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文治武功一流,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

华英雄说历史


唐朝不断在发展,自然不会让突厥一直骑在自己的头上。突厥意识到了危险,开始骚扰边境地区,还入侵内地,掠夺钱财,曾经带着十万大军攻打并州,抢走了五千多人;攻打朔州和太原。在李世民刚刚登基的时候还曾经渭水直逼长安,里经四十公里不到的地方。李世民本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得来的皇位,这是要是再有外患的,真的是十分危险。没有办法,李世民只能自己亲自出面求和,又送美女又送钱财一边还说着愿意永远交好对突厥可汗恭恭敬敬的话,突厥见皇帝都这样了,而且自己还得到了这么多的钱,就算了没有继续打下去。李世民的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君主,他意识到了突厥如果一直这样会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很大的危险。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唐朝越来越强盛,最后还实现了全国统一 。而相反,在突厥的前两位可汗去世之后,突厥的实力就不如之前强大了。


智玩酱的太爷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历史上有“唐宗宋祖”的美誉,其文治武功也确实一流。

那么,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呢?现在就从三个维度来讨论。

其一、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

隋末动乱时期,突厥人坐山观虎斗,逐步壮大起来,事实上,李世民在对付突厥的过程当中,开始也被迫对突厥称臣,而且纳贡。

他表面上臣服颉利可汗,事实上就是在迷惑对手,争取时间来准备战争。

唐朝是建立在隋末大起义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而且隋朝留给唐朝的是一个烂摊子。

从618年开始,唐朝进行了统一国内的战争,626年唐太宗即位的时候,天下才刚刚平定,这个时候,由于隋炀帝以前的横征暴敛和对朝鲜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造成隋朝人口的急剧减少。

特别是唐朝立国之初,群雄逐鹿之时,据《新唐书》记载: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

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意思是说,当时的割据称雄者,比如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人,都援引突厥势力做自己的靠山,纷纷臣服突厥的可汗。

当时突厥军号称百万,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劝说颉利可汗:“过去启民可汗兄弟争国,依赖隋朝得以复位,子孙有国。现在的天子已经不是隋文帝的后代,应该扶立隋王杨政道以报答隋朝的厚恩。”

颉利可汗对其言听计从,所以经常来侵扰唐朝。颉利可汗倚仗其兵强马多,非常骄横,轻视唐朝。书信傲慢,求请无厌。李渊因天下初定,委曲求全,多多赐与金银财物。

李渊不得已也对突厥称臣,这样可以迷惑突厥人,从而避免过早的与突厥进行战略决战。

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北边的压力,也可以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其二、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与突厥在渭水结盟

李渊退位后,突厥觉得唐朝有隙可乘,遂发兵进攻唐朝,大军兵锋直指长安,京城震动。

李世民最终决定与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一起骑马出玄武门到达渭水,与颉利可汗隔水说话,斥责突厥负约。

众酋将大惊,都下马而拜。随即唐军的大队人马赶到,旌旗烈烈,兵甲威武,部队整肃,突厥兵大为惊讶。

唐太宗指挥大军退而列阵,单独与颉利可汗按辔而言。颉利可汗因畏惧唐军可能有伏兵,于是请和。据《新唐书》记载:

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

意思是说,双方杀白马,在便桥盟誓,颉利可汗随后引兵退走。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唐太宗没有接受,只让他们将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来。

其三、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

突厥主要有两股势力: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

  • 首先解决颉利可汗

渭水之盟,为唐军争取了3年时间,起到了迷惑对手的作用,实为缓兵之计。

到629年的时候,唐太宗派李靖、李绩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可汗,次年大败颉利可汗于阴山,颉利可汗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就此灭亡。颉利至京后,唐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他于634年最终死于长安。

  • 而后解决突利可汗

630年,突厥诸部开始分崩离析,唐朝将图进取,以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内蒙古和林格尔)以逼之。

据《新唐书》记载:

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

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

可以看出,突利可汗是没有预料到李靖的奇兵的,突如其来的唐军先锋,使其误判形势,认为:唐军是倾国之兵,李靖不敢孤军深入。

事实上李靖所帅唐军,仅仅是先锋部队,为了削弱敌军,他还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招降纳叛,吸引康苏密部归降,最终在定襄打败了突利可汗。

总而言之,李世民这种“称臣”,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假象而已,是为了迷惑敌人。事实上只是一种军事上的示弱,让突厥对唐朝没有戒心。

然后李世民就可以做到“出其不意”的战胜突厥,事实上到630年的时候,李世民就通过擒贼先擒王的战术,用突然出击的办法快速的结束对突厥的用兵,进而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对突厥“称臣”,是因为唐朝初期,突厥军事力量强大,唐军相对弱小,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不得已与突厥在渭水结盟,作为缓兵之计,以图出其不意的消灭突厥势力而已。


龚柳辉


我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当时的内外因素所造成的。


先说外因。突厥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是匈奴民族的一个后续分支。最早居住在今新疆阿尔泰山南部一带,公元六世纪初,在其首领土门领导下,逐步强盛起来。与中原南北朝时的西魏有贸易往来。公元551年,西魏文帝将长乐公主嫁给突厥首领土门为妻。552年,突厥打败奴役他们的柔然(民族),势力很快发展到今天的中亚和外蒙。并定都在都斤山(今蒙古国内杭爱山北部),拥有百万之众。经常在隋(唐)边境掠夺杀戮。后在隋军打击下,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突厥和西突厥。隋末唐初,乘中原内战、无暇他顾,东西突厥又合为一处,北方一带割据势力,也多依附突厥,称臣受封。唐朝初年,国力虚弱,经常遭受突厥的袭扰。624年,有人建议:突厥之所以不断进扰关中,目的就是为了夺取长安财宝。如果迁都内地,焚烧长安,突厥没有了指望,也就不来袭扰了。这种荒唐、怯懦的建议,竟然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接受。竟要派人到樊(今湖北襄阳)、邓(今河南邓县)一带寻找建都的地方。后被李世民等人竭力劝阻才罢。



再说内因:玄武门之变不久,唐太宗登上皇位。当时,政局极为不稳。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虽死,但他们的残余势力尚在,党羽还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握有一定的军权、政权和财经权,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随时起来造反的。另外,隋朝旧部、割据势力和不得已降唐义军部众,也都会随机发难的。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回答里,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翻参看)。所以,内忧外患,国力又弱,兵备不足,经济、民生等问题,这就是迫使李世民在登基之初,要向突厥俯首称臣的真正原因。


补充一点: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在唐名将李靖等率领下,三千轻骑的唐军,直捣突厥颉利可汗老巢都城定襄,创造了军事神话。后李靖又亲率一万精兵至阴山,将突厥巡逻兵剿灭。接着,神不知,鬼不觉地杀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可汗逃跑时被唐军活捉。从此,突厥部落尽归李唐,周边部落也纷纷向大唐称臣。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