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如何解決好《聖教序》的貫氣問題?

一、解決好《聖教序》的筆斷意連:


行書不同於楷書表現在筆畫之間的承接關係方面,強調連貫性,但事實是行書裡連筆遠少於斷筆,這連貫只是指氣的連貫,而非筆筆實連。大多是筆雖斷意相連,怎麼理解呢?打個比方,像兩個人之間傳球,筆鋒在紙上好比球在手中,當筆鋒在上一筆畫結束脫離紙面依靠慣性在空中運行,好比球已脫手拋出在空中飛行,但飛行路線肯定是指向另一個人之手的,方便另一個人接球。筆在空中也是這樣,到哪裡去是有方向的,下一筆起筆必須和這方向吻合對路,這樣兩筆寫完後看似斷開,實際是連貫的,因為這是筆在空中運行的慣性及指向把兩者連接起來。


意連寫得好的字整體非常好,氣脈暢通。反之則支離破碎,氣脈堵塞。所以寫行書特別要注意這個看不見的“意連”,看似無,實是有。故寫行書宜少用實連(尤其牽絲不可濫用,濫用則成一團亂麻,盤根錯節,繁雜瑣碎),意連才是其連筆的主流。寫意連時,要把兩筆當一個整體單元來寫,寫時成竹在胸,一氣呵成。不可寫完上筆再想想怎麼寫下筆,那樣的話氣就斷了,上下筆畫脫節,整體結構也就散架了。


二、筆斷意連基本可分為重拋遠接和輕拋近接。

①重拋遠接發力猛,慣性大,筆在空中運行路程長,下筆接筆離上筆收筆遠。這種連法一般表現在獨體字中上筆收和下筆起距離較大的筆畫之間及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的上一部首末筆和下一部首首筆之間,需要重拋遠接來表現距離較遠的上下兩筆呼應關係及兩個偏旁的流暢過渡。為了使“呼應”更自然,注意空中行筆末尾要為下一筆落紙(起筆)位置及角度作方向的調整,大多是通過轉彎過渡到下筆起筆,轉彎的急或緩取決於下一筆筆鋒入紙的方向。例字如下:


「愙齋書法」如何解決好《聖教序》的貫氣問題?

「愙齋書法」如何解決好《聖教序》的貫氣問題?


②反之,輕拋近接發力輕巧,慣性小,筆在空中運行路程短,下一筆接筆離上筆收筆近。這種連法一般用於相近相鄰兩個短小筆畫收筆“呼”和起筆“應”,這種情況在《王聖教》中更為常見。雖然空中行筆距離很小,但也有轉彎,也是為了使“呼應”更自然,使下一筆起筆更方便而不失於僵硬,寫起來輕靈敏銳。當然有時為了使上筆的收筆完美聚鋒,遂加大發力,導致空中運筆軌跡變長繞彎也屬正常。例字如下:


「愙齋書法」如何解決好《聖教序》的貫氣問題?


「愙齋書法」如何解決好《聖教序》的貫氣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