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魏晋风度”是乱世的产物,是畸形文化现象,为什么受有些文人欢迎?

老胡的和光同尘


“魏晋风度”确实是乱世的产物,说是畸形文化有些言过其实,应该算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特定产物,之所以受到文人欢迎,完全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有了新的社会精英出现,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们

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其实总是显得特别另类,在它之前的秦汉,在它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无论和哪些朝代比这个时期给人的感觉都是格格不入,这种另类主要体现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身上。

无论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的知识分子,都是特庄重,特严肃,那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感觉,讲究的是“学而仕则优”,人生最大的抱负就是走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呢?生活作风上就是俩字,放纵!职业规划上呢?不要和我谈什么做官,什么黎民苍生,哥们的追求就是归隐田园,逃避官场。

而这样的状态当时的人们还特别崇拜,尤其是当时的红人“竹林七贤”,嵇康呀,刘伶呀这些人一天什么正事不干,就是喝酒玩音乐,吟诗作对,在无聊了干脆来个裸奔,好不容易有个山涛当官了,还被一群人看不起,嵇康还写了闻名天下的《绝山巨源书》,就这帮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务正业的主,偏偏在魏晋时期被称为了“贤人”。

二、人才认定选拔机制的变化

东汉时候的人才选拔是什么样的?基本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推荐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的品德怎么样,品德好的自然就被推荐到地方中央做官去了。

可是到了汉末,军阀混战,群雄割据,这样的情况下品德已经不是太重要了,才华才是关键,曹操就是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完全的实用主义,唯才是举,只要有具体才能我就用。

而具体才能的体现就让当时的知识分子需要具备一项新的技能“清谈”,所谓“清谈”就是用高谈阔论来展现自己的才学,见识还有性格。

三、横空出世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的唯才是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绝对是件好事,但是就是曹操也架不住天天一堆人到他面前清谈呀,到了曹操儿子曹丕那,直接把清谈的对象变成了曹魏政权派到地方上寻找人才的官员,这样的官员被成为“中正”。

一个人时不时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就由中正结合这个人在的当地的评价,做出认定,这项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从三国到隋唐设立科举,这项制度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就成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但是这项制度有个最大的毛病,人才基本都被士族大家推荐完了,所以你看三国魏晋时期,大部分人才都出自士家大族,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那很多人才不是士家大族的,也无法被政府吸引,就走到体制外当隐士去了。

四、文人的学术系统彻底毁了

秦汉时期从秦始皇焚书诸子百家开始,所有价值观提倡的都是服务于巩固封建帝王统治,到了东汉末年,这套系统算是彻底完蛋了,维护政权已经不让人信服了,这时候的知识分子可谓三观尽毁,所以很大一部分人就彻底抛却了过去的学术,开始了新的探寻。

比如把道家那套东西融合到儒家系统,然后取名玄学,在南北朝时期尤其风行,还有书法,书圣王羲之和他儿子王献之都是这个时代出现的,此外,绘画上出了顾恺之,田园诗上出了陶渊明,南北朝后期纯文学彻底就和学术分开,成了独立学科了。

五、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了,社会上是长时间的朝代更替,频繁至极,而造成这个原因的就是九品中正制的执行。

九品中正制虽然选择了大批人才,但也让不少人才做起了隐士,更重要的是无论曹魏还是司马晋朝,都是靠着名门望族士族大家,最后就成了皇权和世家大族对于权利的争斗了。

世家子弟长期养尊处优,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游手好闲,也就开始跟风所谓隐士的作风,甚至慕名拜访,算是彻底把这种“魏晋风度”养成了。

总结:所谓的“魏晋风度”起于曹操父子的建安风骨,终于隋唐科举建立,看似潇洒,实则是时代背景下的特定产物,那些自命清高的魏晋名人雅士,也不见得就真的不喜欢钱财和权利,真正有所谓的更高追求,而是处在了那样的时代,受人才选拔制度和学术体系的限制,自然形成的文化现象。


文史学徒梦九霄


是乱世的产物,但不应称为畸形的文化。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人是遵循“盛世出将入相,乱世则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的,所以这里所说“魏晋风度”应该称为“隐士文化”,这一阶段的文化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原因是:

1、中国的文人天生就是所谓明君的依附阶级,政治上的混乱导致文人无所适从,失去了在政治发挥才能的兴趣,退归田园后没有了精神上的压力和统治阶级对思想的导向,反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获得了可以抒发真性情的自由发展空间,形成了精彩多元、艺术审美更高的特色文化。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体制由贵族阶级向仕族阶级交权的重大变革的时期,因此也是新思想、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时期,这种特征也自然而然的要表现在文化。甚至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


骐说


当文人一身经世才,货与帝王家。著作等身,传诸后世。种种梦破灭以后,只能遗世而独立,放浪形骸,“崇尚”陶渊明,服食五石散企图成神仙,喝喝酒,发发牢骚,。也因为服食五石散喝酒(药酒),颠狂后以天地为衣裳,索性走极端,而且吹捧成有“风度”。这其实是魏晋文人的悲哀末落。乱世啥都可能出现。乱世出妖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