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不要!我不要尿!沒有尿!”

沒到十分鐘.....“媽媽,我尿褲子了!”

最近一段時間,小A為孩子的“屎尿”問題煩惱不已。

小A的兒子文文原本在家時已經能夠自己用小馬桶大小便了。她還滿心歡喜,覺得已經把孩子的如廁問題解決了,上幼兒園就不用操心這個方面了。

可是沒想到,才上了幼兒園沒多久,文文開始愛憋尿,一直憋到忍不住了,才急急忙忙地去找廁所。結果當然就是來不及了,不但尿褲子,還有幾次午休時間尿了床。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小A開始擔心兒子是不是根本就沒學會如廁,要不怎麼還退步了呢?更擔心這樣長期憋尿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我家女兒悅悅自從上了幼兒園後,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把排便時間調整成了穿插在晚飯時間中。

每天晚上吃晚飯吃到一半,就著丟下飯碗朝廁所跑。平日裡還沒什麼,要是遇上跟客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可尷尬了。

最近給孩子選書,看到一本很有意思的繪本《出發,尿尿消防隊》。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讀完下來,我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孩子尿褲子並不都是我們所想像的孩子控制力不夠,而恰恰相反,是孩子太想要學會控制自己了!

為什麼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反而愛憋尿便?

如果去問這些孩子,答案五花八門:“我就是不喜歡在幼兒園上廁所”、“幼兒園的廁所不漂亮/不乾淨”、“我不喜歡和XX一起上廁所”......

但深入研究,原來這是環境、生理和心理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陌生環境裡的害羞寶寶

哈佛大學教授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認為,1.5~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階段。

為了便於管理和節約空間,國內有許多幼兒園並沒有採用獨立如廁的空間設計,有的孩子會覺得這麼多人一起上廁所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從而難以接受。

在幼兒園裡,老師一般會定時組織小朋友們統一上廁所,可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建立起按時排便的觀念。

孩子的自主性讓他覺得一定要便意特別強烈的時候才願意拉。

但真正有便意的時候,又可能因為害羞等原因不敢跟老師說,結果到忍不住的時候就直接尿褲子了。

2. 孩子心理發展進入肛欲期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精神結構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屬於“肛欲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憋尿便。

在生理上,憋尿便可以讓尿和大便在身體裡累積到一定程度,而後釋放出來的過程,會讓孩子產生生理快感。所以他們會想一再尋找這種“舒服的感覺”,就導致了反覆的憋尿便。

在心理上,這是孩子經過了從口到手到身體的探索發展和控制的表現。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裡,就描述過嬰兒對外探尋的表現:“嬰兒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喚醒自己的身體,包括手和腳(吃手和啃腳丫)”。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孩子的世界認知的形成是從內到外的過程 ,他們對自己的身體一直在一步步地發現和了解。

到了3歲左右,他們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尿和大便的排出,是可以通過意念控制的,於是他們就想要嘗試更多。

就像繪本《出發,尿尿消防隊》裡的小男孩小建一樣:

  • “只要我想,我就能夠一直忍!”
  • “我的身體我說了算,誰也別想指揮我的身體!”
  • “我好厲害,我可以忍得最久!”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3.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悅悅有一段時間特別好笑,每次拉了“粑粑”之後,就要蹲在馬桶旁邊研究一番,甚至是讚美自己的“粑粑”:“你看我今天拉了一個飛機形狀的“粑粑”哎!這是我拉的哦!”

其實,這是悅悅自我建構認同的表現,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也不難理解,她剛上幼兒園時不願意在學校拉大便,可能就是因為對幼兒園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想要把“我的東西”都帶回家。

還有的孩子,則是通過憋尿來體會自己能夠控制多久不去排尿的上限閾值,也就是“看看自己有多厲害”。但兒童尿道結構本來就短,加上他們還沒有時間感,所以結果感覺誤差導致控制失敗。

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喜歡憋尿便,可是長期憋尿便畢竟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危害。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引導孩子。

孩子常常憋尿時,家長可以這樣做

1.少責備,多共情

孩子尿褲子以後大多數都會自己就覺得很難為情,不論家長是說:“尿褲子沒關係,下次要到廁所”還是大聲訓斥:“怎麼又尿床上了?”

這兩者其實都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他會覺得別人都知道去上廁所,但是自己就是控制失敗。

父母可以換一種說法,例如:“哦,尿褲子了?嗯,以前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也還會尿床,外婆還笑我是畫地圖呢。”

或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

“公共廁所裡好多小朋友,我們會覺得好害羞,對嗎?以前我小時候也很不喜歡,但是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好朋友,我們去哪都喜歡在一起,我們一起結伴上廁所,我就覺得好多了。我相信你也會找到一個能夠和你一起上廁所的好朋友的。”

這樣孩子會覺得:原來不是隻有自己是這樣,其他人也會這樣呀。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2.讓孩子體會自然後果

瑄瑄剛剛脫離尿片時,還會出現隨地便溺的情況,那段時間,奶奶經常誇張的對她說:“快去尿尿,要不然一會又要尿在地上了!尿在地上好羞羞啊!大家都會笑你的!”

