃於孫思邈之地。

"蛙"。“彈琴蛙”。據說,許多詩人、畫家來到峨眉山,都要到萬年寺聽廣浚和尚彈琴。後來人們就把那個地方叫做聽琴臺。 有一天黃昏時候,廣浚和尚象往常一樣,焚起檀香,抱著綠綺彈起來。忽然看見一個身穿綠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門外聽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問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聽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經過和尚幾次詢問,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歡彈琴。今天是師父的琴聲把我引來了。”和尚聽她說會彈琴,就說:“姑娘既然喜歡彈琴,那就彈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說:“我的琴彈得不好,還請師父多指點。於是手撥琴絃彈了起來。從此以後,和尚每次彈琴,綠衣姑娘就來聽琴,有時也帶著琴來請師父指點。 後來廣浚和尚去世了,綠衣姑娘也不再來了。但是每當黃昏的時候,廟裡和尚仍然聽到毗盧殿後面的聽琴臺,有琴聲傳來,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當琴聲悠揚的時候,和尚們就悄悄地跑到聽琴臺去看,只見一群青蛙正在鳴叫。叫聲叮叮鼕鼕,好象琴絃初撥,與廣浚和尚的琴聲相似。廣浚和尚彈琴時,前來聽琴的綠衣姑娘,就是青蛙變的。,它從廣浚和尚那裡學會了彈琴。和尚死後,就繼續彈出優美動人的琴聲。 後來人們就給這種青蛙取名叫“彈琴蛙”。

鍾。蓮花銅鐘。報國寺門正對的小山上有一鑄於明代的蓮花銅鐘,“峨眉十景”之一的“聖積晚鐘”即指此鍾。此鍾高2.8米,直徑2.4米,重量達到12500公斤,號稱“天府鐘王”。鐘身鑄有61600字,有《阿含經》及其他佛偈、銘、疏和晉唐以來歷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諱。

"火″ 。峨眉山屬火″。唐僖宗時期的慧通禪師,禪師在峨眉山重興六寺,又觀峨眉山相屬火,多遭火災,遂改五寺名為“三雲二水”壓制火星。宋太平興國五年,白水寺住持茂真奉召入朝,太宗賜金敕建普賢坐象銅佛像供於白水寺,標誌著峨眉山普賢道場的地位得到國家的認可。

"林″。三大人工林。峨眉山有著名的三大人工林旃檀林、古德林、布金林,至今存在。

"庵"。臥雲庵,位於四川省峨眉山海拔三千零六十五米絕頂之處,因其位處攝身巖畔,白雲上湧,寺如臥雲,故名。臥雲庵現為中國海拔最高的漢傳佛教寺廟。臥雲庵玉佛。供臥雲庵觀音堂內,高1.2米,刀法細膩,整個形體,極富質感。玉佛端從蓮臺之上,莊嚴慈祥,似在為世人祝福。此佛為1989年緬甸佛教徒所贈,是目前山中最大玉佛。(文/昌興)

作者簡介:又名淨興。近年來,積極倡導"、提出"中國彌陀學"、"中國觀音學″、"中國勢至學″、"中國佛陀學“、"中國文殊學"、"中國普賢學"、"中國彌勒學"、廬山"東林學"、五臺山"東臺學″概念,從事五臺山學及其文化、峨眉山學及其文化等及佛教人物思想等方面研究,先後在中國文化觀察網、國智網、中國文化觀察網、中國文化復興網、佛教在線、國家旅遊地理 、國家旅遊地理網 、中華文化旅遊網、華夏寺廟文化網、中國廬山網、中華禪院、傳統文化網、中國傳統文化網、傳統中國網、佛學研究網、ZAKER新聞 、傳統文化紮根網等網站發表20多篇佛學、佛法、佛教人物思想學術文章。


參考資料

1,《揭秘峨眉山民間傳說:伏虎寺》 優質創作者 林風趣說人文 2019-11-1

2, 《峨眉山得名的因緣與峨眉十景》清心居士 五臺山旅遊網 2012-08-3

3, 《" 中國彌陀學 " 與彌陀信仰 " 中國化 " 佛學意蘊》文/淨興 (佛學研究網 )ZAKER新聞 2020年7月6日。

4,《中國"文殊學"與文殊信仰"中國化"詮釋意涵》文/昌興 (佛學研究網 )ZAKER新聞 2020年7月12日

5,《 從文殊信仰東傳中國"生根化、生活化、生態化″看“中國文殊學”表達意蘊》昌興 佛教在線 2020年06月07日

6,《"彌陀佛國"與"東林學″》 淨興 佛教在線 2020年05月10日

7,《廬山東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時空的傳說故事浸潤的千年古剎》 淨興 國家旅遊地理 2018-08-11

8, 《五臺山,一座穿越雙千年時空的世界級雙非遺文化博物館(圖)》昌興 國家旅遊地理 2020-08-18

9,《"佛陀學″與佛陀文化的價值意蘊》昌興 佛教在線 2020年05月31日

10, 《中國 "佛陀學″與佛陀文化的佛學表達意蘊》 昌興 佛學研究網 2020年6月15日

11,《中國"佛陀學″與佛陀文化的佛學表達意蘊》 昌興 傳統文化網 2020-07-13

12,網上研究資料被釆用,一併鳴謝!

13,峨眉山圖片均為來自網絡,其中圖片 均為李康、 吳素珍攝影僅供輔助閱讀用,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