而當孩子被把尿成功,或者是偶爾能夠憋住尿時,奶奶又會不停地誇獎。卻不知道這樣做會讓孩子從心裡認同尿褲子和尿床是很可怕的事情。

之後到了肛欲期和自控能力不足,憋尿失敗的時期,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很失敗,一點都不棒了,感覺特別緊張。

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有孩子發現自己尿褲子之後,大人還沒責怪呢,就自己先害怕的哭了起來。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讓孩子體會自然後果為目的,可以嘗試這樣說:

“寶寶,你想要去尿尿嗎?要是你的肚子覺得漲了,是因為裡面的小水壺滿了。如果沒有去廁所,我們就會尿在褲子上,尿會把褲子溼答答粘在身上,天氣這麼冷,還會讓我們覺得小屁股涼涼的。這樣一點都不舒服,都不方便玩耍了,還會有一股臭味,對嗎?”

尿溼褲子不舒服、影響活動是孩子一定會親自體會到的後果。他能切實地感受和體會到,下一次再說的時候他就能理解了。

3.趣味引導,輕鬆愛上上廁所

和孩子一起閱讀關於如廁習慣的繪本,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通過繪本上的直觀圖片,讓孩子瞭解人為什麼需要排洩,排洩的時候需要通過什麼途徑和程序,到哪裡去排洩。

有許多繪本還會結合孩子常見的場景來表現孩子的心理。

在《出發,尿尿消防隊》繪本中,小主人公小健就發生了從“尿尿忍忍隊”到“尿尿消防隊”的轉變。

小健是一個倔強的小男孩,他玩遊戲特別投入和專注,這本來是一個好事情。

但跟小夥伴們不一樣,他認為自己能憋住尿是一件特別厲害的事情。可也會因為常常憋不住,尿溼褲子而矛盾和煩惱。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老師發現了小健的這個問題。

有一天,小健又在顧著跟小夥伴玩足球而不願意上廁所憋得難受的時候,老師“開”著一個用紙箱做成的消防車來了,告訴小健“廁所著火啦!快去救火呀!”於是小健立即主動地跟著老師到廁所去“救火”了。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經歷過這一次愉快的遊戲,下一次小夥伴們在玩耍過程中要去尿尿時,孩子們就自己說要到廁所“救火”了。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這繪本里用小健的表現詮釋了孩子的心理活動,同時又巧妙地讓孩子覺得上廁所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家長還可以藉此跟孩子約定一個暗號“廁所著火啦”,每當提醒孩子上廁所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暗號讓孩子想起該上廁所了。

剛剛開始如廁訓練的寶寶,還可以通過漂亮的兒童坐便器和有趣的設計來吸引寶寶。例如這個男孩款小便池,上面裝有一個水動力小風車,尿尿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特別有趣。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4.耐心等待,順其自然

原本學會了自己如廁的孩子,又開始尿褲子尿床、愛憋尿、同時會伴有夾腿,神色緊張,面色潮紅的症狀,可以考慮孩子是進入了“肛欲期”。

肛欲期一般正常持續時間是兩個月左右,當孩子在肛欲期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和滿足之後,他的自我性探尋就會正常發展過渡到生殖器期。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注意不過度干預,特別不能強硬壓制孩子去大小便、公開恥笑和訓斥、討論孩子的大小便問題。

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研究表示:如果孩子肛欲期被壓抑,羞恥、緊張情緒無處釋放,肛欲期就有可能會延長,甚至在心理上保留一生,成為“肛門型人格”(表現為兩種類型:排洩型:邋遢、破壞、兇暴等;滯留型:過分忍耐、固執、小氣等)。

家長只需要溫和地告訴孩子:“沒事兒,我們換一條褲子就好了”。也可以和孩子商量,睡覺前穿上尿不溼,以免影響睡眠。

其實想想也只是多換幾條褲子,清理尿溼了床和地板的事情而已,確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父母不焦慮,孩子就不會有壓力,自然而然地度過這個時期就好了。

孩子愛憋尿、尿床?先別急,這可能是孩子在學著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雖然短期內,孩子尿褲子、尿床會給生活增加一些麻煩。

但從長遠的角度看,耐心引導、陪伴 孩子順利地渡過這個時期,尊重孩子的節奏,多給予正面的肯定,是建立孩子內在認同:“我能行!”的好時機。

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是差不多太太,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差不多太太說育兒”,用心觀察孩子,做有溫度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